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電網已進入智能化電網的新階段,對供電企業的管理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智能化電網的發展需求,企業管理應引入運檢合一的智能化管理新模式。本文將介紹輸電線路的管理現狀,分析運檢合一智能化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探討這種管理模式的應用與實踐成效。
關鍵詞:運檢合一;智能化管理;應用;實踐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相應的對于電力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使得目前我國的電網系統規模不斷擴大,電網線路也不斷趨于復雜化。而輸電線路是電網系統中的供電命脈,一旦線路出現問題將會使整個電網系統發生故障[1]。因此將運檢合一智能化管理模式引入輸電線路的管理中,實現了輸電線路運檢的一體化,對輸電線路的安全運行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輸電線路的管理現狀
電網線損一直是供電企業重要的技術、經濟與考核指標。而線損管理是輸電線路管理中的重點。據相關調查顯示,在2013年一年內每月就有多次線損異常的情況發生。一般造成電網線損的情況包括:計量設備失準、錯接或者漏接線路、線路配置不合理、用戶盜電等情況。目前用戶盜電的情況比較普遍。企業線損管理雖然在人員投入上比較充足,然而管理效率卻十分低下。
2. 實現運檢合一智能化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運檢合一智能化管理就是將實際工作中的運行與檢修工作進行統一,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財力與物力等資源。實現運檢一體化能夠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提升運行、檢修與維護工作的效率,進而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實現運檢一體化能夠大大減少運行、檢修與維護工作的重復性,使各項工作同步進行,及時防范問題的發生,不僅節約了工作時間還降低了各項費用。實現輸電線路的運檢一體化管理,能有效的降低線損發生率,保障電網系統的安全運行,提高供電系統的可靠性,有效打擊盜電行為。
3. 運檢合一智能化管理模式的應用
3.1建立運檢合一管理系統
運檢合一管理系統的建立是實現輸電線路一體化管理的重要保障。系統應能有效的評估輸電線路的運行狀態,并優化檢修計劃。系統應能全方位的進行安全監測,綜合分析輸電線路的實時數據,并制定一體化策略[2]。系統應能驗證相關技術的可行性,及時發現輸電線路中的安全隱患,并制定針對性的檢修方案。
3.2建立運檢合一安全生產體系
根據電網公司的規定,輸電線路運檢合一安全生產體系應包括安全生產保障與安全生產監督體系兩部分。安全生產保障體系應主要負責企業生產工作的正常進行。具體包括電網系統以及設備的基本建設、運行、檢修與維護等,另外還包括從事電力生產的生產管理、生產技術、實際操作以及生產輔助人員等的管理。安全生產監督體系應主要負責各級安全生產監督、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分管安全領導與管理人員以及第一責任人等的管理。工作人員應分工負責電網系統與設備的安全運行,保障一線人員的生命安全。
3.3培養專業的運檢人才
3.3.1采用“八學模式”
根據實踐經驗,“八學模式”能夠全面提升人員的素質與能力。“八學模式”包括:領導灌學模式、因地自學模式、互幫互學模式、結對帶學模式、換崗輪學模式、外派專學模式、取證定學模式、比武競學模式八個學習模式[3]。“八學模式”通過利用企業內部、外部各類資源,將運檢合一的理念灌注到員工的思想中,能夠有效的提升員工的素質。
3.3.2開展安全活動
安全是電力生產工作中的關鍵要素。因此需要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使其符合崗位的安全要求。應定期開展安全活動并結合運檢合一管理模式,使員工樹立牢固的安全防范意識。安全活動的具體內容包括:回顧總結、目標鞭策、學習宣貫、情境檢驗、團隊講學、崗位練兵、隱患排查、案例警示、反思求解、標桿引導等內容[4]。應按實際情況,安排每次安全活動開展的主題、時間與方法。通過安全活動的長期開展與總結,使企業提煉出自身的安全文化,實現從他律向自律管理轉變。
3.3.3建立激勵機制
沒有適當的競爭就沒有發展。運檢合一的管理模式更適應這一客觀規律。應實行動態的崗位互換制度,對員工定期進行考核,將員工的工作情況與績效獎金掛鉤,并根據其職能安置工作崗位,實行動態的崗位管理。在班組內建立績效管理體系并開展優秀員工評比,提升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3.4加強運檢合一項目管理
為了提升運檢合一在輸電線路運營工作中的作用,應加強運檢合一的項目管理。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應改進工作票的管理方式,優化輸電線路運檢合一管理方式。輸電線路項目管理主要是以工作票的方式進行。工作任務在下達以后,應告知相關的責任人。責任人應認真填寫一式兩份的清單作為工作票。相關負責人應嚴格審核工作票,通過審核后才能進入生產。核對無誤后,應在工作票票面上簽字確認,在上級指示下完成終結手續。工作中應不斷完善與改革管理手段,使小型現場作業的管理規范化,應不斷總結項目管理中的經驗,作為后期工作的指導。
3.5輸電線路的承包管理
3.5.1輸電線路的分包
輸電線路的承包管理應以班組為單位進行分包,同時應具體按照線路所在的區域、設備的健康狀況、班組的人員配置以及工作的難易程度進行。在分包過程中,不得分段承包或跨區域承包,必須按照整條線路集中進行承包。
3.5.2承包管理要求
承包班組應對所承包線路的安全管理負擔全面的責任,班長是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5]。班長應從全局掌握線路的運行情況、設備狀況,及時發現人員或設備出現的問題,并制定出對應的防范與解決措施,切實執行落實。承包班組應了解每條線路的運行狀況。應對監測設備進行安裝、調試,及時發現線損情況,利用主站軟件對線損異常區域與線路進行分析,定位線損具體地點與盜電嫌疑用戶。檢測嫌疑用戶的用電情況,分析用電數據是否異常。在實際工作中,應采用計量自動化系統建立線損精細化管理模塊,使模塊與營銷、配網系統進行數據銜接,實現數據的實時傳輸與對比,進而實時分析監測地區線路的線損率。采用移動式實時監測儀監測各分支線路的用電量,通過智能系統對比分析,對線損異常情況自動報警,精確線損異常范圍。采用無線電流采集器監測嫌疑客戶,實時對比客戶進線與計量端的負荷數據,出現異常時自動報警。另外在組內定期組織安全運行分享會,對不同區域、不同地段的線路運行情況進行分析,改進管理手段,按照要求下達工作任務,并根據季節性變化提前做好預防工作。
3.5.3承包班組的相互監督
承包班組之間應定期安排設備管理與基礎資料的互查。通過互查的方式,互相學習先進經驗,取長補短,同時發現潛在的問題,使班組在二次輪換承包時,完善管理措施,使運檢合一管理模式進一步深化。班組間監督互查的具體內容應包括:班組間的巡視、登桿塔檢查、周期性的預試、工作完成情況的檢查、工作票的檢查、安全措施計劃完整性的檢查、工作流程合理性的檢查、核定費用的審查等。
4. 運檢合一智能化管理模式的應用成效
運檢合一智能化管理的有效應用,實現了對線損異常情況的零距離監測,通過實時對比異常用戶與異常數據,實現了線損異常點的精確定位,為監測盜電嫌疑用戶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提高了電費的回收率。通過在線監測的手段,加快了線損異常情況的排查,有效降低了用戶竊電情況,從根本上解決了用電異常問題。通過對電壓質量與停電時間的精細化統計,實現了電網系統的精細化管理。有效提高了搶修復電的效率,使用戶滿意度得到提升。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運檢合一智能化管理模式使運行、檢修、維護工作效率更高,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管理水平,保障了輸電線路的正常運行與供電安全。因此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應大力應用這種管理模式,并不斷實踐與探索,提高企業管理技術水平,促進電網系統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濤,代曙光.輸電線路智能運檢工作平臺研究[J].機電信息,2012,(15):16-17.
[2]廖洪林.智能化平臺在輸電線路運檢方面的作用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3,(14):131-132.
[3]劉海峰.淺談變電運檢一體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子商務,2014,(23):259-260.
[4]霍峰,傲蕾明珠,劉冉,等.500kV變電站\"運檢一體化\"管理模式的分析與應用[J].內蒙古電力技術,2009,27(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