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中職作文教育的重要目標。中職作文教育,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關注中職生的主體精神的培養,并為學生的專業發展奠定基礎。筆者對中職作文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確立了開放式寫作教學模式的新思路,實現作文教學的過程、內容、方法、評價等的開放,促進教學思路的更新與轉型,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中職作文 開放式教學 專業課程 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4-0174-02
中職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難點。難就難在作為寫作主體的中職生缺乏寫作興趣,畏文如虎。盡管教師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時間,指導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不理想。學生怕寫作文,所寫的作文往往內容空洞、生編硬造,嚴重偏離現實生活。
一 中職學生作文現狀
1.對作文的興趣不高
我校語文組曾對附近幾所中職學校的學生做過一次調查,就作文興趣設置了一些問題,其中非常喜歡作文的只占1.4%,有76.6%的學生認為作文難。從這可以看出,學生學習寫作的興趣普遍不高。
2.教師作文指導的內容及方式狹隘
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中職作文教學的特殊性,側重于傳授作文知識、技巧,而對寫作體驗不多的中職學生來說,那些所謂的技巧很難派上用場,反而使學生無所適從。
3.重方法指導,輕情感抒發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學生心中有所感,才會有傾吐表達的欲望,才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但傳統的作文教學中,教師總是限制并束縛學生說真話、訴真情。學生不能自由地表達真情實感。
4.學生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
中職學生大多生活圈子相對狹窄,他們每天徘徊在家庭學校兩點一線之間,生活較單調乏味,對生活、對身邊人、事物的變化缺少觀察、思考。
筆者認為當前中職作文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學方法、內容的封閉、狹隘。
二 開放式作文教學的理念
缺乏個性的封閉式的作文教學直接導致了中職學生作文空間狹窄、束縛多、興趣低的嚴重后果。《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探索富有實效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針對癥結所在,筆者認為只有構建自主寫作、表達開放的作文教學新體系,才能開辟中職學生作文教學的新天地。
在現代漢語中,“開放”一詞的一個義項是“解除封鎖、禁令、限制”。中職作文開放式教學是針對傳統教學的封閉性弊端提出的。開放式的作文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教師與學生和諧交流,學科與學科間自然融合,學校與家庭、社會、自然界開放交流的廣大空間,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在全方位開放的作文教學的空間里自由馳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三 實施開放式作文教學的策略
基于這樣的指導思想,筆者試從以下幾方面對中職作文教學進行了探究。
1.向教學過程開放
傳統的封閉式作文教學通常是命題——立意——選材——構思——成稿,比較呆板,學生被動參與、被動作文。 而開放式的作文教學則注重作文氛圍的創設,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使習作課堂成為學生自主發展的綠洲。
在課堂作文訓練中,教師可創設開放式的作文氛圍,根據不同年級及專業學生的主導活動,找準學生生活的熱點、焦點,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縮小作文和學生的距離,讓作文成為學生生活的有趣部分。比如讓學生寫畢業推薦信,可以先設計“畢業推介會”的場景,讓學生表演,再現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身臨其境之感,然后再寫,使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又有情。
2.向自然和社會開放
開放空間即向大量閱讀開放,向大自然開放,向廣泛觀察生活開放,以觀察、參與、閱讀為載體,將學生在觀察和參與中獲得的感知和體驗引進課堂,進行寫作訓練。
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生活是文章寫作的源泉。而中職學生大都被封閉在學校里,生活單調,面對作文題,必然言之無物,這正是“作文恐懼癥”的主要誘因。因此,把學生從封閉的學校和課堂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時間走進社會和自然,用自己的眼光和心靈去感受、去體驗,便是克服“作文恐懼癥”的有效方法。
如寫“記一次……比賽”,我便組織了一次拔河比賽;學校開展社會調查,我就抓住機會定好主題,針對農村學生輟學較多的現狀,讓他們利用星期天分組去調查,并寫出自己的感受……
在這些活動過后,學生寫出的文章有血有肉,色彩紛呈。總之,每一次寫作,都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讓學生的情感與生活碰撞,產生奔騰不息的寫作源泉。
3.向情感開放
情感在人們心理結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心理基礎。寫作中的情感開放,就是從注重學生內在情感表達需要出發,為學生寫作生活創設一個健康的情感交流空間。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學生練習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能,而絕不是教他們學會一種訣竅、能夠搜集空話,像搭七巧板那樣拼湊成篇。”為便于學生抒發感情,可以選擇書信式作文的方式,由于書信式作文在內容、寫法、篇幅等各方面都沒有限制,故學生沒有心理壓力,全憑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想法書寫,讓學生成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自由地選詞造句、布局謀篇。因此,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都可以在作文中得到充分發揮。
4.向口語開放
口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書面語的基礎。書面表達是以口語為基礎的,作文向口語開放就是扭轉教學中重文輕語,肢解語文的偏差,拓展了語言訓練的渠道,讓學生從生活到作文,從說到寫,體現聽、說、讀、寫一體化,促進同步發展。口語訓練應循序漸進、勤于實踐,遵循聽、說、察、思兼顧的教學原則。根據學生認知心理,從敘述式、解說式等分類的表達方式,從語辭技巧的角度,強化口語的書面色彩,促其自然有效地從口語過渡到書面語言的表達。教師可開辟大量日常性群體交流座談、報刊的欣賞品評、辯論演講等多方位開放口語的渠道,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5.向專業課程開放
中職作文教學要充分體現中職生的職業特點,增強實用性,才能培養出既有個性、適應性和創造性,又有一定語文實踐能力的實用型人才。在寫作教學中,如果只是脫離專業內容講寫作,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無異于隔靴搔癢,當學生遇到實際情況時仍會困惑、茫然。教師有必要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確定作文教學重點。如可以把貿易專業學生的寫作教學重點確定為經濟寫作,把文秘專業學生的寫作教學重點確定為公文寫作等,側重點各不相同。這樣,課程之間得到了互補,還節約了課時,對學生和老師都是雙贏。
6.向教學評價開放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有了評價,才能使教學成為一個系統的可控過程。作文教學評價的開放是指從單一到多元的過程。開放式作文教學的評價機制,主要是在評價主體和評價形式上的開放。
除了教師批改作文以外還可讓學生自我評價。修改作文,其實是修改作者對事物的認識,是作者自己的事,教師最好不要包辦代替。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授予學生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見解和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事物。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法、推敲法,對作文進行增、刪、換、改。
學生有了自評自改的基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互評互改。讓學生自由選擇評改等方式,要求學生在評改時寫下修改意見,在虛心汲取被評改作文的優點的同時,又認真負責地指出不足之處,學生既是“作者”又是“讀者”,角色不斷轉換,使他們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互相溝通、互相啟發、學會合作、學會評改。
實踐證明,在中職作文教學中使用“開放式教學法”,對提高教學效果非常有效。堅持六個“開放”,不僅給作文教學帶來了活水,而且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和文化素養都得到了發展和提高。以上是筆者從教學實踐中得出的幾點體會,中職開放式作文教學的完善尚需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等七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的通知,教職成〔2009〕3號
[2]王光祖、楊蔭滸.寫作[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白金聲.作文知識與小學作文教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