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實際,是生活的大課堂創造和培育了人們的數學思維。因此,數學的課堂教學就要聯系生活的實際,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關鍵詞】初中數學 知識 生活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4-0137-01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華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
一 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知識從生活中產生,然后被人們歸納成數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如:旅游,在咨詢價格時,甲旅行社說:“如果你們買一張全票,其余人可享受半價優惠。”乙旅行社說:“你們可以購買團體票,按原價的八折優惠。”而兩家旅行社一張全票的價格均為120元。你能算出選擇哪家旅行社合算嗎?
數學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要設法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數學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積極探索,從而使學生逐漸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你見過在公路上飛奔的汽車輪子是方的嗎?為什么汽車的輪子都是圓的呢?理由是同樣面積的圖形中圓的周長最大,轉一圈走得最遠,車軸離地面的距離始終一樣長,這樣車子走動時才會更加平穩。無論是地上的還是地下的水管都是做成圓柱體,又是為什么呢?原來同樣周長的幾何圖形里圓的面積最大,所以同樣長度的幾何體,圓柱體積最大,排水也最快。
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有著穩固、堅定、耐壓的特點。只要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確定了,它的周長面積也就確定不變。埃及金字塔、鋼軌、三角形吊臂、屋頂、支撐高壓線的鐵塔、鋼架橋梁都應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
初中數學中說到“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于是人們應用這一道理在修路時挖隧道架橋梁,就是為了縮短路程降低成本,贏得時間。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對稱的世界里,在自然界、建筑、藝術、現實生活中都存在對稱應用。利用軸對稱,在臺球比賽中準確擊球贏得勝利;設計出精美的圖案;修建具有對稱美的建筑。中心對稱應用于廣告商標的設計制作,往往能以簡單的色彩、線條,勾畫出生動、富于創意和內涵的作品。因而,只要你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原來中心對稱就在我們身邊!旋轉的物體必須具有穩定性,而中心對稱的設計恰恰滿足了旋轉物體的這一需求。如日常生活中單車、鬧鐘內的齒輪、電風扇的扇葉、推動飛機、輪船的輪槳、風力發電用的風車等等。
從城市宏偉的建筑到鄉村簡樸的民宅,從四通八達的立交橋到街頭巷尾的交通標志,從古老的剪紙藝術到現代的城市雕塑,從自然界形態各異的動物到北京的申奧標志……圖形世界是多么的多姿多彩!其中初中數學就學到其中一部分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
二 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課堂教學既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也不能簡單地還原學生的生活。數學教師要善于改造生活原生態為我所用,使數學課堂教學真正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貼近經驗,充分煥發出生命活力。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去體驗”。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所以,要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問題,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圍繞問題的解決,逐步把生活常識數學化。
隨機現象無處不在,滲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概率論就是通過研究隨機現象及其規律從而指導人們從事物表象看到其本質的一門科學。生活中買彩票顯示了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幾率之小,抽簽與體育比賽賽制的選擇用概率體現了公平,用概率來指導決策,減少錯誤與失敗等等,如人口調查、工廠里產品合格率的統計、藥物的藥效都要用到統計知識。
利用三角形的相似,可以解決一些不能直接測量的物體長度的問題,據史料記載,古希臘數學家、天文學家泰勒斯曾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在金字塔影子的頂部立一根木桿,借助太陽光線構成兩個相似三角形,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再如,蛋糕店制作兩種高度相同的圓形蛋糕,一種半徑是15厘米,另一種半徑是30厘米,如果半徑是15厘米的蛋糕夠2個人吃,半徑是30厘米的蛋糕夠多少人吃?有人認為半徑是30厘米的蛋糕夠4人吃。這個答案是錯的。根據初中九年級數學“相似”的知識知道,兩個圓的相似比是1∶2,所以面積比是1∶4,理所當然4乘以2等于8,應當夠8個人吃。
三 數學對生活的影響說明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衣、食、住、行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們追求的是吃飽、穿暖,進而實現小康水平。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工作、住房、醫療、養老等模式都在發生變化,變得可選擇性越來越多,越來越需要減少依賴,增強自主,所以我們需要運用數學分析判斷,做出決策。
參考文獻
[1]顧繼玲、章飛.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2]景敏.實訓初中數學基礎知識強化手冊[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