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一提起批改作文,都有說不完的苦楚與困惑。精批一篇作文,先要通讀一遍,再行批改。一看字詞運用是否準確、貼切;二看句子是否通順、完整;三看段落劃分是否得當、合適;四看通篇中心是否突出、明確,甚至連標點符號的使用也要判斷是否正確。這樣下來,批一篇作文起碼得用半個鐘頭。一節課的時間批兩篇作文算是最快的速度了。而一個語文老師一周能有幾節空課坐下來批改作文呢?沒辦法,只有下班時帶幾本回家去挑燈細讀精批,三更安睡,五更即起,真可謂廢寢忘食。
老師這樣費心費力地批改作文,后果又是怎樣呢?當做文本發給學生以后,他們拿到自己的作文本一看,有的面帶笑容,為自己得了高分而欣喜;有的緊鎖雙眉,為自己的低分而苦惱;更有甚者則若無其事地把本子往抽屜里一塞完事。學生們對于老師精心細致的批改、絞盡腦汁寫下的評語卻不屑一顧,漠然視之,看到這種情景真叫人痛心不已。
語文教師苦惱的是作文批改費時多,收效少。不少教師用學生互改作文的辦法來減輕負擔,我指導學生互改作文的目的不單單在于減輕負擔,還在于,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另一方面也給學生增加壓力,體驗教師的甘苦,從而激發他們寫好作文。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最怕同學,特別是異性同學看不起他(她)。互改作文,意味著要在同學面前露底。所以,不認真作文的同學怕在同學面前露底,都盡最大的努力把作文寫清楚、寫好。另外,通過互改作文,同學們體驗到了老師的辛苦與用心良苦,從而在學習、工作、紀律就會自覺得多。學生互改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省時又要注意質量。需“三遍法”:首遍快速瀏覽,勾出錯字、病句;二遍慢讀,從頭至尾精批細改,寫好眉批;三遍粗看,既檢查批改情況,又醞釀批語。二是批改要抓關鍵,抓重點。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確,段落是否分明,觀點是否正確,語言是否通順,字體是否工整,標點是否恰當。(當然每次作文都要根據本次的習作要求側重一兩個問題)要寫好眉批和總批。告訴學生眉批要有針對性、知識性、趣味性、準確性;總批要簡明富有啟發性,具體性和建議性。總的要求是多表揚、少批評,委婉地提出其不足之處。
在學生互改作文之前,可將全班分為若干小組。每組指定一名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任組長,由組長組織評改作文(不一定是本組學生的)。先是各人初評,每人重點評改一本,然后四本交換、檢查、對比,看看評分是否合理,評改完后推薦出一篇好作文。各組推薦出的好作文集中,再由小組長評議,評出一篇優秀作文。學生對這樣的做法感興趣,評得很認真、嚴格。例如,勾出好句子,圈出錯別字,劃出病句,作好眉批、旁批、總批,打出分數,評改人簽名等。經過一個時期訓練,學生基本掌握了作文評比標準。逐步過渡到評改時可以把握大體,抓住重點,兼顧一般。學生通過別人對自己作文的評價,發現作文中不足之處,領悟后再修改。
教師抽改的對象可變換,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改方法。有時,專抽改組長的,對這部分作文,教師要細改精批,目的是讓組長模仿教師的改法組織小組批改。有時,抽改寫作基礎較好的學生,對這類作文,不一定詳細批改,或在他們作文后面寫上總批,或找他們面談,適當指點,啟發他們自行修改。有時,抽改寫作基礎一般的學生的作文,這部分學生有一定作文基礎,提高快,人數較多,是教師評改的主要對象。對他們的作文,教師應留心作比較仔細的評改,指出其中立意不高、構思不嚴、主次不分、羅列現象、就事論事、平鋪直敘等毛病。對文中的語病,要加以改正,還可以加上旁批,說明改動原因,以幫助他們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抽改寫作基礎較差的學生作文,這些作文思路紊亂、條理不清,病句和錯別字較多,教師可對他們的作文采用面批的方式,對他們進行面對面的輔導。一次抽改的人數約占全班四分之一即可。抽改過程中,同時對學生評改情況進行檢查小結。對未抽改的作文,教師只就學生評改的結果寫出極簡短的評語,并評定一個等級。
集體評講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主要評講作文及評講學生修改作文情況。評講時可選擇上次作文中有代表性的優、良、差等三至五篇作文,拿到課堂上去評講。學生集體進行講評,對作文的立意高下、構思是否巧妙、選材的角度,展開評講。分析作文的優劣所在,各抒己見,最后教師作小結,指出成功與不足之處,同時對下次作文進行指導。讓學生在批改中學習,在評議中領悟,在參考中進步。
這樣的作文訓練,學生由原來的討厭寫作文到喜歡寫作文,寫作能力就有了較大的提高,而作文的批改便成了一種既輕松又愉快的事了。“授之以魚”,一餐飽矣,“授之以漁”,終身受益,現在所講的素質教育不正是要授給學生以“漁”嗎?在課題的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到與以前教師對作文“精批細改”的模式相比,“學生互評互改”的作文評改模式,交互性強,且發揮了學生作文評改的主體作用,增強了學生評改作文的積極性,把“讓我改”變為了“我要改”。這樣的作文訓練,學生由原來的討厭寫作文到喜歡寫作文,寫作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班上許多學生都不再有“談文色變”的為難情緒,而是逐漸對寫作產生了興趣,愿意仔細地批閱他人的習作,認真地修改自己的習作,更好地起到了學生間“習作的相互評改與相互借鑒”的作用,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也讓老師們走出了作文評改的困境。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