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快速發展,外出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相應的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今年我們班48人,留守兒童就有38個,根據這些年的從教經驗,覺得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是親情缺失,性格叛逆。留守兒童均\"十分想念父母親\",但幾個月、一年甚至幾年見不到父母親是家常便飯。長期得不到父母親的撫慰與關懷,這些孩子往往焦慮緊張,暴燥叛逆,不服臨時監護人和老師的管教。如有四年級學生,父母離異,在外打工長年不回,寄住在伯父家。該生沉迷網絡,性格暴燥,經常上課時隨意進出教室,為所欲為,老師對其批評教育,他頂撞威脅。像這樣的學生,學校老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也無能為力。
二是道德滑坡,價值扭曲。由于父母外出務工,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心理上對孩子有歉疚,總是以金錢來彌補,使得一些留守兒童養成了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如一個五年級學生,今年才12歲,但抽煙、喝酒,每天上學要爺爺給他拿錢,要多少就得給多少,不然他就要從窗戶跳樓,這樣的學生確實令老師也束手無策。
三是不愛學習,不守規章。臨時監護人往往重養輕教,把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全部推到學校方面,教育渠道單一,缺乏家庭、社會的配合,很難達到教育的目的。這些留守兒童,不愛學習、不守規章,長期尋釁滋事,同學之間打架斗毆事件時有發生。現在學生之間打架,動不動就是鐵棍、砍刀。爺爺奶奶還幫著隱瞞,覺得孩子小,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四是管理空檔,早戀成風。留守兒童缺失親情,缺乏安全感,他們一方面尋求親情,尋求保護,另一方面管理空檔,他們行為自由,行事懵懂,早戀成風。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就整天情書飛來飛去。
五是監護不力,存在安全隱患。在留守兒童中,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護人和代養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不夠、意識不強、監護不力,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寒暑假期間,脫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臨時監護人和代養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如2012年暑假期間,某學校的留守學生周某,在河邊玩耍時不慎掉入水中,溺水身亡。
享受父母的關愛,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情感體驗,是任何人、任何物質條件都無法替代的。于是,一到暑假,數以百萬計的\"留守兒童\"不遠千里地\"飛\"進城市尋找親情。然而,進了城,到了父母身邊,這些孩子的心依然無法開懷。
當城里的父母在交流該讓孩子讀什么樣的\"興趣班、特長班\",糾結暑假成了\"第三學期\"后孩子的童年是否會快樂時,他們的父母根本無暇去想該給孩子一個怎樣的童年。當城里的孩子暑假里忙著學游泳、學輪滑、看兒童劇、去游樂場,甚至抱怨父母給自己安排的假期任務太多時,他們看著在媽媽陪伴下背琴走進少年宮的城市同齡人,\"眼睛珠子都要掉下來了\",他們的娛樂活動只能是在昏暗的小屋內用電視機看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
難以忘記,拉水果的馬車上那個睡著的孩子,被午后的烈日曬得紅光滿面;難以忘記,一個年輕母親的來信,信中說她的孩子感覺進城生活就像坐牢。難以忘記與8歲半小姑娘曉曉的對話,她說,\"這里不好玩,回老家也不好玩。\"\"因為回去了只有姥姥姥爺,也不好玩\"。記者采訪的那天上午,曉曉都只是在單杠上吊來吊去,間或爬上一旁的樹,這就是她在城里每天的生活常態。
新學期又要開始了,這些孩子將告別短暫生活的城市,又一次離開父母,返回家鄉。回去之后,有了玩伴,可又少了父母的關愛。
近兩年,\"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備受關注,但是,僅僅是關注并不能在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我們必須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去關心和幫助這些孩子,比如,有關部門和組織能不能為假期進城的孩子組織一些活動,讓他們在享受親情的同時也能體會快樂,讓他們的臉上能綻放天真爛漫的笑容。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曾經不止一次地詢問過自己:我們能為留守兒童做點什么?我想答案不言而喻,這是全社會的責任,因為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社會建設者,他們垮了,我們的民族希望在哪里?\"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教育承擔著培養孩子不可推卸的重任。 作為普通教師,我們既要關心留守兒童,同時又要用我們的嘴、我們的筆來倡導一種教育的理念,讓全社會都來關心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要形成合力。培養孩子是一件大事,學校教育學生要有向善之心,要有進取之志,要自覺拒絕不良誘惑,可社會教給孩子的是另一套,是功利,是算計,甚至是掠奪,這樣的教育怎能達到教育好人的目的?可見,全社會的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保護我們的孩子,不要讓他們受到不良教育的影響。網吧不能對未成年人開放,作為網吧老板,就要自覺地拒絕孩子的進入;電視電影要關注孩子的成長,在孩子關注的時段里,就不要播出那么多的暴力與黃色;在公共場所我們要舉止文明,言談高雅,因為一個社會的文明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要求孩子樂于助人,我們的大人就不要那么麻木,公共汽車上,一位老人站在你的身邊你竟熟視無睹…… 打造文明社會,營造文明教育的氛圍,社會與學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會增強,陽光學生就會越來越多。
俗話說什么樣的家庭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一個不重視教育的家庭,收獲的肯定是一個問題孩子。我這樣說,很多人會對我有說法,我怎么就不重視孩子的教育了,我把家都搬來城里了,我還不重視?錯了,教育,不是你為他提供了什么,而是,他成長需要的,你給予了多少,他迷茫時,你引導了多少。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我們的每一個父母都做得很好,但是,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我們的家長了解的又有多少?對于父母來說,了解自己的孩子并用一種孩子樂意的方式去教育,那就是最好的教育。
作為老師,我們要傾注愛心,要把關心學生學習的目光轉移到學習與成長上來,及時了解這些孩子心理上的變化,對這些孩子進行心理上的輔導與學習上的幫助。馬思怡今天又不說話了,放學和她談個心,了解一下這個細膩孩子的內心世界;張勤喜歡寫作文,在她的作文后面多寫些批語,給她送去鼓勵與信心;彭思淇又想媽媽了,就讓我抱抱她吧,靠在我的懷里,這個愛黏人的丫頭會獲得安慰;吳鑫又偷懶了,沒關系,不用大動肝火,孩子就是孩子,叫他留下來把作業補好就好……老師的關懷只能體現在每一個細節,因為,我設定不了他們的明天,我只能在今天和他們相處的分分秒秒里,盡量地傾其所有,同時也讓他們理解我,即使我嚴厲地批評他們,懲罰了他們,我也是愛他們的。
留守兒童,他們有一顆敏感的心靈,他們不喜歡被打上\"問題兒童\"的標簽,他們不需要同情;留守兒童,不歡迎形式上的送溫暖,他們需要的是細水長流的管理。留守兒童,需要學習上的幫助,當我不懂的時候,誰能教教我?留守兒童,需要有人幫助擦拭眼淚,我們會有脆弱的時候,那時侯,誰能讓我把眼淚淌個痛快?……留守兒童,需要一個了解他的人,這個人,可以是你,可以是我,可以是大家!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是社會的奉獻者,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我們教育者應該挑戰的一個新課題,我們有義務獻出赤誠之愛,讓這些孩子的笑有如陽光般明媚與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