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
[摘 要]中國和日本是東亞的兩個經濟大國,經濟實力雄厚,對東亞區域經濟、政治和安全有著巨大影響力,雙方在貿易結構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因此,建立中日自由貿易區具有十分重大的經濟和戰略意義。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對中日自由貿易區(FTA)的靜態經濟效應和動態經濟效應進行分析和預測,并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中日自由貿易區;靜態效應;引力模型;動態效應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4)03-0014-03
一、中日FTA經濟效果預測——靜態分析
本文首先基于引力模型測算中日貿易間是否存在通過FTA的方式增加貿易的潛在空間,之后再具體分析FTA實施以后的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靜態效應分析主要包括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的分析與測算。貿易創造效應是指產品由生產成本較高的國內生產轉向成本較低的關稅同盟貿易對象國生產,本國從其他成員國進口產品所帶來的利益;貿易轉移效應是指產品從生產成本較低的關稅同盟非成員國進口轉向從成本較高的成員國進口的損失。
(一)中日貿易規模的擴大潛力——引力模型
物理學中牛頓提出的“引力定律”便是引力模型的雛形,即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其各自的質量成正比,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成反比。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把這一模型應用于國際貿易研究領域,將兩國雙邊貿易流量的規模視為引力,將兩國各自的經濟總量視為質量,距離仍為兩國的距離,并確定了相同的變化規律。其中,作為出口國一方的經濟總量是潛在的供給能力直觀體現,而作為進口國一方的經濟總量則體現需求方面,由于兩國雙邊貿易流量的規模與雙方的距離(運輸成本)呈反比,因此距離因素成為了兩國之間貿易的阻力。
解釋變量含義預期符號理論說明
Yj貿易雙方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億美元)+代表雙方的經濟規模,反映了雙方的出口供給和進口需求能力,經濟規模總量與潛在的進口和出口能力以及雙邊貿易流量成正比。
(YP)j貿易雙方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美元)+表示貿易雙方的人均收入,代表雙方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反映了各自的資本勞動比例即資源稟賦差異情況,進而成為貿易發生的直接原因。
Dist兩國首都之間的距離(公里)-距離越大,運輸成本越高,從而成為雙邊貿易的阻力。
本文將2010年中國與25個貿易伙伴國(包括日本、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意大利、希臘、比利時、荷蘭、南非、阿爾及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亞、新西蘭)貿易數據運用上文中的引力模型進行了測算,得到以下回歸結果(見表2)。
由表2回歸結果可知,三個解釋變量的顯著性水準均達到了95%以上,表明此模型能夠較好解釋國際貿易的雙邊貿易流量。中國與貿易伙伴國的GDP以及人均GDP對雙方的雙邊貿易額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其中GDP比人均GDP的拉動作用更加明顯,而中國與貿易伙伴國的首都距離對雙方的雙邊貿易額存在明顯的阻礙作用。
接下來以此引力模型對中日雙邊貿易流量及其潛在增長空間進行測算。2010年中日實際雙邊貿易額為3030.6億美元,而以本文的引力模型計算出的中日潛在貿易額為4407.4億美元,即粗略估算可認為中日貿易還存在1.454倍的貿易增長空間,可見,中日貿易還有很大發展潛力。
(二)中日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的測算
在國際貿易的相關理論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之間可以通過達成某種協議來取消關稅,這一行為會給雙方帶來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方面的影響。對于成員國福利水平的貢獻,貿易創造為正,而貿易轉移為負。因此,這樣建立的自由貿易區的總福利水平則為貿易創造的收益減去貿易轉移的損失,結果的正負決定了對成員國是否有利。
運用局部均衡分析法,瓦頓和施瓦茨分析了由于貿易自由化產生的凈貿易創造效應,本文采用這種方法對中日FTA 的靜態貿易創造效應進行分析和模擬。首先假定:(1) 在進口方面,成員國和非成員國之間是不完全替代的;(2) 出口的供給彈性是無窮大的,削減關稅的效應在進口價格上的反映是不完全的;(3)國內的生產和進口是不能夠完全相互替代的;(4) 對于收入和匯率,削減關稅帶來的貿易創造效應不會產生影響;(5)國家進口的每種商品都與一個成員國相對應。上述假定表明瓦頓和舒瓦茨的模型將FTA對雙邊貿易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方面的效應都包含在內,即凈貿易創造效應(貿易創造-貿易轉移)。
二、中日FTA經濟效果預測——動態分析
(一)規模經濟效應
規模經濟是指在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的過程中,單位生產要素的投入帶來更多的產出增加,可分為外部規模經濟和內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是指在整個行業生產規模擴大的過程中,行業的平均成本減少;而內部規模經濟指在企業內部,在生產規模擴大的過程中,企業的平均生產成本遞減。
中國作為世界上經濟發展前景最被看好的經濟體,人口約為14億,2013年GDP實現56.49萬億元,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位于東亞,毗鄰中國、韓國以及東南亞,人口1.27億,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日GDP總和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8.84%(如圖1),可以說有著巨大的規模經濟效應。目前日本對中國平均加權關稅為3.13%,中國對日本平均加權關稅為6.21%,中日FTA生效后,中日將在關稅水平上各自做出較大的讓步,并成為統一的市場。這會為中日兩國產品提供更廣闊的大市場,也為打入對方市場創造了契機。隨著市場的擴大,產品需求將會增加,邊際生產成本下降,最終會實現規模經濟。
(二)競爭促進效應
自由貿易區建立后,會形成一個范圍更廣、壁壘更少的大市場。規模經濟的產生,使得資源得到進一步的優化配置,同時也會產生激烈的競爭,在這樣的優勝劣汰中,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的消費者會獲得更多的福利。大市場理論認為,在自由貿易區中將會產生一系列的良性循環,即大市場—競爭—規模經濟—消費增加—市場再擴大。endprint
可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會加劇競爭;通過對競爭的刺激,企業將采用更為先進的技術并改進其商業慣例,這些因素(相對于資源重新配置來說) 在效率上對生產力產生的促進作用被稱為“動態生產力收益”。由于生產力收益所帶來的影響,會提高中國在日本市場上的競爭地位。2009年,日本企業的總科研經費折算成人民幣達24391.89億元,占GDP比重為3.62%,而中國企業科研經費僅為5802.1億元,占GDP比重為1.7%,差距明顯。中日FTA的建立會加劇中日企業間的競爭,并進一步加大雙方對于科研的投入力度。
(三)投資創造效應
自貿區的建立有利于促進及保護成員國的投資,可以形成透明度更高、流程更加便利的投資體制,進而凸顯投資的地域優勢,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投資者的積極性,增強投資信心,創造出更多的投資機遇,從而使自貿區的投資流量顯著增長,產生投資創造效應。中日自貿區也不例外,預計雙邊投資流量的增長可以給中日兩國帶來很大收益,其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技術交流、技術轉移及出口增加。另外,中日FTA的建立,將形成更高效的投資決策機制、風險評估機制及信貸等級機制,為投資創造效應提供有力保障。總體來說,中日間的貿易以及雙邊的投資都將在自貿區的背景下獲利。
三、小結
綜上所述,從靜態分析的角度來看,中日之間的貿易流量依然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如果中日雙方建立FTA,雙方的凈貿易創造效應都為正,即兩國都可從中獲得較多的福利;從動態分析的角度來看,中日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可以產生規模經濟、競爭促進效應和投資促進效應,形成良好的循環機制,實現雙贏。因此,從中日經濟實力、貿易潛力和經濟效應預測來看,中日建立全面經貿伙伴關系具有相當光明的前景。建立中日自由貿易區,不僅有利于兩國經濟長久穩定的發展,也有利于整個東北亞區域合作的穩定發展。但必須注意到的問題是,由于在社會制度、經濟運行機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貿易政策等方面中日兩國存在很大的差異,特別是日本對二戰的態度以及缺乏深刻反省,當前兩國之間關于領土爭端問題越演越烈,建立中日自由貿易區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王卓,王博.日本加入中日韓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效應實證分析——以1980—2007年為例[J].國際經濟觀察,2010(4):95-96.
[2]魏全平.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中日FTA戰略比較[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13-18.
[3]李漢丹,耿晶晶.中日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效應研究[J].時代經貿,2008(7):123-124.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
可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會加劇競爭;通過對競爭的刺激,企業將采用更為先進的技術并改進其商業慣例,這些因素(相對于資源重新配置來說) 在效率上對生產力產生的促進作用被稱為“動態生產力收益”。由于生產力收益所帶來的影響,會提高中國在日本市場上的競爭地位。2009年,日本企業的總科研經費折算成人民幣達24391.89億元,占GDP比重為3.62%,而中國企業科研經費僅為5802.1億元,占GDP比重為1.7%,差距明顯。中日FTA的建立會加劇中日企業間的競爭,并進一步加大雙方對于科研的投入力度。
(三)投資創造效應
自貿區的建立有利于促進及保護成員國的投資,可以形成透明度更高、流程更加便利的投資體制,進而凸顯投資的地域優勢,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投資者的積極性,增強投資信心,創造出更多的投資機遇,從而使自貿區的投資流量顯著增長,產生投資創造效應。中日自貿區也不例外,預計雙邊投資流量的增長可以給中日兩國帶來很大收益,其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技術交流、技術轉移及出口增加。另外,中日FTA的建立,將形成更高效的投資決策機制、風險評估機制及信貸等級機制,為投資創造效應提供有力保障。總體來說,中日間的貿易以及雙邊的投資都將在自貿區的背景下獲利。
三、小結
綜上所述,從靜態分析的角度來看,中日之間的貿易流量依然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如果中日雙方建立FTA,雙方的凈貿易創造效應都為正,即兩國都可從中獲得較多的福利;從動態分析的角度來看,中日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可以產生規模經濟、競爭促進效應和投資促進效應,形成良好的循環機制,實現雙贏。因此,從中日經濟實力、貿易潛力和經濟效應預測來看,中日建立全面經貿伙伴關系具有相當光明的前景。建立中日自由貿易區,不僅有利于兩國經濟長久穩定的發展,也有利于整個東北亞區域合作的穩定發展。但必須注意到的問題是,由于在社會制度、經濟運行機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貿易政策等方面中日兩國存在很大的差異,特別是日本對二戰的態度以及缺乏深刻反省,當前兩國之間關于領土爭端問題越演越烈,建立中日自由貿易區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王卓,王博.日本加入中日韓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效應實證分析——以1980—2007年為例[J].國際經濟觀察,2010(4):95-96.
[2]魏全平.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中日FTA戰略比較[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13-18.
[3]李漢丹,耿晶晶.中日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效應研究[J].時代經貿,2008(7):123-124.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
可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會加劇競爭;通過對競爭的刺激,企業將采用更為先進的技術并改進其商業慣例,這些因素(相對于資源重新配置來說) 在效率上對生產力產生的促進作用被稱為“動態生產力收益”。由于生產力收益所帶來的影響,會提高中國在日本市場上的競爭地位。2009年,日本企業的總科研經費折算成人民幣達24391.89億元,占GDP比重為3.62%,而中國企業科研經費僅為5802.1億元,占GDP比重為1.7%,差距明顯。中日FTA的建立會加劇中日企業間的競爭,并進一步加大雙方對于科研的投入力度。
(三)投資創造效應
自貿區的建立有利于促進及保護成員國的投資,可以形成透明度更高、流程更加便利的投資體制,進而凸顯投資的地域優勢,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投資者的積極性,增強投資信心,創造出更多的投資機遇,從而使自貿區的投資流量顯著增長,產生投資創造效應。中日自貿區也不例外,預計雙邊投資流量的增長可以給中日兩國帶來很大收益,其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技術交流、技術轉移及出口增加。另外,中日FTA的建立,將形成更高效的投資決策機制、風險評估機制及信貸等級機制,為投資創造效應提供有力保障。總體來說,中日間的貿易以及雙邊的投資都將在自貿區的背景下獲利。
三、小結
綜上所述,從靜態分析的角度來看,中日之間的貿易流量依然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如果中日雙方建立FTA,雙方的凈貿易創造效應都為正,即兩國都可從中獲得較多的福利;從動態分析的角度來看,中日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可以產生規模經濟、競爭促進效應和投資促進效應,形成良好的循環機制,實現雙贏。因此,從中日經濟實力、貿易潛力和經濟效應預測來看,中日建立全面經貿伙伴關系具有相當光明的前景。建立中日自由貿易區,不僅有利于兩國經濟長久穩定的發展,也有利于整個東北亞區域合作的穩定發展。但必須注意到的問題是,由于在社會制度、經濟運行機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貿易政策等方面中日兩國存在很大的差異,特別是日本對二戰的態度以及缺乏深刻反省,當前兩國之間關于領土爭端問題越演越烈,建立中日自由貿易區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王卓,王博.日本加入中日韓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效應實證分析——以1980—2007年為例[J].國際經濟觀察,2010(4):95-96.
[2]魏全平.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中日FTA戰略比較[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13-18.
[3]李漢丹,耿晶晶.中日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效應研究[J].時代經貿,2008(7):123-124.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