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討論適時、適量地讓職中生通過開展一些實驗操作性活動,對課堂教學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數學 實驗操作 課堂教學
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高校持續擴招,整個社會都傾向于普教,絕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子女進入重點高中或普通高中學習,使得職業高中面臨著生源危機。學校為了生存和發展錄取標準一降再降,大批成績不良的學生涌入職中,更加讓職中的課堂教學陷于一種舉步維艱的狀態中。面對教材中那些理論性強,抽象且嚴密的數理邏輯概念,加上教師若采用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只在\"聽\"和\"看\"中被動接受知識,勢必會增添學生厭學的情緒,迫使學生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當前更要我們思考如何擺脫這種課堂教學困境的方法。在職中,雖然文化基礎差,但很多學生在這個電腦普及的時代已經能夠熟練操作計算機,熟悉各種應用軟件。因此,挖掘學生潛力與特長,揚長避短,課堂教學方法更有必要進行大膽探索,適時、適量地讓學生通過開展一些實驗操作性活動.本文總結了幾年來的教學經驗,對數學實驗操作性教學對課堂作用進行探究
1通過數學實驗操作性教學,加深學生對概念、性質的理解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新理念就要求教師在概念教學中注重知識的生成,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出發,將那些不易理解的函數、解析幾何概念和性質設計成實驗,讓學生通過做數學實驗,誘導他們去猜測、嘗試、發現,并在動態直觀的形與數的變換中探索出數學原理和一般規律,從而達到系統掌握知識,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及相互關系的目的。
案例1: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上冊100頁, 在講解函數圖象與性質時,引導學生通過對《Excel》的操作展開自主探究活動。如圖學生作出函數 的圖象,底數由學生根據定義自己選取幾個,其中自變量可用\"等差趨勢填充\"生成,對應的函數值利用\"相對引用功能\"拖動產生。
學生一步步自己取值,自己操作,通過對數據變化而引起的圖象改變,進行觀察分析,并在多組圖象中發現異同及變化特征,很自然的歸納出指數函數的性質。
2通過數學實驗操作性教學,培養學生發現數學規律的能力
數學規律的抽象性通常依賴某種\"直觀\"的想法為背景。因此,通過實驗,把這種\"直觀\"的背景顯現出來,有助學生抓住其本質,了解它的變形和發展及與其它問題的聯系。傳統數學課堂教學通常是壓縮了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容易造成感知與概括之間的思維斷層,既無法保證教學質量,更不可能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新理念提倡重視過程教學,在揭示知識生成規律上,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自己去發現數學規律,從而理解更深刻。
上述案例主要是采取探究型實驗操作模式。設計注重引導學生用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探究知識點的形成過程,加深感性認識。同時,幫助學生確定探究問題、探究方向和探究步驟,確保探究的有效性。這個環節,還要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用,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對培養學生發現數學規律的能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通過數學實驗操作性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手動腦能力,實現抽象思維能力的提升。
學生的創新思維通常來自與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偏差\"和好奇心。學生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好奇心會越來越弱,越順著老師講課的思維想問題,思維中的\"偏差\"越來越少,思維的亮點也越來越少,導致學生的創新能力偏低。如果適量通過實驗教學,提供學生探索發現、嘗試錯誤和猜想檢驗的機會,加以恰當引導,對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手動腦能力,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案例,我們結合具體的數學內容采用\"應用型實驗操作\"的模式展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現了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不僅加深了對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熱情。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應用數學知識與能力,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5通過數學實驗操作性教學,幫助學生的理解記憶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墻壁上張貼著一句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數學證明的依據是概念、公理、定理,它們都是數學中的基礎知識,我們不但要正確地理解它們,還要牢固地記憶它們與靈活地運用它們。便要做到理解記憶,就有必要對它們進行驗證。
在數學教學中適應學生的特點,適時、適量地讓學生通過開展的實驗操作性活動遠不止于這些,我們要發揮聰明才智,充分挖掘更多有價值的實驗,可以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讓學生可以更透徹的理解知識,體會數學的本質。
【參考文獻】
[1]曹一鳴.數學實驗教學模式探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3,(1):46
[2]黃麗莉. 關于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的實踐和認識 科技信息2007。1
[3]殷紅.李忠海.中學數學實驗的教學模式探討[J]數學教育學報,2001,10(3):75.
[4]符文芳. 數學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究,200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