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碧釂?,在課堂上表現為師生之間的對話,是教學信息的雙向交流活動。提問技能是一項綜合技能,它既能體現個人修養(如語言的運用、人際關系的處理等),又反映課堂教學觀念的影響。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關鍵詞】提問 課堂提問 有效的課堂提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4-134-01
一節好的數學課離不開教師的提問,問題情境設置的好與壞往往直接影響到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以下是筆者對數學教學中有關提問教學的一點思考。
一 提問的作用
數學教學中的提問,是師生間交流的一種方式,也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吧平陶撸厣茊枴?,提問的效果取決于教師發問的技巧。教育心理學認為:“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在課堂教學中,一個好的問題往往能起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個性特征、回憶舊知識、傳授新知識、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等作用。
二 提問方式的設計
提問,需要對問題情境進行設置 ,問題情境的設置一般意義上是指教師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的問題,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產生內部矛盾沖突,學生憑現有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暫時無法解決,于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形成一種問題情境。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探索和研究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構建主義所倡導的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從而使自己的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理念,明確設置問題的意義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設置出有意義的問題。筆者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提問。
1.按照數學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提出問題
數學中的有些概念或公式是由自身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針對這類數學概念或公式的教學,以聯系與之相關的知識,創設一個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思考與交流的問題情境,這樣不會有“強加于人”的感覺。
2.為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而提出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如高中數學教學中的等差數列求和公式,在完成等差數列的概念教學后引入小學的有關高斯計算(1+2+3+4+…+100)的故事,學生就會發現這就是一個等差數列的求和。教師提出問題:(1)高斯是怎樣算出的?(2)換一組數,用高斯的方法算出和。(3)你能在這種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得出這一類數的求和規律嗎?(4)這規律適合所有等差數列的求和嗎?最后,總結出標準的等差數列求和公式就可以解決這一類問題了。
3.通過實驗操作提出問題
有些數學知識可通過引導學生自己親自操作、動手做實驗或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演示,讓學生從中領悟這些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與創造能力,又能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還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謂“一舉多得”。
4.根據生活中的實例引出問題
《課標》要求學生能“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編寫教科書時就充分利用了有關的新聞資料。例如,在“事件與概率”引言部分,問題情境就來自于一則新聞報道和評論。通過買彩票這一學生熟悉的引例,既符合本課的知識要求,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種情境的設置,為學習新知識起到了很好的引領、鋪墊等作用。
5.利用新舊知識的對比引出問題
在學習新知識時,要同時對比著復習有關的舊知識,并著重弄清它們的區別和聯系,特別是區別,因為正是這個區別,才標志著所學的是“新”知識。例如,在必修4任意角的三角函數一節的教學中回憶初中學過的30°、45°、60°這三個常用角的正弦函數值,而現在需要同學們計算出120°、135°、150°的正弦函數值,同學對比后發現這三個角終邊落在第二象限,與以前學的三個角互補。思考一會兒后再提出與這三個角相關但終邊在三、四象限的角的正弦函數值。通過這樣的對比引出新課就是要求各象限的角的三角函數值。
三 提問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問題主要有:(1)提問要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思考中,切忌片面化;(2)提問要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切忌簡單化;(3)提問后要留思考時間,切忌即問即答;(4)提問要因人而異,切忌不切實際;(5)提問時要面帶微笑,切忌態度生硬。
參考文獻
[1]李樹臣、張京紅.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育[J].中學數學雜志,2006(8)
[2]李樹臣.數學素質教育的再思考[J].中學數學雜志,2008(4)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