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初中體育課\"行進間運球上籃\"的教學,將籃球規則教學法與常規教學法進行對比實驗研究。直接用實踐證明運用規則教學法可以加速動作技術的成型。符合初中學生學習的規律和特點,有利于初中學生建立和鞏固正確的籃球技術動作概念,能更有效的促進初學者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提高。讓教師不僅要從教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更要從學生學的角度來組織教學語言,發揮教學機智,實現科學管理課堂,使老師教的得心應手,學生學的快樂快速,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初中 體育 籃球 教學
籃球行進間運球上籃,俗稱三步上籃,是初中體育籃球課中非常重要的實踐教學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學習興趣較濃的籃球技術之一。這項技術的應用既可以由個人運球完成上籃得分,也可以通過同伴傳切配合完成上籃得分。一旦它成為學生籃球得分的有效手段后,學生就會體驗到在比賽中頻頻得分的快樂,從而提高對籃球課的學習興趣。但據我了解這項教學任務實際完成的效果卻并不理想。該如何教,如何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進行教學策略的變化,使更多學生了解學習掌握這項技術,對籃球項目的進一步普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人在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實驗對比總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此與同行磋商。
關于這項技術動作的描述,我查閱了很多的體育教參和體育課本后發現基本上都是從教的角度來敘述這一技術動作的教學步驟,讓教師認為只要按法從教,就不會有學生學不會的情況出現,即使學不會也是學生的身體素質沒有達到要求,卻不會從學的角度的考慮,尤其是沒有從初中學生對動作的理解能力來考慮,例如:為什么是三步上籃呀?為什么我拿球走一步就是帶球走違例,而三步上籃要走三步都不違例呀?由此可見,同一技術動作,老師和學生的理解完全不同,老師的自我表述可以言簡意賅,對學生的教學表述則必須考慮學生學知識背景和理解能力,從他們的角度來組織教學語言;不但要讓他\"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就是本文要對這一技術動作學習所做的一些努力。
1對常規教學方法的質疑
在籃球教學中,從教師傳授技術動作的方式上來看,我們一般分為傳統和現代兩種教學方式,下面以案例的形式進行一些比較分析:
案例一:傳統行進間運球上籃教學
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單手低手上籃技術的作用,初步掌握行進間單手低手上籃技術,建立籃球運動中相互協作的意識。
教學步驟:
教學方法:按傳統的\"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靜到動\"正向思維方式來分解這項技術動作。
⑴徒手練習。 一般分三步完成,目的是通過無球分解和完整動作練習,形成\"三步上籃\"的動力定型。
①腿部動作練習。集體聽令按跨步接球、上步起跳、騰空投籃的順序做徒手模仿練習,體會\"一大、二小、三高跳\"的要領(在場地上畫上標志,進行左、右腳的練習)。
②手上動作練習。與腳配合分三拍進行:第一拍,雙手前伸接球;第二拍,雙手后引持球于胸腹;第三拍,雙手舉球至肩前上方,單手肩上投籃。
③徒手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完整動作練習。由慢到快逐步完成。
⑵原地運球上籃。此練習主要是跨步騰空和接球的協調配合。
⑶行進運球上籃。此練習為了增強跨步騰空和接球的連貫性。
⑷上籃的準確性。旨在提高最后出手時的手腕和手指動作。
案例二:\"球類運動新思維\"指導下的行進間上籃教學
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單手低手上籃技術的作用,初步掌握行進間單手低手上籃技術,建立籃球運動中相互協作的意識。
教學步驟:
教學方法:這種\"球類運動新思維\"思想是由英國拉夫堡大學體育系教授羅得·索普以逆向思維方式提出的新的籃球教法。主要強調啟發學生的思維,在\"知其然\"之前先\"知其所以然\",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高度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⑴分隊比賽。在比賽中,大多數學生都會不不由自主地出現走步違例和投籃不中的現象,教師中止比賽,提出質疑,幫學生找問題的根源。
⑵完整動作示范。反復練習,尤其是手腕、手指的撥球動作和接球的跨步。
⑶分解示范。與傳統教學相似
⑷實際練習。
從以上案例可見:1.傳統教學方法具有較強的適用性,重復操練學習,對思維培養不利。2.傳統教學方法優勢是符合技術動作\"教\"規律,有利于形成教的動作步驟,沒有考慮學生的因素。3.球類運動新思維的教學方法為我們的教學活動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使我們在準備課的階段,從學生的理解能力來考慮,來設計課程。從這兩個案例的學習中,我發現老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調查不夠深入,技術教學還是停留在對技術動作的陳列,對這一技術動作如何產生,有幾個基礎動作組合成的,運用到哪些籃球規則,沒有進行敘述,既使學生學會了單一的行進間上籃,一旦情況變復雜,他一樣還是該違例就違例,該犯規就犯規。
2實驗研究
針對目前籃球教學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技術和規則教學角度予以較好的解決。就此開展有關\"行進間運球上籃\"的實驗研究。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某校初一年級學生,其中男生40人,女生40人,總共80人參加。采用自然班級隨機選定男女生,并確定其中一個班為實驗班,另一個班為對照班。兩個班各40人,其男生和女生各20人,兩個班教師、教材、教學時數、考核和場地器材基本一樣,最近期末體育綜合素質測試成績接近。實驗班運用籃球規則教學法,對照班采用常規教學法。
2.2實驗過程
⑴實驗班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步:動作示范與講解。
第二步:運用籃球規則與基本動作分析這項技術結構、確定技術動作學習順序、完成動作的方法,通過運用籃球規則領會正確中樞腳概念。
第三步:對分解動作按學習順序進行練習。
第四步:對行進間上籃技術動作進行組合,進行完整組合動作練習。
第五步:正式對技術動作進行3一5次練習。
⑵對照班采取常規教學方法,過程如下:
第一步:布置學生課前觀看視頻,然后教師集中示范完整動作,要求學生模仿。
第二步:講解完整動作要領,再講解分解動作過程。然后強調要求動作形似。并注意對動作的理解與掌握。
第三步:無球與有球練習相結合,重點強調動作要領:一大,二小,三高跳的練習節奏。。對學生錯誤動作進行巡視糾正。
2.3評價辦法
為了檢查教學效果,實驗前后分別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3次\"行進間上籃\"的測驗。\"行進間上籃\"技術動作評分標準(以右手為例)如下:
第一部分:動作方法(50分)
行進間運球5米(5分) ,右腳跨出一大步同時騰空接球接著右腳落地(10分),接著左腳跨出一小步,并用力蹬地起跳(10分),舉球至肩上(5分),雙手投籃(5分),單手投籃(10分)。手腕前屈(5分),食、中指用力撥球,通過指端將球投出(5分)。
第二部分:動作協調(20分)
\"行進間上籃\"動作規范,上、下肢,身體動作協調(沒有出現違例)。考核方法是取三次成績的平均值為實驗數據。
第三部分:提問(30分)
\"行進間上籃\"由那幾個基本動作組成?(10分)
\"中樞腳概念\"的建立請用動作示范演示?(10分)
\"行進間上籃\"動作與那些籃球規則有關?(5分)
\"行進間上籃\"的動作要領是什么?(5分)
為了檢查學生學習興趣,籃球規則運用的效果,實驗后對學生進行一次關于運用籃球規則教學法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的問卷調查。
2.4實驗結果
⑴技術成績對比(見表l)
行進間上籃的技術成績對比表(表1)
籃球\"行進間上籃\"測試結果,經過兩種不同教法的對比,實驗班進步明顯,而對照班提高則較小。經方差分析結果兩種教學方法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在對照班\"行進間上籃\"技術教學中,采用示范、講解、練習的常規模式,它在示范、講解后就是重復的肌肉記憶,即強調動作要領:一大,二小,三高跳練習,這對已經學會的學生進行訓練提高是有利的,但對于新學這項技術的學生只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而在實驗班教學中,采用示范、講解后運用籃球規則教學法對這個組合技術動作進行分解,把它分成一個個具體的小動作,為學生呈現出清晰的技術動作結構圖。更便于學生的針對性練習。
⑵調查和測試統計結果對比(見表2和表3)
運用籃球規則教學法對學生正確分析動作的形成及規則學習對技術的影響的統計表(表2)
運用籃球規則教學法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自主練習方面的效果的統計表(表3)
從表2可知,通過運用籃球規則法的教學實踐,實驗班的學生對這項技術的各個動作組合和規則學習對技術的幫助得以充分的領會和掌握,并對完成動作的產生了極大的信心,實驗班的學生只有4個學生沒有完全掌握\"行進間上籃\"的動作技術,
與對照班相比較,實驗班的學生在心理上學習上這項技術的信心要比對照班的學生大的多,沒有出現不想學習或厭學情況,他們能認清自己在學習上缺什么,應該練什么,目的很明確,學習的過程,主動性高,心情愉快;而對照班的學生在老師的傳統教學法的指導學習下,很明顯地可以感覺到學習比較被動,機械重復,心理負擔過重,學習的效果也特差,學會的幾乎沒有,能說清動作來龍去脈的更是不多,對籃球規則的學習基本是零;所以說,傳統教法在這項技術的學習上,一點也不適合。
從表3可見,在初中籃球教學中運用籃球規則教學法有助于啟發學生籃球思維,提高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參加籃球鍛煉的主動性。學生更樂于學習。
3對實驗過程的思考
體育技術動作的教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學生對所學的技術形成正確的動作概念,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按正確的動作要領和規范的動作規格掌握技術動作,達到教學目的。而動作概念的形成來源于對動作的思維與分析活動,它是通過教師對技術動作的講解和示范,使學生對這套組合動作在大腦里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圖。運用籃球規則教學法對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起了積極的作用,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注意力集中,并不斷以所學的技術要領、規格和完成動作過程等進行思維與分析活動,通過模仿和對動作的體驗等練習來判斷動作的正確與否,并將評定結果反饋于學習過程中,作為加強或修正技術動作的信息。體育教學中要使學生更快地掌握技術動作,就必須使學生在看、聽、想、練四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使其形成一定的心理傾向(即興趣),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技術,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同時學習目標提高為:
⑴行進間運球熟練掌握。
⑵三種跨步急停掌握(無球跨步急停,運球跨步急停,接傳球跨步急停)。
⑶熟練運用中樞腳概念。只要這幾項基本內容掌握,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行進間上籃這一種組合動作;例如,運球跨步急停接跳投,接傳球跨步急停轉身\"三威脅\"動作,接傳球行進間上籃等等。所以運用規則學習籃球技術,學習籃球技術來理解規則,這樣相互對照,規則與技術相得益彰,使學生的技術學習就會左右逢源,對教學任務的完成更是錦上添花。
4教學策略
在籃球行進間上籃的教學中,常常可以看到學生運球接跨步拿球上步時手足無措的尷尬表現, 常常可以看到學生拿球后一跳一頓的滑稽表演, 常常可以看到學生拿球后不知邁左腳還是右腳的無助之感等等之現象,都是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南轅北轍\"的表現;因此,在結合自已對這項技術動作理解的基礎上,經過幾個年級的教學實踐探索,證明我施教時,所準備的一些做法是十分有效的;我首先是對已往教學問題進行梳理:
⑴教學中發現學生的四肢的協同性差(一些女同學左右腳區分有困難)。
⑵教學中發現不良的發力順序影響新動作的學習(左蹬右跨,右蹬左跨)。
⑶俗稱的\"三步上籃\"叫法,對\"行進間投籃\"教學有一定負作用。
⑷\"齊步走動作\"也對該項技術學習有一定的負遷移作用(例如,學生在跨步接球時,本能地跨左腳接球而沒有右蹬左跨動作)。
⑸學生對籃球規則中\"帶球走\"違例的學習不夠,沒有建立\"中樞腳\"概念。基于上述問題,我在對新學生施教前,總是要先對要教的學生進行重新摸底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例如學生對籃球規則了解程度、籃球基本功和身體素質強弱來決定如何安排籃球技術教學。具體內容有籃球運球半場往返的熟練水平,聽信號急停急起的連貫性,基本步法熟練運用協調性,有球練習時對球的控制能力等等。
鑒于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這些情況,我改變了已往的教學方法,放棄了傳統的\"一大,二小,三高跳\"的教法,重新對這項組合技術進行分析,這項技術是在充分利用規則的前提下產生的,所以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圍繞規則進行教學,我們把它放在規則中來看:
⑴運球時先運后走不存在走步違例;
⑵運球接跨步拿球,這里考驗學生的球性和有沒有建立\"中樞腳\"概念;
⑶拿球上步投籃或傳球,這里是對\"中樞腳\"概念的運用,例\"中樞腳\"動后,在落地前,手中的球必須傳或投,否則就出現了\"帶球走\"違例;用這樣的語言表述對老師來說就更容易確定教學目標,也知道自己應該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中樞腳概念如何舉例?帶球走違例如何示范?跨步拿球怎樣是合法的?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就擺在了眼前,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就教會了這項技術,也就能回答學生任何無厘頭的問題了,這就是我的\"運用規則教學法\"。對學生來說就更容易理解,學生也不會再問我拿球是應該跨左腳呢,還是跨右腳呢?學生知道自己什么沒學會,有沒有理解中樞腳概念?運球時是否發生帶球走違例?跨步拿球時是跨左腳適合自已還是跨右腳適合自已?再也不用為先出左腳還是先出右腳而煩惱,也不用在老師場地劃的線上來回枯燥的練習腳步動作;再也不用為理解不了\"一大,二小,三高跳\"而煩惱了,原來這個動作要領是行進間上籃技術動作追求的目標,不是我的學習目標,而是考核標準。
因此,在初中籃球教學中運用籃球規則教學法,產生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它有利于給初中學生初學組合技術建立一個正確的動作學習結構圖。對學生后繼學習籃球組合動作、分解整合動作的能力起到促進作用。還能提高學生的理解動作能力和運用動作能力,使教與學更具有實效性。可增加動作信息的反饋速度,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效果。而在實踐學習后的調查訪談中了解到可減輕學生學習籃球技術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分析能力。同時在評價標準不變的情況下,改變了傳統\"行進間上籃\"教的步驟與學的方法,使老師教的得心應手,學生學的快樂快速。
【參考文獻】
[1]季瀏.體育與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體育與保健[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 1995.
[3]張海經.籃球\"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的運動表象教學法初探[J].廣州:體育師友,1998.
[4]王雪焱.遷移理論在籃球教學中的運用[J].遼寧:遼寧體育科技,2002.
[5]張玉芬.中樞腳的確定對籃球技術的促進[J].張家口:教練員之窗,1996.
[6]崔彩云.淺談籃球教學中行進間投籃易犯錯誤及糾正方法[J].榆林學院學報 ,2009.
[7]李國鋒.三步上籃教學要解決好三個問題[J].北京: 體育教學,2006.
[8]徐銀海.初中生半場來回運球行進間上籃常見問題及練習技巧[J].北京 體育教學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