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班干部制度作為提高班級管理效率的紐帶,溝通師生之間的橋梁,在班級自主管理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班干部制度在班級的自主管理過程中也容易出現班委組織形式混亂、管理層面疏忽、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緊張等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
【關鍵詞】班干部 班級管理 問題 反思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4-0156-02
班級授課制源于1632年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后經赫爾巴特、贊科夫的發展,漸趨完善。而我國的班級授課制最早可追溯到1862年的京師同文館。班干部的產生可謂與班級授課制的產生、發展密不可分。班干部是伴隨著班級授課制的發展而逐漸演化而來,其目的在于加強班級管理的效率,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而我國現有的“班干部”源自蘇聯,新中國成立后,班級中擔任管理工作的學生,被稱為“班干部”,同時,前蘇聯的班干部制度也被引入我國。班干部的組成結構包括:班長、各部委員及小組長等構成的行政組織;團支書、組織委員及宣傳委員等構成的政治組織;中隊長、小隊長等構成的部隊組織。隨著時代的發展,班干部制度在班級管理中也出現一些問題。
一 班干部制度在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1.個別任命與集體參與的矛盾
隨著民主化進程的推進,民主觀念深入人心,傳統的教師任命制不能體現民主的精神,因為它沒有保障每個學生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傳統的由教師任命個別同學擔任班干部的做法受到挑戰。于是,有的學校嘗試借鑒日本的班干部制度,讓所有的學生輪流來擔任班干部,然而效果往往不佳,組織癱瘓,原因在于在我國現有的大班教學中實行輪流制難以建立有效的組織運行機制,因而,任命制在我國仍然占據主流。其二,在我國,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學生的主體意識顯著增強,班級管理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而更重要的是體現學生之間的自治關系。如果班主任對學生的自治監管不力、放任自流,則容易導致個別的班干部與其他同學的關系緊張,甚至對立。
2.部分管理與整體管理的矛盾
班級的管理分為兩個層級,其一是對班級日常事務的管理,如衛生的打掃、作業的收發、紀律的維持;其二是更高層級的管理,班級管理作為學校的一種活動方式,要圍繞著學校的整體教育目標運作,主要包括:倡導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人的管理積極性;謀求人的全面的、自由的發展。而在我國,一般意義上的管理重視日常事務的管理而忽視更高層級的班級管理。導致管理層面不健全,管理方式傾向于行政式、機械式。因此,班干部管理制度需要處理好部分管理與整體管理的關系問題,樹立更高的管理理念。如果重視更高層級的管理,如強化班級文化建設、同學之間的合作互助等,將對班干部的班級管理拓寬視野,更能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生生關系之間的矛盾
班主任如果管理水平低下,對班干部的任命不力,同時對班干部日常的表現疏于管理,會引發一系列的學生與班干部之間的矛盾,其一,極易造成同學之間關系的不和諧,部分班干部因擔任班級重要職務而趾高氣揚,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對普通同學嗤之以鼻,使得大部分同學認為班干部具有仗勢欺人的嫌疑;其二,造成了普通同學的心理傷害,產生抵觸、厭學情緒。班干部如果行為不當,工作方式蠻橫,極易損害同學間的感情,使普通同學不服從管理,日常的班級教育教學難以進行,部分學生因而產生消極、抵觸情緒,從而厭倦班級生活,成績直線下降。
4.師生關系之間的矛盾
班主任與班委之間、任課老師與科代表之間因為工作關系較為親密,往往使大部分同學認為他們和老師的關系較之老師與班干部之間更為疏遠。其次,在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問題時,部分老師偏袒學生干部,不能“秉公辦理”,在同學間造成了老師與班干部沆瀣一氣、同流合污的壞印象,對師生關系產生了很大的破壞作用。在一些發達國家,拒絕設立班干部受到了個別專家的推崇,如作家鄭淵潔提出了“學生干部漢奸說”,班干部的工作是強權效力、高密和奴役同胞,加劇了師生之間關系的緊張程度。其實,這樣的說法有些言過其實,對班干部在班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予以全盤否定,未必是明智之舉。
二 對班干部制度存在問題的反思及解決策略
1.強化班級凝聚力,建設層次合理的管理結構
班級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整個班級的發展而服務的,班干部的設立更是為了班級的發展,兩者目的相同。班干部的班級管理活動要以班級的凝聚力建設為出發點,同時,班級凝聚力也是檢驗班干部班級管理效果的落腳點和歸宿。因此,一定要強化各位同學的班集體意識,熱愛自己的班級。圍繞著班級凝聚力建設,班干部必須要狠下工夫,要有大公無私、服務好班級的觀念和信心。另外,在管理結構上應建立老師,班干部和學生群體三位一體的動態結構體系,三者之間的關系絕非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與服從的關系,而是一種交互進行的動態系統。學生有問題可以通過班干部反饋給老師,也可以直接去找老師請教,而并非是層級的組織管理關系。
2.對班干部進行職能劃界,明確其職能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各種關系問題有很多都是直接或間接與班干部在班級管理中對自己的職責不清導致的,因此,有必要制定合理的、清晰的班干部職能表,讓班干部時刻明白自己所擔任的職責和應盡的義務。這樣也有利于其他同學監督,對班干部的越權行為進行及時的制止。這種監督應帶有過程性,不只是偶爾的心血來潮,而要形成一種監督的生成性機制。
3.強化班干部參與班級管理的民主程序
第一,民主選舉。在我國大班額制的教學組織形式下,不宜實行輪流制,讓所有的學生都當班干部,這樣極易導致組織的渙散。相反,班主任的直接任命制也難以滿足學生們想當班干部和民主選舉班干部的合理訴求。在推選班干部時,教師首先在班級里確定好有較高的學習成績、誠實的人格修養、踏實的工作能力、靈活的頭腦的學生為正、副班長的候選人,之后由全班學生差額選舉,最終確定兩名得票最多者擔任。然后,班委會的其他主要成員再由班長、副班長共同提名,最后再由全班同學民主表決。這樣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組織管理和創新實踐能力,實現以點帶面、全方位的自主管理。
第二,制度民主。建立班委會會議制度和班會制度,所有的班干部必須定期向同學匯報自己的工作情況,提出自己的不足點,讓大家集思廣益,幫忙解決。班委會制度和班會制度不能只流于形式,要真正落實起來。通過制度的民主化,有利于培養班干部民主辦事、按制度辦事的能力。同時,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受到多數同學的歡迎,也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第三,運行程序民主。重要的班級活動或重要事項需由班委會提出初步的意見,再通過召開班會大家民主表決,討論通過后需得到班主任同意,簽字后方可實施。對有爭執的事項,可向老師請教,分辨是非,并予裁決。
4.對班干部在班級管理的表現進行評價
評價體系要堅持動態發展化的理念,建立“自我調節機制”,因為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通過反饋,調整自己發展自己,而這也恰恰是教育的目的。在此基礎上,要建立起能夠接納、承受、發展有益于班級內部和外部的自我修復的班級生態系統。
這種評價包括教師的評價和學生的評價兩部分,按照班干部的職能,民主評議班干部。這種評議可以一個學期組織一次,通過大家的民主表決,評價班干部的民主作風和行為。對表現好的班干部老師可提出鼓勵和表揚,對表現較差的班干部,老師也要對其工作付出的努力予以肯定,并指出在班級管理方面的不足、改正的方法和策略,并給予一定的考察期,如果其管理工作依然不能讓老師和同學滿意,可就班干部做適當的調整,以避免學生之間的糾紛,但同時要做好被撤銷職務同學的心理輔導。
參考文獻
[1]申玉寶.小學班干部制度的發展進程與反思[J].當代教育科學,2012(14):22~24
[2]黃美蓉.班級自主管理中的不等式[J].教學與管理,2003(5):17~18
[3]周丕、孫蕾.小組合作模式下班級自主化管理的探索和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2):19~21
[4]勒麗華.班級管理的生態化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9)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