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課件的涵義及作用
課件是一種結合計算機技術的現代教育技術,它把文字、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集于一體,而且具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再現性和模擬性以及強大的交互功能。它符合初中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征,因此運用課件進行初中歷史教學可以改變傳統教學的信息傳遞方式,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夠有效地渲染課堂氣氛,全方位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能創設情景啟迪學生的思維,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也能強化學生的記憶,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
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用多媒體課件組織教學活動時,往往感覺到學生在上課時,過多地關注課件的視頻、聲音、圖片、動畫等,而忽略了課程內容和課堂效果,上課時課堂氣氛熱烈,下課后不知所云。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往往就面臨這些困惑。使用課件教學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增強感官效應等等有利性自不必說,但是在使用課件教學時發現一些的弊端往往導致教師對課件輔助教學興趣不大、信心不足。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對在歷史課堂運用課件教學進行了探究。
二 制作課件應注意的問題
運用課件進行歷史課教學要備好課,作為一線的教師,上課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備課。結合班級的具體情況精心制作好課件。要想精心制作好課件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打破常規思維,更新教學理念
一個人的思維都有一種固定模式。特別是一些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從事教學的時間長,在設計教學課件時,思維往往受約束,從而忽略了課件自身特色的發揮,影響了課件制作的質量。因此要突破傳統思維模式,要求教師要熟知課件自身的各種特點。例如:課程的內容,突破重點難點的方式方法,各內容之間的銜接,各種交互方式等等。只有不拘一格地打破傳統教材的編排順序,進行靈活的教學,才能設置一種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從而贏得學生的喜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注重營造教學情景
制作的課件一般用于課堂教學,一般是演示型為主的課件。制作這類課件首先要注意到這課件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啟迪學生智慧。要達到這項要求,教學情景的營造非常關鍵。因而在選用視頻、音樂、圖片等影音資料時,要使之更貼近現實,讓學生置身于其中,讓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3.重視選題與創新
歷史學科與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很好的結合點,許多教學內容都適合于制作課件,如音像資料、圖片、文字和地圖等,這與計算機輔助教學,集圖、文、聲、像于一體,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效率的功能相吻合。但在制作的過程中,特別在選題方面,要注意揚長避短,例如文化史部分的繪畫、音樂,戰爭史的戰役、英雄事跡等等這些內容正是課件大顯身手的地方。
4.盡量考慮讓學生多參與課堂
教師在制作課件時,不要忘記學生學習的主體,在設計時就要給學生留下活動的空間和位置,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給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對培養學生的成績和能力都有好處,無疑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
5.盡量減小課件教學在課堂上的不利影響
課件制作存在很多的不利之處,最突出的就是它本身的干擾因素很多。背景顏色更換十分繁雜、不恰當地使用聲音與動畫效果、將大量的圖片簡單堆砌起來、字體變化多、知識內容之間的鏈接不恰當等方面,課件的制作不當不僅會導致課堂效果差,而且還會影響教學內容的完成。
因此,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就應明確教學主題,任何時候不能喧賓奪主,沖淡主題;還要清楚每一個細節的目的,文字要清楚;不要太花哨,太煩瑣,不要擾亂學生思維。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課件再好,也只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傳播信息的橋梁,是教學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它不能脫離課堂而存在,不能脫離教師和學生而存在,更不能包辦一切。運用課件組織教學能否發揮作用,關鍵是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否則不但發揮不了它的優勢,反而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特別是這幾年經常使用課件進行歷史課教學,也親身感受到在教學實踐中使用課件的一些弊端應該極力避免。
歷史課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確實有著其他教學手段無法代替的優勢,但這并不是意味著它能包辦一切,它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終的目的。教師要從歷史教學的實際出發,當用則用,不當用則不用。使用時要注重科學性,正確掌握課件運用的需求時機,做到內容的點撥與課件的有機結合,使課件的運用做到適當而且適度,做到恰到好處,才能真正發揮課件的有效作用,才能達到課件輔助教學的真正目的。
總之,使用教學課件輔助教學,使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發生了根本變化,不再是單一的粉筆加黑板的課堂,也不再是單一的學生聽老師講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參與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可以更深層次地發揮主導作用。然而怎樣更合理地將課件輔助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手段巧妙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作用,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呢?這對新時期的教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今后需要反復實踐和認真探索的課題。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