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環境的親和作用指的是生態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協調共存的特性。親和作用目的是保持環境要素的共存,而要素間相互作用則是共存的前提。親和作用具有兩重性,其是吸引性和排斥性的統一體。生態環境的親和作用主要通過兩個因素對單體及群體建筑產生影響:地景因素和氣候因素。
關鍵詞:親和作用;兩重性;吸取引性;排拆性
親和作用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能夠讓環境中的各個要素在發展的同時,遵照自身的發展規律進行發展,與其他各要素之間形成協調統一,共從發展。在西方的文明發展史中,認為自然環境對人類的發展具有極大的阻礙作用,其實在人類文化發展的對立面,強調親和作用的排斥性。而在中國的文化發展中,認為環境與人是協調統一的關系,也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存,人不能夠對自然完全進行控制,也不能夠完全的屈服于自然,強調親和作用的吸引性。而親和作用發展至今,被運用到了各個領域之中,其中在建筑領域的應用中,主要對建筑設計帶來影響的因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地景因素;而是氣候因素。下面就對這兩個影響因素進行具體分析,得出生態環境的親和作用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作用。
一、地景因素對建筑設計的影響
地景指的是生態環境中的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如高山、流水、森林、草原等,它們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大環境。而人工景觀是人類自身建造的物質小環境,當它融入自然并與自然景觀相互作用,取得協調、共生時,才能成為地景的一部分。
人類的建筑活動從一開始就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建筑的目的,從狹義上來講,是為人類抗風雨、御寒暑、防侵襲。是以房屋為中心,其中柱子、屋頂及墻面,為建筑基本元素;從廣義上來講,其目的是環境,它包含了所有人類居住環境的課題。大到一個城市的設計小到某一特定空間的室內環境設計。”
1.地景因素對單體建筑設計的影響
古往今來的優秀建筑師們在處理建筑基本元素時,手法雖不盡相同,但都沒擺脫環境親和作用的影響,都在努力尋找一個答案:如何使建筑融入地景中去,并成為它們中的一員。日本當代杰出建筑家安藤忠雄,在處理建筑和環境關系時,所持的態度不同于萊特。“他接受了海德格爾提出的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是由人類的經驗得到豐富的哲學觀點。認為地點僅僅是客觀存在,是可以被人類經驗加以豐富并賦予精神內涵的。他強調親和作用中的排斥性,重視個性表現。在六甲住宅設計中,安藤創造性地在設計中融合了自然要素。六甲住宅位于神戶六甲山腳下,起初有兩塊建設用地,一塊是緩坡,另一塊是60°陡坡地。安藤選擇了后者。為了與周邊鄉村環境相呼應,建筑體量為低層,順應山勢逐漸升高,并將其中一部分掩埋在山里。每戶都有一個能觀賞城市景觀和遠處景致的開放空間,由屋頂和墻面構成的簡潔、規則的幾何形體與不規則自然形態產生了強烈互補作用。
2.地景因素對群體建筑設計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就是這種認識的概括。在處理建筑與大環境的關系時,歷來采取“相土嘗水”、“擇地而居”。建造村落時,擇“其地羅峰高其前,陽尖障其后,石獅盤其北,天馬霸其南,中有二水環繞。”
中國民居聚落在這一觀念的影響下,從選址、總體布局到室內外環境設計等方面,均表現出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態度。按風水理論,作為聚落基地的吉地一般都具備“以山為依托,背山面水”的特征。吉地能“藏風聚氣”。背山即可生氣、納氣、藏氣,又可接納陽光,阻擋寒流:面水可使氣“界水而止”,為聚落環境孕育生機。因此,聚落民居常選址在青山翠綠,秀水長流的境地中。中國民居將院落看作是人與天地,人與自然協同共生的最佳場所,傳統民居多有庭院或天井的存在,大自然的風霜雪雨、四季交替等都通過這一空間進入戶內,縱然庭內并不栽花植樹,仍明確地擔當著傳合自然的角色。總之,在群體建筑設計中,人們更加關注親和作用中的吸引性,強調共性和協調發展。
二、氣候因素對建筑設計的影響
在建筑設計中,主要的影響因素除了地景因素外,就是氣候因素。我國復原遼闊,占地面積也十分廣闊,我國國土面積橫跨多個氣候帶,南北的氣候差異較大,東西的氣候環境特點也存在較大的不同,我國的東北的建筑在墻體設計上較南方地區來說,墻體更厚,在內蒙古地區,人們主要居住在帳篷中,各個地區的建筑都根據各個地區的氣候特點來進行設計和建造,這就反映出了建筑設計順應生態發展的形勢,以生態觀念為建筑設計的主流觀念。
其實,不僅我國的建筑設計符合氣候環境變化的特點,世界范圍內的建筑設計以氣候環境的變化為設計的考慮元素。在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建筑形式一般為底部架空,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房屋的排水能力,減少降水帶來的不便;大陸季風氣候區,其氣候特點為干燥、風沙現象嚴重,受這一氣候特征影響,這一地區的沙漠較多,空氣比較干燥,陽光照射較強,綠色植被較少,水資源緊缺。在這一地區,建筑形式多為土建筑,墻體設計的也較厚,而且墻上的窗戶口較小,甚至是沒有窗戶,在建筑的外墻上多涂有白色的涂料,這樣是為了抵御風沙的影響,對陽光進行有效的反射作用,從而降低建筑的熱度;世界上的北歐國家地區,通常會有大量的降雪,在這些地區的建筑,通常房屋頂層會設計成具有一定角度的斜坡,這樣做是為了能夠減少房屋頂降雪的堆積,從而減輕房屋的壓力。在過去,人們是靠天生活,也就是說,人們對于自然的依賴性比較強,而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建筑建設水平的提高,降低了氣候環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加之天氣系統的建立使得人們對天氣現象有了一定的預測,并且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進行防御,降低了人們對環境的依賴程度,實現了人類和環境共存的目標。
人類現在可以通過各項技術手段,使得各項天氣狀況為人類所用,利用生態元素為人類服務,使得人們的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生態環境具有不可逆的特點,人們只能夠通過改變自然的運作方式,將不利的條件盡量轉化為有力的條件,但是卻不能夠改變生態的發展規律,一旦破壞其原有的發展規律,那么就會使得生態失去平衡從而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因此人類在發展當中也要堅持生態的觀念,在建筑設計中融入生態理念,使得建筑的設計與自然環境相適應,從而實現熱淚的可持續發展。在目前的世界建筑發展中,生態建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建筑設計者利用神態原則作為建筑設計指導原則,將生態條件引入建筑設計中,減少建筑的能源消耗和資源浪費,使得建筑成為更加經濟環保的建筑形式,從而推動建筑事業的大發展。而建筑生態的特征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地域性;其二是技術性;其三是可持續性。
另外,在城市設計中,人們利用自然界的諸多因素順勢力導地進行規劃和建設,可以形成城市形態和生態自然的有機共生,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設模式。氣候因素對建筑造型產生作用,而建筑師利用氣候因素來塑造建筑,充分說明了生態環境親和作用的兩重性。
三、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生態環境的親和作用在建筑設計中的作用機制。新的世紀已經來臨,人類如何與自然協調發展,成為時代的話題。對建筑師來說,自然的啟示是取之不盡的。自然富有超乎人的想象,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將會成為無比豐富,同時又極具啟示作用的美學源泉。
參考文獻:
[1]索健,孔宇航.淺析生態環境的親和作用對建筑設計的影響[J].華中建筑.2005(02)
[2]索健,孔宇航.論生態環境的親和作用對建筑設計的影響[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