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以農民種植來形象地類比語文課堂教學。農民插秧插得越密收獲反而越少,同樣,課堂上教師講得越多,學生學到的反而越少。為什么?古人云:“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學而有教,有學之之需,則有教之之務,才能教學相長”, 可見,“教”是建立在學生“學”基礎之上的。《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采取討論、自主、合作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盡量“少教多學”,多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下面筆者就教學中“少教多學”這一現狀,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 教師少教,留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自學
著名教育改革家蔡林森曾尖銳地指出:“一節傳統的課堂教學,至少50%的時間是無效的,而80%的學生對教材內容是可以通過自學掌握的,另外20%的學生對80%的教材內容也是可以通過互教互學或教師點撥學會的。”確實,學生的學習潛力不可估量,只要教師積極為學生創設出一個能展現他們才能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定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如教學《記念劉和珍君》《小狗包弟》《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等這些寫人記事的散文,就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學,教師少教。因為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學過大量的記敘文,對于人物的個性特征、事件的波瀾起伏,自己能夠把握。課堂上教師就如何閱讀只需給學生做示例指導,留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邊旁注。經過學生自己的認真閱讀,劉和珍君的追求進步、溫和英勇,巴金的“說真話”的勇氣和良知,梁啟超的幽默風趣而不失豪爽,都能深深地打動他們。有些學生在閱讀鑒賞時往往會融入自己的個性色彩,如學習《小狗包弟》就有學生提出:巴金是“十年浩劫”的受害者,為什么他要主動懺悔自己的“罪過”?我們該如何評判他的懺悔意識和道德良知?他的思想觀念在當今社會有無價值?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后,教師讓他們自由地發表見解、討論,甚至爭論,肯定他們深刻而又獨特的思考,這樣無疑對學生個性化閱讀給予了莫大的尊重和支持,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
二 教師少教,注重培養自學能力,讓學生會學
1.教師現身說法,做好自學示范與指導
少教多學,應先培養學生較強的自學能力。只有學生會學,教師才能放心少教。高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文基礎和認知能力,但他們的知識狀況、認知水平、學習習慣等都存在巨大差異,再加上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少教多學必須做好自學示范與指導。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閱讀方法,教師應該有選擇地給學生做示范,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務求精到,重在啟發。有了教師的示范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時就能把握方向,提高效率。例如前面說到的文言文教學,教師先做科學有效的自學示范與指導,然后給學生提出自學要求:先整體感知全文,口頭翻譯,有文字障礙的地方或理解鑒賞有疑惑的地方先用紅筆劃出,再借助注釋和資料解決,不能解決的再和同學、老師合作研討。之后再指導學生學會對文章內容的分析與綜合,對作品的手法、技巧等進行一定的藝術鑒賞。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就可以提升一個檔次。
2.要求學生擬定科學的自學計劃,并遵照執行,落到實處
由于個體的差異,每個學生的自學計劃是不一樣的。其中,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應是自學計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筆者認為指導學生預習一篇新課,要做好以下幾個環節:(1)誦讀。新課要誦讀1~2遍,要求讀準字音,積累詞語,通順流暢,并有一定的感情。(2)整體感知。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3)鑒賞品味。賞析自認為精彩的段落和詞句,圈出疑問之處以待課堂上共同解決。當然,自學計劃在不求刻守,重在落實。
三 教師少教,重視激發興趣,讓學生樂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最大的動力。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比老師講一百遍還管用。有興趣,學生學得快樂,老師教得輕松。
1.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協作精神是激發興趣的關鍵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能增進學生間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長補短,讓學生進一步在與同伴學習、比較中認識自我,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在團結、協作的學習氛圍中得到發展。如在教學必修四戲劇單元的三篇課文時,筆者就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改寫劇本,自當導演、演員,演出課本劇,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協作精神。排練前,筆者給學生提出幾點要求:反復閱讀原文,可以改寫,但不違背原著的主題思想,不把悲劇演成喜劇或鬧劇;劇本中人物個性鮮明,符合原著;每個劇本選出兩個負責人分別充當導演和編劇,具體演員的選擇、道具的準備由導演負責。結果,學生的表現大大超出我的預料。其中《竇娥冤》演出時間長達40多分鐘,各個演員充分展示了劇中人物的個性風貌,把故事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最有創意的是學生對劇中道具的制作,竇娥的枷鎖、劊子手的斬刀都是學生自己動手裁制,你一刀,我一剪,做工精致,形象逼真,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和動手能力。而“六月飛雪”中學生自制的雪花,竟是用碎紙機絞碎的紙屑,“血濺白練”這一情境再現得更是惟妙惟肖。這就是學生的創造力!學生在參與和嘗試中,不僅感受了情境,更收獲了合作創造帶來的快樂。
2.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是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重要方法
喜新厭舊是人的共性,何況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學生。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只有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創造性地設計出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才能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如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開展討論、辯論、競賽、搶答等教學活動,師生在小組內相互討論、評價、啟發、激勵,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開發了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