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峰市是內蒙古地級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蒙冀遼三省區接壤處。被自治區政府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市總面積9萬平方公里,轄三區、七旗、二縣,是一個以蒙古族、漢族為主的多民族城市,是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內蒙古東部中心城市。赤峰是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境內有紅山文化遺址。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于1921年。1935年對內蒙古赤峰紅山后遺址進行了發掘,1954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遼西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并對遼寧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紅山,蒙語稱:烏蘭哈達,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傳說內蒙赤峰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遠古時,有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于是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灑在了山上,因而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峰,所以,后來都叫它“紅山”。紅山古玉的正式發現,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樹時,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龍。從此,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玉雕藝術的源頭可能發生在紅山文化時代的西遼河流域。
鉤型玉龍《紅山文化》也叫C型龍,高21厘米,寬,21.3厘米,厚,2.2厘米,中國是龍的國度,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是中國古代人們心目中的神。此玉龍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收而上卷,玉龍五顏六色,體卷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鬣扁薄,并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暢,生機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內涵,更為它,平添一層美感,紅山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