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理設置建筑中的后澆帶,嚴格控制混凝土后澆帶施工質量是整個建筑工程項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整個施工項目的質量、工期和竣工驗收。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后澆帶的概念和必要性,然后從建筑設計階段的控制開始規范后澆帶的質量控制,又提出了后澆帶施工過程中的有效控制措施,以達到建筑混凝土后澆帶施工全面質量控制的目的。
關鍵詞:后澆帶;混凝土;后澆帶澆筑;施工
1引言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鋼筋混凝土經常會出現裂縫的問題,裂縫的產生有兩種,其一,鋼筋混凝土在拌合的時候不可能做到理論上的拌合均勻,因此在凝實的過程中,由于混凝土介質密度的不同,而收縮率不同,導致各部位受力不均勻產生裂縫;其二,由于混凝土溫度變化產生熱脹冷縮導致出現裂縫。這些裂縫的危害極大,如果未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極易導致整個工程質量的下降。因此,在建筑設計時就考慮到這些情況,預先設計后澆帶,是在施工中預留的臨時施工縫,待鋼筋混凝土完成結構變形后,再將施工縫用高一個級別的混凝土填實,使建筑成為無縫、連續、整體的結構。但從建筑學角度看,施工縫的預留和澆筑會導致出現雙梁、雙柱、雙墻,對整個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外觀產生一些不利影響。另外,施工縫的后澆帶施工質量也影響到建筑整體質量。因此,應在設計階段同樣要做好后澆帶施工的策劃和安排,不僅能解決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施工問題,也能消除沉降變形的問題。
2混凝土后澆帶設計階段質量控制
2.1后澆帶位置選擇
后澆帶的位置與施工質量關系密切,只有設置在適當的位置才能達到設計的要求和效果。一般后澆帶位置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根據建筑物基礎與其上部結構的具體情況而定。通常選在結構受力較小的地方:第一、彎矩小,如:板、梁跨度內三分之一處;第二,剪力小,如:板、梁中部。對于地下工程,后澆帶應設置于變形與受力均較小的位置,控制在30-60cm的距離。
2.2間距和寬度的設置
后澆帶寬度與板和墻的厚度密切相關,嚴格控制后澆帶的寬度和間距,要兼顧施工的便利和工程結構的要求。一般后澆帶寬度多數在700-1000mm之間,具體寬度根據工程現場實際情況而定,遵循“宜窄不宜寬”的原則,基本都選用800mm寬度。
2.3防水措施
在建筑施工時,不僅要做好整體防水,還要重點考慮到后澆帶位置的防水,防止滲漏情況出現。通常在施工縫內放入止水條或在遇水面設置止水帶,嚴格按相關防水技術規范施工,保證后澆帶施工的質量。
3建筑混凝土后澆帶施工階段質量控制
3.1平面布置與縫的質量控制
后澆帶平面布置形式一般在樓層上下層的同一位置設計布置直線帶,但是這種設計方式同樣存在缺點,應力過于集中,導致施工后常會出現貫通裂縫,在具體施工中,應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杜絕野蠻施工方法。其次考慮使用鋼絲網做模板,具有施工方便、柔性好的特點。
3.2支撐系統及模板的質量控制
后澆帶所需的模板支撐系統,是近年來最多見的質量問題,如果施工時未進行獨立支撐,那么拆模時后澆帶的模板就要與連帶的其他模板一同拆除,如果出現底層模板拆除的同時上層正在施工的情況,后果更是嚴重。后澆帶多數布置于跨中的1/3位置,混凝土未澆筑前只有鋼筋連接。過早拆除模板會形成懸挑結構,由于其他作用和自重的影響,會給后澆帶兩側構件增加預應力,如果是截面和配筋較小,那么過早拆模極有可能造成混凝土整體斷裂的情況。因此,在建筑施工過程中,要控制好拆模時間,以保證工程質量。
3.3后澆帶澆筑施工前控制
混凝土澆筑前,應清除松散的混凝土,表面的鑿毛和浮漿,清除鋼筋籠表面鐵銹,對鋼筋削弱部分加強處理,用高壓水槍沖洗表面等接觸部位的油污和垃圾。在澆筑現場保留混凝土試塊,包括同條件試塊、標養試塊和抗滲試塊等,用于驗證施工現場混凝土的強度。
3.4后澆帶澆筑施工過程的控制
混凝土澆筑時,在施工縫處事先鋪設一層與混凝土成分完全相同的水泥砂漿。按施工規范和施工方案嚴格進行澆筑施工。尤其是振搗過程,一定要控制施工縫處的振搗,兩側不能過振,避免造成已澆筑混凝土與鋼筋脫離或斷裂。還應控制振搗器與鋼筋網和模板的距離,以免砂漿飛濺、溢流浪費。一般在垂直施工縫澆筑時多采用鋼釬振搗。
3.5后澆帶澆筑時間控制
不同類型的后澆帶在澆筑混凝土時所用時間是不同的。沉降后澆帶的混凝土澆筑應在混凝土齡期超過43d之后;伸縮后澆帶的混凝土澆筑應在齡期60d之后。后澆帶澆筑應選用具有補償收縮性的混凝土,強度要高于施工縫兩側的混凝土性能,以保證其融合強度。圖1、圖2,為某建筑工程中,因施工單位的分包企業偷工減料,后澆帶澆筑用的混凝土中水泥量少,混凝土強度不足,造成的建筑施工事故。

圖1

圖2
在澆筑時應選擇溫度較低的時間施工,或澆筑的混凝土溫度低于兩側混凝土澆筑時的溫度,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溫度降低帶來的收縮,減少混凝土的內應力。
3.6后澆帶施工后的養護
澆筑完畢后,應在12小時內覆蓋施工處,并濕潤養護。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硅酸鹽水泥拌合的混凝土,養護時間不能低于7d;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硅酸鹽水泥的混凝土養護時間不能低于7d;拌入緩凝劑或抗滲劑的混凝土,養護時間不等小于14d。要經常對后澆帶的混凝土澆水,保持表面濕潤。最好選用與拌合混凝土相同的水用于養護。另外,還可以用塑料薄膜覆蓋澆筑面,保持混凝土凝結時的濕度。未凝實之前嚴禁混凝土踩踏和繼續施工。
4結束語
建筑混凝土后澆帶澆筑施工中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各種質量問題,如果沒有及時恰當的處理措施,將會影響到整個工程施工的質量。后澆帶澆筑的施工方法很實用,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后澆帶施工問題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我們并未對所有不問的后澆帶施工技術都掌握的十分透徹所以要求我們繼續深入探索和實踐,不斷提升后澆帶施工技術,保證為全社會交付外表美觀、質量放心的建筑。
參考文獻:
[1]郝戰軍.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澆帶施工要點分析[J]交通與建筑科學,2013(03)
[2]董蘋;申俊紅;李水平;王宇弘.高層建筑混凝土后澆帶設計和施工的幾點體會[J]郵電設計技術,2011(11)
[3]宋浩;嚴暉;彭新.混凝土后澆帶施工質量控制要點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01)
摘要:合理設置建筑中的后澆帶,嚴格控制混凝土后澆帶施工質量是整個建筑工程項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整個施工項目的質量、工期和竣工驗收。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后澆帶的概念和必要性,然后從建筑設計階段的控制開始規范后澆帶的質量控制,又提出了后澆帶施工過程中的有效控制措施,以達到建筑混凝土后澆帶施工全面質量控制的目的。
關鍵詞:后澆帶;混凝土;后澆帶澆筑;施工
1引言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鋼筋混凝土經常會出現裂縫的問題,裂縫的產生有兩種,其一,鋼筋混凝土在拌合的時候不可能做到理論上的拌合均勻,因此在凝實的過程中,由于混凝土介質密度的不同,而收縮率不同,導致各部位受力不均勻產生裂縫;其二,由于混凝土溫度變化產生熱脹冷縮導致出現裂縫。這些裂縫的危害極大,如果未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極易導致整個工程質量的下降。因此,在建筑設計時就考慮到這些情況,預先設計后澆帶,是在施工中預留的臨時施工縫,待鋼筋混凝土完成結構變形后,再將施工縫用高一個級別的混凝土填實,使建筑成為無縫、連續、整體的結構。但從建筑學角度看,施工縫的預留和澆筑會導致出現雙梁、雙柱、雙墻,對整個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外觀產生一些不利影響。另外,施工縫的后澆帶施工質量也影響到建筑整體質量。因此,應在設計階段同樣要做好后澆帶施工的策劃和安排,不僅能解決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施工問題,也能消除沉降變形的問題。
2混凝土后澆帶設計階段質量控制
2.1后澆帶位置選擇
后澆帶的位置與施工質量關系密切,只有設置在適當的位置才能達到設計的要求和效果。一般后澆帶位置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根據建筑物基礎與其上部結構的具體情況而定。通常選在結構受力較小的地方:第一、彎矩小,如:板、梁跨度內三分之一處;第二,剪力小,如:板、梁中部。對于地下工程,后澆帶應設置于變形與受力均較小的位置,控制在30-60cm的距離。
2.2間距和寬度的設置
后澆帶寬度與板和墻的厚度密切相關,嚴格控制后澆帶的寬度和間距,要兼顧施工的便利和工程結構的要求。一般后澆帶寬度多數在700-1000mm之間,具體寬度根據工程現場實際情況而定,遵循“宜窄不宜寬”的原則,基本都選用800mm寬度。
2.3防水措施
在建筑施工時,不僅要做好整體防水,還要重點考慮到后澆帶位置的防水,防止滲漏情況出現。通常在施工縫內放入止水條或在遇水面設置止水帶,嚴格按相關防水技術規范施工,保證后澆帶施工的質量。
3建筑混凝土后澆帶施工階段質量控制
3.1平面布置與縫的質量控制
后澆帶平面布置形式一般在樓層上下層的同一位置設計布置直線帶,但是這種設計方式同樣存在缺點,應力過于集中,導致施工后常會出現貫通裂縫,在具體施工中,應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杜絕野蠻施工方法。其次考慮使用鋼絲網做模板,具有施工方便、柔性好的特點。
3.2支撐系統及模板的質量控制
后澆帶所需的模板支撐系統,是近年來最多見的質量問題,如果施工時未進行獨立支撐,那么拆模時后澆帶的模板就要與連帶的其他模板一同拆除,如果出現底層模板拆除的同時上層正在施工的情況,后果更是嚴重。后澆帶多數布置于跨中的1/3位置,混凝土未澆筑前只有鋼筋連接。過早拆除模板會形成懸挑結構,由于其他作用和自重的影響,會給后澆帶兩側構件增加預應力,如果是截面和配筋較小,那么過早拆模極有可能造成混凝土整體斷裂的情況。因此,在建筑施工過程中,要控制好拆模時間,以保證工程質量。
3.3后澆帶澆筑施工前控制
混凝土澆筑前,應清除松散的混凝土,表面的鑿毛和浮漿,清除鋼筋籠表面鐵銹,對鋼筋削弱部分加強處理,用高壓水槍沖洗表面等接觸部位的油污和垃圾。在澆筑現場保留混凝土試塊,包括同條件試塊、標養試塊和抗滲試塊等,用于驗證施工現場混凝土的強度。
3.4后澆帶澆筑施工過程的控制
混凝土澆筑時,在施工縫處事先鋪設一層與混凝土成分完全相同的水泥砂漿。按施工規范和施工方案嚴格進行澆筑施工。尤其是振搗過程,一定要控制施工縫處的振搗,兩側不能過振,避免造成已澆筑混凝土與鋼筋脫離或斷裂。還應控制振搗器與鋼筋網和模板的距離,以免砂漿飛濺、溢流浪費。一般在垂直施工縫澆筑時多采用鋼釬振搗。
3.5后澆帶澆筑時間控制
不同類型的后澆帶在澆筑混凝土時所用時間是不同的。沉降后澆帶的混凝土澆筑應在混凝土齡期超過43d之后;伸縮后澆帶的混凝土澆筑應在齡期60d之后。后澆帶澆筑應選用具有補償收縮性的混凝土,強度要高于施工縫兩側的混凝土性能,以保證其融合強度。圖1、圖2,為某建筑工程中,因施工單位的分包企業偷工減料,后澆帶澆筑用的混凝土中水泥量少,混凝土強度不足,造成的建筑施工事故。

圖1

圖2
在澆筑時應選擇溫度較低的時間施工,或澆筑的混凝土溫度低于兩側混凝土澆筑時的溫度,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溫度降低帶來的收縮,減少混凝土的內應力。
3.6后澆帶施工后的養護
澆筑完畢后,應在12小時內覆蓋施工處,并濕潤養護。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硅酸鹽水泥拌合的混凝土,養護時間不能低于7d;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硅酸鹽水泥的混凝土養護時間不能低于7d;拌入緩凝劑或抗滲劑的混凝土,養護時間不等小于14d。要經常對后澆帶的混凝土澆水,保持表面濕潤。最好選用與拌合混凝土相同的水用于養護。另外,還可以用塑料薄膜覆蓋澆筑面,保持混凝土凝結時的濕度。未凝實之前嚴禁混凝土踩踏和繼續施工。
4結束語
建筑混凝土后澆帶澆筑施工中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各種質量問題,如果沒有及時恰當的處理措施,將會影響到整個工程施工的質量。后澆帶澆筑的施工方法很實用,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后澆帶施工問題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我們并未對所有不問的后澆帶施工技術都掌握的十分透徹所以要求我們繼續深入探索和實踐,不斷提升后澆帶施工技術,保證為全社會交付外表美觀、質量放心的建筑。
參考文獻:
[1]郝戰軍.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澆帶施工要點分析[J]交通與建筑科學,2013(03)
[2]董蘋;申俊紅;李水平;王宇弘.高層建筑混凝土后澆帶設計和施工的幾點體會[J]郵電設計技術,2011(11)
[3]宋浩;嚴暉;彭新.混凝土后澆帶施工質量控制要點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