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都喜歡文學;但是,不喜歡語文課。這是語文課堂亟待解決的問題。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強烈的活躍的想象是偉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如何讓學生想象的翅膀在課堂自由翱翔?如何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如何讓語文課堂更美好?
一 想象,讓漢字的光輝閃耀課堂
“萬丈高樓平地起”,漢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在識字教學中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發揮想象,讓靜止的漢字靈動起來,能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這可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
1.利用漢字造字知識減少錯別字
語文學習過程中錯字別字,常常令人頭疼。學生在默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時,常會將“染”寫錯。如果老師能引導學生想象“染”的內涵、具體情境:將布料置于水中,用木棒攪拌多次;“九”,在古漢語中是虛數,意思是“多次”。這樣,學生就不會把“染”中的“九”多寫一點成“丸”。
2.以點帶面,觸類旁通
《山市》中有一個詞“睥睨”,本義是斜視,有厭惡和輕蔑的意思,學生很難理解。睥,從目從卑,卑乃地位低下﹑賤也。從卑的小篆書體可見其義,上面是酒器,下面是一只手。請想象為人侍酒的情形,當然地位低下。目光從卑當然輕蔑,所以斜視。由此延伸,卑從禾為稗,輕賤的谷物當然是稗子。卑從衣為裨,給低賤之人衣物使之受益,所以裨為益處,大有裨益。卑從月為脾,身心合一即為脾性。卑從口為啤,把酒杯送到口邊當然是喝啤酒了。
3.緊扣語言環境,想象使漢字內涵博大精深
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文人在漢字運用上追求的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字千金,一字傳神。杜甫《望岳》“陰陽割昏曉”一個“割”字用得極好,請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一幅雄偉神奇泰山景色: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來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泰山真的是拔地而起,遮天蔽日!李白《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一個“出”字,可以讓同學們想象得如癡如醉:揣一顆春風得意之心,弄一葉扁舟,置身于大江行舟上游望天門山,行舟愈行愈近,朦朧中,天門山愈近愈清晰。這是多美的畫面啊!
一個個漢字活起來,語文課堂自然就活起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來了。
二 想象,使閱讀課堂變得和藹親近
閱讀,“形象”的感受,“情感”的激發,往往離不開想象,想象越豐富,對課文的感悟就越深刻,學生的閱讀就越輕松,曾經似攔路虎一樣的閱讀就會變得和藹可親。想象閱讀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想象誦讀,走進意境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的重頭戲,文章皆非無情物,一切景語皆情話。在教學有情有景的課文時,借助有感情地朗讀,啟發學生進行再造想象,邊讀課文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讓學生欣賞到意境美。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用九個意象寫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有形的事物與抽象的凄苦之情相通,同處于一個圖景中,又成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這樣使畫面又添上一層悲涼的氣氛。引導學生誦讀時,要啟發學生想象,走進畫面,如臨其境,找到與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靈的共鳴。事實證明,學生認真參與、積極投入朗讀了,教師在緊要處稍加點撥,學生就會領悟得很快,語文課堂就會既充實又輕松愉快。
2.想象閱讀,走近作者
現代文閱讀,大多是對事件的認知,對景物的領受。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想象走進事件中、走進景物畫面中,閱讀就會變得輕松有趣。閱讀《背影》,就讓學生把自己當做“我”參與到事件中。第一步,用第一人稱復述課文主要事件,要求學生情感到位、情景再現;第二步,讓學生表演父親過鐵道爬月臺的過程;第三步,抓住幾個重要鏡頭,揣摩描寫“我”的心理活動;第四步,讓學生談談八年后的今天,“我”為什么要寫《背影》?
學生喜歡看電視,學生更向往當演員,將這些經典課文情景再現,讓學生設身處地去感悟,閱讀效果會更好,學生會更喜歡。
三 想象,讓師生享受寫作的愉悅
想象,就是對已積累的材料進行改造加工并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因為“嫦娥奔月”的千年夢想,才有今天“神舟飛天”——有了想象,科學技術才能夠飛躍發展;有了想象,文藝創作才有了沖動;有了想象,文學藝術才會達到嶄新的境界。昨天讓人迷醉的《西游記》《皇帝的新裝》等神話、童話,今天受人青睞的科幻小說、穿越劇等等,都是想象的碩果。
想象能力說起來很抽象,但實際卻是可操作、可訓練的,因此掌握幾種常見的想象方式的訓練方法,對于培養學生作文創新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想象類的作文不是天馬行空的妄想,它必須在真實的基礎上生產,展開合理性的想象,還要注意“新”與“趣”。比如寫未來的武器,要寫人類使用先進的武器來進行精彩的戰斗,這樣才突出“趣”字。
文學家巴爾扎克說過:“想象是雙腳站在大地上行進,他的腦袋卻在騰云駕霧。”想象,讓師生享受神于天圣于地的寫作愉悅;想象,讓語文課堂生動而美好。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