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圣男
[摘 要]中韓建交以來,雙邊經貿合作關系一直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特別是中韓自由貿易區構想提出以來,兩國的經貿合作更是進入持續高速的發展階段。中韓貿易額從1992年的50.3億美元躍升至2012年的2151億美元,比建交之初增長了42倍。目前,中國已成為韓國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和第一大投資對象國,同時韓國也成為繼日本、美國之后,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和吸引外資的重點對象,雙方合作前景廣闊。
[關鍵詞]中韓經貿合作;中韓FTA;前景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4)03-0017-02
一、中韓經貿合作進程
自中韓兩國建交以來,雙方經貿合作發展迅速,可以劃分為以下兩個時期:
第一時期(1992—2002年),中韓建交的首個十年,2002年雙邊貿易額較1992年增長了12.6倍,雙方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為之后中韓經貿合作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時期(2002—2013年),“中日韓自貿區”由構想到事前磋商結束,進入實際操作階段,雙方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經貿合作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期,這一時期又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詳見表1):
第一階段(2002—2009年):民間共同研究階段。在2002年中日韓三國首腦會議上,中國時任國家總理朱镕基首次提出簽署三國自由貿易區構想。之后在長達7年的時間里,雖然過程具有間斷性,但中日韓民間積累了大量對自由貿易區可行性的積極研究成果。
第二階段(2010—2011年):“官產學”聯合研究階段。自2010年5月起,官方、產業界、專家對中日韓自貿區可行性進入共同研究階段,并于2011年12月16日正式宣告結束。三方均積極一致地認為“中日韓間實現FTA會給三國帶來共同利益”。
第三階段(2012年至今):實際操作階段。在2012年5月舉行的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上,中日韓正式簽署投資協定,并一致同意在年內啟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
二、中韓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
在雙方經濟合作發展迅速的同時,中韓的進出口貿易額也在不斷遞增。雙邊進出口額從1992年的50.3億美元增至2012年的2151億美元,增長了42倍。2013年1—8月雙邊貿易額達到1495.16億美元,同比增長7.3%。建交20余年來,雖雙邊貿易額偶有回落,但總體來看中韓貿易額不斷增加,截至2013年中國已成為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韓國也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在中韓貿易發展的過程中,我國貿易逆差增長較快,2012年達535.5億美元,2013年1—8月達402.42億美元(詳見表2)。
三、中韓經貿關系的發展前景
(一)中方貿易逆差對雙邊貿易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長期以來,在中韓貿易中中方一直處于逆差,而且呈逐年上升趨勢。1999年雙邊貿易逆差為36.1億美元,自2000年起中方貿易逆差超過百億,2010年達到近700億美元。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出口到韓國的商品中,農林礦等附加值低的產品一直占有較大比重,而在韓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中附加值高的產品占比較大,雙邊貿易中韓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占有較大的優勢;另外,韓國長期實行調整關稅政策以保護本國農業,其涉及品種多數為中國對韓出口的主要商品。因此,在雙邊貿易中中方持續高逆差勢必對雙邊貿易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二)“中韓FTA”的積極促進作用
WTO框架下成員國眾口難調,區域性貿易集團成為當今經濟發展的主流形式。而在亞洲,作為重要經濟體的中國、韓國,還沒有形成適應地區發展需要的區域經濟集團。加上日本,中日韓三國經濟總量相加約占全球經濟總量20%的份額,是一個擁有近16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同時,中韓兩國間已具有較為成熟的經貿關系。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中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進口來源國,韓國則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雙方已互為重要貿易伙伴。在這樣的背景下,積極推進中韓自貿區建設可謂是一個高效率、低成本、高收益的區域經濟發展手段。因而,積極推進中韓FTA建設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于海洋.中日韓離自貿區有多遠[N].中國國門時報,2011-06-08.
[2]金榮爽.中韓經貿合作現狀及前景分析[D].對外經貿大學,2009.
[3]中日韓領導人會議[EB/OL].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
[摘 要]中韓建交以來,雙邊經貿合作關系一直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特別是中韓自由貿易區構想提出以來,兩國的經貿合作更是進入持續高速的發展階段。中韓貿易額從1992年的50.3億美元躍升至2012年的2151億美元,比建交之初增長了42倍。目前,中國已成為韓國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和第一大投資對象國,同時韓國也成為繼日本、美國之后,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和吸引外資的重點對象,雙方合作前景廣闊。
[關鍵詞]中韓經貿合作;中韓FTA;前景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4)03-0017-02
一、中韓經貿合作進程
自中韓兩國建交以來,雙方經貿合作發展迅速,可以劃分為以下兩個時期:
第一時期(1992—2002年),中韓建交的首個十年,2002年雙邊貿易額較1992年增長了12.6倍,雙方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為之后中韓經貿合作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時期(2002—2013年),“中日韓自貿區”由構想到事前磋商結束,進入實際操作階段,雙方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經貿合作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期,這一時期又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詳見表1):
第一階段(2002—2009年):民間共同研究階段。在2002年中日韓三國首腦會議上,中國時任國家總理朱镕基首次提出簽署三國自由貿易區構想。之后在長達7年的時間里,雖然過程具有間斷性,但中日韓民間積累了大量對自由貿易區可行性的積極研究成果。
第二階段(2010—2011年):“官產學”聯合研究階段。自2010年5月起,官方、產業界、專家對中日韓自貿區可行性進入共同研究階段,并于2011年12月16日正式宣告結束。三方均積極一致地認為“中日韓間實現FTA會給三國帶來共同利益”。
第三階段(2012年至今):實際操作階段。在2012年5月舉行的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上,中日韓正式簽署投資協定,并一致同意在年內啟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
二、中韓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
在雙方經濟合作發展迅速的同時,中韓的進出口貿易額也在不斷遞增。雙邊進出口額從1992年的50.3億美元增至2012年的2151億美元,增長了42倍。2013年1—8月雙邊貿易額達到1495.16億美元,同比增長7.3%。建交20余年來,雖雙邊貿易額偶有回落,但總體來看中韓貿易額不斷增加,截至2013年中國已成為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韓國也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在中韓貿易發展的過程中,我國貿易逆差增長較快,2012年達535.5億美元,2013年1—8月達402.42億美元(詳見表2)。
三、中韓經貿關系的發展前景
(一)中方貿易逆差對雙邊貿易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長期以來,在中韓貿易中中方一直處于逆差,而且呈逐年上升趨勢。1999年雙邊貿易逆差為36.1億美元,自2000年起中方貿易逆差超過百億,2010年達到近700億美元。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出口到韓國的商品中,農林礦等附加值低的產品一直占有較大比重,而在韓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中附加值高的產品占比較大,雙邊貿易中韓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占有較大的優勢;另外,韓國長期實行調整關稅政策以保護本國農業,其涉及品種多數為中國對韓出口的主要商品。因此,在雙邊貿易中中方持續高逆差勢必對雙邊貿易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二)“中韓FTA”的積極促進作用
WTO框架下成員國眾口難調,區域性貿易集團成為當今經濟發展的主流形式。而在亞洲,作為重要經濟體的中國、韓國,還沒有形成適應地區發展需要的區域經濟集團。加上日本,中日韓三國經濟總量相加約占全球經濟總量20%的份額,是一個擁有近16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同時,中韓兩國間已具有較為成熟的經貿關系。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中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進口來源國,韓國則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雙方已互為重要貿易伙伴。在這樣的背景下,積極推進中韓自貿區建設可謂是一個高效率、低成本、高收益的區域經濟發展手段。因而,積極推進中韓FTA建設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于海洋.中日韓離自貿區有多遠[N].中國國門時報,2011-06-08.
[2]金榮爽.中韓經貿合作現狀及前景分析[D].對外經貿大學,2009.
[3]中日韓領導人會議[EB/OL].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
[摘 要]中韓建交以來,雙邊經貿合作關系一直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特別是中韓自由貿易區構想提出以來,兩國的經貿合作更是進入持續高速的發展階段。中韓貿易額從1992年的50.3億美元躍升至2012年的2151億美元,比建交之初增長了42倍。目前,中國已成為韓國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和第一大投資對象國,同時韓國也成為繼日本、美國之后,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和吸引外資的重點對象,雙方合作前景廣闊。
[關鍵詞]中韓經貿合作;中韓FTA;前景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4)03-0017-02
一、中韓經貿合作進程
自中韓兩國建交以來,雙方經貿合作發展迅速,可以劃分為以下兩個時期:
第一時期(1992—2002年),中韓建交的首個十年,2002年雙邊貿易額較1992年增長了12.6倍,雙方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為之后中韓經貿合作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時期(2002—2013年),“中日韓自貿區”由構想到事前磋商結束,進入實際操作階段,雙方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經貿合作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期,這一時期又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詳見表1):
第一階段(2002—2009年):民間共同研究階段。在2002年中日韓三國首腦會議上,中國時任國家總理朱镕基首次提出簽署三國自由貿易區構想。之后在長達7年的時間里,雖然過程具有間斷性,但中日韓民間積累了大量對自由貿易區可行性的積極研究成果。
第二階段(2010—2011年):“官產學”聯合研究階段。自2010年5月起,官方、產業界、專家對中日韓自貿區可行性進入共同研究階段,并于2011年12月16日正式宣告結束。三方均積極一致地認為“中日韓間實現FTA會給三國帶來共同利益”。
第三階段(2012年至今):實際操作階段。在2012年5月舉行的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上,中日韓正式簽署投資協定,并一致同意在年內啟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
二、中韓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
在雙方經濟合作發展迅速的同時,中韓的進出口貿易額也在不斷遞增。雙邊進出口額從1992年的50.3億美元增至2012年的2151億美元,增長了42倍。2013年1—8月雙邊貿易額達到1495.16億美元,同比增長7.3%。建交20余年來,雖雙邊貿易額偶有回落,但總體來看中韓貿易額不斷增加,截至2013年中國已成為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韓國也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在中韓貿易發展的過程中,我國貿易逆差增長較快,2012年達535.5億美元,2013年1—8月達402.42億美元(詳見表2)。
三、中韓經貿關系的發展前景
(一)中方貿易逆差對雙邊貿易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長期以來,在中韓貿易中中方一直處于逆差,而且呈逐年上升趨勢。1999年雙邊貿易逆差為36.1億美元,自2000年起中方貿易逆差超過百億,2010年達到近700億美元。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出口到韓國的商品中,農林礦等附加值低的產品一直占有較大比重,而在韓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中附加值高的產品占比較大,雙邊貿易中韓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占有較大的優勢;另外,韓國長期實行調整關稅政策以保護本國農業,其涉及品種多數為中國對韓出口的主要商品。因此,在雙邊貿易中中方持續高逆差勢必對雙邊貿易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二)“中韓FTA”的積極促進作用
WTO框架下成員國眾口難調,區域性貿易集團成為當今經濟發展的主流形式。而在亞洲,作為重要經濟體的中國、韓國,還沒有形成適應地區發展需要的區域經濟集團。加上日本,中日韓三國經濟總量相加約占全球經濟總量20%的份額,是一個擁有近16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同時,中韓兩國間已具有較為成熟的經貿關系。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中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進口來源國,韓國則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雙方已互為重要貿易伙伴。在這樣的背景下,積極推進中韓自貿區建設可謂是一個高效率、低成本、高收益的區域經濟發展手段。因而,積極推進中韓FTA建設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于海洋.中日韓離自貿區有多遠[N].中國國門時報,2011-06-08.
[2]金榮爽.中韓經貿合作現狀及前景分析[D].對外經貿大學,2009.
[3]中日韓領導人會議[EB/OL].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