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當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然后分析了不良貸款攀升的原因,并提出商業銀行應對不良貸款上升的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成因
中國銀監會于2014年7月25日披露數據稱,截至6月末,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1024億元人民幣,達6944億元人民幣,連續十一個季度上升;不良貸款率1.08%,比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亦為近六個季度的高點[1]。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連續高速發展后的下行周期,各家商業銀行在經濟刺激時期發放的超額貸款正面臨巨大的回收風險。作為一名銀行工作者,已經能夠深切感受到實體經濟不景氣傳導至銀行體系內,進而導致不良貸款率不斷攀升的危機。經濟泡沫的“無情”破滅迫使還沉浸在信貸狂歡中的銀行紛紛感到措手不及,“股神”巴菲特曾說過,“只有在潮水退時,才知道誰在裸泳”。造成今天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大面積爆發的原因,有銀行主觀因素造成,也有市場客觀因素使然,下面我們來簡要分析一下各中成因:
1、在信貸爆發式增長時期,部分授信資金未能真正進入實體經濟。
在經濟刺激政策下,各家銀行急于跑馬圈地,在信貸“盛宴”中樂此不疲地做著貸款派生存款,“表內”轉成“表外”等自欺欺人的把戲。受大信貸思想影響,相較于規模較小,需要投入相對較多人力、物力的中小企業而言,銀行往往更愿意把錢借給那些“大塊頭”企業,即使這些企業根本不缺錢。其實只要研究這些企業的財務報表不難發現,有些企業的銀行授信甚至高于其主營業務成本,顯然授信資金被用于“體外循環”。而銀行往往不是不知道,但是在巨大經濟利益誘惑和經營指標壓力下,只得別人能給1個億,我就給他2個億。這些根本不缺錢的企業有了源源不斷的授信資金支持,就變著法地把授信資金挪去做“錢生錢”的生意,有的投入到房地產項目開發建設,有的投入到小額貸款公司,自己成了“放貸人”。而一旦經濟形式下行,實體經濟不景氣,任何一個環節的脫節將導致這場“錢生錢”的游戲無法繼續,最終倒霉的是還是銀行、儲戶,還有納稅人。
當然,上面講的是銀行的主觀因素主導造成銀行授信被挪作他用,一些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等信貸材料與實際經營、財務情況嚴重不符也是造成不良貸款攀升的主要因素。
2、貸前調查不細致,導致信審人員錯下審批結論。
有些客戶經理認為只要取得企業連續財務報表,簡單分析 “攢出”一篇調查報告,便能開始做業務了。殊不知,如建筑物的地基不牢一樣,若信貸業務最開始的貸前調查都不細致,那后面信審人員基于企業提供的財務數據,以及客戶經理調查結果做出的審查結論就無從談起了。
銀行的客戶經理要做好業務就要先學會成為一名“雜家”,各行各業都要有所涉獵;要做到真正了解你的客戶,不單單依靠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更要關注企業的水表、電表、納稅申報表、海關關單等客觀信息資料,有時與企業員工的深入接觸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一個好的客戶經理,要充分了解客戶的行業情況,分析行業前景,判斷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摸清其核心競爭力,掌握企業研發、生產、營銷、融資能力等情況。
有些銀行針對續作業務往往不注意重新評估企業償債能力,只是簡單將調查報告的財務數據進行更新,便匆匆審議通過予以續作。要知道,出現不良貸款的業務往往就是那些每年都在續作的業務,續作業務往往風險更大。因為銀行授信一旦投入,尤其是大額授信,很難在短時間內退出。一旦出現信貸風險,銀行往往處于被“綁架”的地步,最后迫于上級考核壓力,只得“被動”幫助企業解決問題,慢慢“消化”不良貸款。
3、授信主體出現問題:往往由于經營環境等不可抗力發生變化或產品被市場淘汰等經營不善問題所致。
銀行的信審部門在審批過程中充分考量企業所處行業的發展前景,分析企業核心競爭力,產品的市場地位,企業與上、下游合作情況,企業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等因素。值得關注的是,企業出現信貸風險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資金鏈發生斷裂所致,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經營性凈現金流匱乏。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營運資金占用不合理,如應收賬款、存貨等科目的不合理大額、長期占用,產品滯銷或銷售回款不暢等問題都是導致企業營運資金斷裂的重要原因;關聯企業大額拆借款的長期占用也是導致企業出現不良貸款的原因。
2)投資性凈現金流匱乏。企業不顧自身實力盲目上大項目,對項目前期預計不足,導致資金出現巨額缺口,或項目遲遲不能完工達產,導致企業營運資金緊張最終現金流斷裂。
3)籌資性凈現金流匱乏。一方面是企業盲目增加銀行授信,大額欠債與收入水平不匹配,一旦出現銀行不再續作狀況,企業抽調資金而產生的巨大資金缺口將導致現金流瞬間斷裂。另一方面企業過度透支商業信用,一旦資金擺布出現問題,將導致債權人集體追債,最終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
4、關聯企業出現問題:銀行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通過常年的信貸審查工作不難發現,經常會遇到一些大中型生產企業,將不同經營板塊分別各自采購部、生產部、銷售部均成立公司,關聯交易頻繁,資金往來繁復。若只提供其中一家企業財務資料,銀行很難搞清楚企業整體經營情況。這就要求銀行在給予授信前要充分進行貸前調查,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真正了解借款人關聯企業的總資產、凈資產、有形資產、剔除關聯交易后的收入、銀行授信等情況。只有全面掌握關聯企業的整體情況,弄清楚企業實際產能,才能有效分析借款企業償債能力。
有時,關聯企業的經營不善往往會將借款主體拖入“無底深淵”。如果一家企業的關聯企業涉獵非常龐雜,甚至涉及小額貸款公司、典當公司等金融企業,銀行就要警惕企業經營與其他金融板塊企業經營是否完全獨立。若關聯企業間拆借頻繁,一旦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將引發連鎖反應,威脅銀行授信資金安全。
5、擔保方式往往“形同虛設”,未能有效緩釋第二還款來源風險。
銀行授信的擔保方式是出現信貸風險后的第二還款來源,在經濟刺激時期的信貸狂歡中,多數銀行針對一些大型集團企業采取關聯保證方式授信。這樣的擔保方式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期的風險暴露不明顯,而一旦經濟形式下滑,便可謂“形同虛設”,毫無緩釋風險作用。因為集團內關聯企業的交易錯綜復雜,資金循環往復,一旦一家成員企業經營出現問題,勢必影響其他成員企業正常經營。單純依靠關聯企業保證的大額授信在遭遇信貸風險時不但“掉頭”難,很難短時間壓縮,要想“保命”更難,第二還款來源實則落空。
目前商業銀行內部尚存在一些傳統信貸思想,即“把銀行做成當鋪”,不曾想抵押擔保也并非萬無一失。抵押物在貸款出現不良后往往會因為面積過大難以處置,或由于貸前調查不充分導致后期處置抵押物時,遭遇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等問題無法處置,也會造成第二還款來源懸空。
近日宣判的北京市中擔投資信用擔保有限公司騙貸案中,擔保公司在 2010年至2012年期間,伙同借款企業騙取銀行授信,共有15家銀行遭受損失,損失合計高達1.36億元人民幣[2]。所以說,第二還款來源的選擇也要求銀行在貸前審查中仔細甄別,避免出現了信貸風險,沒有補救措施。
6、貸后管理松懈,流于形式,銀行錯過最佳干預時機。
銀行松懈的貸后管理一直是飽受詬病的信貸環節。這里不乏銀行內部員工的工作疏漏,企業提供虛假財務數據混淆視聽也是造成貸后管理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不少客戶經理在貸款發放后便認為只要按季度向企業索要財務報表及時歸檔就可以高枕無憂地等待著明年繼續續作。殊不知,在看似風平浪靜的表面下,也許這家企業只剩一名會計等著每季度給銀行傳送報表,待到來年貸款到期時早已人去樓空,授信到期銀行發現貸款逾期,可早已回天乏術。
外部經濟環境的改變是導致本輪信貸風險集中暴露的誘因,銀行自身的問題是導致走到今天艱難處境的重要因素。銀行要想少出現不良貸款,就要從源頭防范風險,做到各個環節都能盡職免責,加強內控防范機制建設,強化貸后管理。只有將風險控制嵌入到信貸業務的每項工作中去,才能盡可能多地降低不良貸款率,保持商業銀行經營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逼近七千億,連升十一個季度》中新社北京2014年7月25日電
[2]《中擔擔保8名高管被判“騙貸罪”,15家銀行共損失1.36億》21世紀經濟報道北京2014年8月12日電
作者簡介:
高山 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學專業在職研究生" 現就職于大連銀行天津分行從事授信審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