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從科學實踐角度出發,探討了實踐史方法產生的來源、結構及其意義。實踐史方法的產生主要受社會因素、科學知識社會學、科學實踐哲學、科學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影響,主要有歷史維、理論維、權力維、社會維、話語維。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融合了科學思想史和科學社會史的研究方法,實現了科學實踐哲學、科學知識社會學與科學思想史的辯證統一,拓寬了科學思想史的研究領域。
〔關鍵詞〕 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來源,結構,意義
〔中圖分類號〕N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4)05-0043-04
科學史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研究方法歷經內史法、外史法和語境分析法三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實踐優位的科學實踐哲學的發展凸現了科學思想實踐研究的必要性。實踐史方法就是將科學思想放入理論活動 、實驗活動和傳播活動中進行研究,分析科學思想在科學實踐中的生成史和演變史。科學實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科學實踐研究主要包括與理論活動、實驗活動相關的因素。廣義的科學實踐研究不僅包括科學概念、科學理論等理論思想的研究,科學實驗、科學實驗室等實驗活動中必備的物質設備及其功能、意義的研究,而且包括與科學思想相關的人類活動、權力、語言、心理學、傳播學、社會結構和歷史變遷等社會因素的研究。本文從廣義的科學實踐角度分析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產生的來源、結構及其意義。
一、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產生的來源
任何一種科學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的背景,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的出現也不例外。
科學的發展和演化越來越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為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提供了社會條件。科學思想是科學家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從事科學實踐活動所取得的一系列認識成果,與當時的理論、思維、科學活動等發展狀況和水平相關,代表當時科學思想的發展水平。科學概念、科學理論的提出既有科學內部因素,也有社會因素。隨著大科學時代的到來以及科學前沿問題研究的深入,科學發展不斷呈現出科學的綜合化、科學的社會化、社會的科學化趨勢,這要求我們必須全面了解科學思想史的發展,挖掘科學思想深意,盡可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認識、新方法,必須綜合各種社會因素分析科學思想史,全面深入地考察科學思想史,為科學思想實踐史研究提供現實基礎。
科學知識社會學“實驗室研究”的興起為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提供了新的路徑。科學知識社會學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中葉,以愛丁堡學派的巴恩斯和布魯爾為代表,受默頓和庫恩思想的影響,科學知識社會學把科學知識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并對科學家的科學研究過程進行實際觀察、分析、描寫。目前有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兩派,前者研究科學知識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宏觀社會變量之間的關系;后者研究科學家怎樣從事和談論科學,從微觀方面考察科學知識生產過程中諸如實驗室研究、科學爭論研究等,這經常被看作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實踐研究。20世紀90年代,科學知識社會學重心轉移到科學實驗室研究以考察科學知識的建構過程。這為科學思想實踐史研究提供了可行路徑。
科學實踐哲學的蓬勃發展為科學實踐史方法提供了理論來源。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科學實踐哲學,將科學實踐置于文化的社會語境中加以考察,從活動維度、社會維度和歷史維度給予關注,認為科學研究本質是一種實踐活動,并引入技術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對實驗室也賦予了新的定位,認為實驗室是建構知識的研究場所與情境。勞斯把科學實踐分為話語實踐、科學實踐、實驗實踐和實驗室實踐四類形式,重視實驗實踐和實驗室實踐在科學知識產生中的作用。由于研究者大多關注科學實踐在知識產生中的作用,科學實踐哲學被稱為實踐優于理論,這為科學思想實踐史研究提供了理論來源。
科學思想史研究的綜合化趨勢為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提供了現實條件。科學史是科學思想史的基礎,科學思想史是科學史的深化和提煉。首先,隨著現代科學發展呈現整體化、綜合化趨勢,科學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越來越緊密,人們越來越重視社會和科學的相互影響,這為科學思想實踐史研究提供了現實基礎。其次,科學史研究越來越受到系統方法論的影響,加上內史法、外史法都存在片面性,綜合法不斷受到關注。這使得科學思想實踐史研究成為可能。
二、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的結構
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將主體與客體、自然與社會、語言與世界、個體認知與社會認知統一在一起,主要有歷史維、理論維、物質維、權力維、社會維、話語維。
歷史維。歷史維分析科學思想在詞形和意義上的歷史變遷。科學思想是歷史活動中科學家對先前科學思想中科學概念、理論的再認識,具有歷史性。科學概念是科學思想精華所在,凸現了科學思想的變化。從科學思想的來源看,科學思想的產生和演變源于自然科學的發展和進步。“科學革命就是科學家據以觀察世界的概念網絡的變更。” 〔1 〕 (P94 )科學思想的形成始于對科學概念的分析和理解。“從哲學觀點看,概念是反映客觀對象本質屬性的基本思維方式。它具有抽象性、普遍性。” 〔2 〕 (P158 )尤其是核心概念發生變化必然引起概念整體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引起科學理論乃至科學思想發生變化。“主干轉換改變概念層次樹的組織原則,是最根本的變化,它影響到整個分枝的合并、分化和重組。” 〔3 〕 (P35 )著名科學史家柯瓦雷在《伽利略研究》中運用概念分析法研究了伽利略的科學思想。從力學領域中的“運動”概念入手,通過“思想實驗”和科學證明,以時間為順序分析不同時期亞里士多德、笛卡爾、伽利略等對“運動”概念的不同認識,展示伽利略形成慣性定律、落體運動規律等思想的圖景。“運動”概念的變化恰恰說明了科學家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具有歷史性。
理論維。理論維分析科學思想在科學理論活動的作用。科學思想與科學發展不一定是同步的。科學家的科學思想往往可以在先前的科學理論中找到線索,大多數是在先前科學理論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但這些科學理論也可能是科學思想發展的制約因素。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我們不必驚奇,可以說上一世紀所有的物理學家,都把古典力學看作是全部物理學的、甚至是全部自然科學的牢固和最終的基礎,而且,他們還孜孜不倦地企圖把這一時期逐漸取得全面勝利的麥克斯韋電磁理論也建立在力學的基礎之上。甚至連麥克斯韋和赫茲,在他們自覺的思考中,也都始終堅信力學是物理學的可靠基礎。” 〔4 〕 (P8-9 )從柯瓦雷的《伽利略研究》一書來看,伽利略研究落體運動的科學思想和方法就是在對亞里士多德關于落體運動理論繼承和批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運動的快慢是與物體的重量成正比,而伽利略通過觀察和實驗,用斜面實驗和擺的研究證明了物體自由下落的速度與重量無關。通過斜面實驗,他還發現了慣性原理。科學家的科學思想滲透在科學實驗中,并蘊含在他的科學成果中。科學家也會把以往科學家的科學思想不自覺地貫穿到自己的實驗活動中,用以指導實驗活動。
物質維。物質維塑造了科學思想在實驗活動中的意義和功能。科學概念、理論的形成都離不開科學實驗。科學家將科學思想、科學理論物化在實驗活動中,給予實驗活動以指引。科學實驗是科學家在實驗室借助儀器等物質設備,包括實驗主體、實驗設計方案、實驗室、實驗儀器、實驗技能等因素。“實驗應該能確認這種假定應該是一種好的假定。實驗應該在它能力所及的限度內做到這一點,或者毋寧說,應該在我們能力所及的限度內做到這一點,因為,正如最近曾有人說過:‘當第二位小數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時,再試圖去測量第五位小數又有什么用呢?’” 〔5 〕 (P177 )在實踐中,實驗主體、實驗儀器、實驗技能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實驗結果。在實驗過程中,也可能產生新思想、新儀器。對新思想、新儀器的使用會直接影響科學家的科研成果。伽利略在做物理學實驗的過程中研制出許多實驗儀器,如浮力天平、溫度計、望遠鏡等,特別是通過望遠鏡的觀察,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為哥白尼學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不斷驗證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性。
權力維。權力維反映了新舊思想在理論活動、實驗活動和傳播活動的持久對抗、轉換、取代的權力運作過程。權力維反映了新舊科學思想是交叉存在的,二者不是獨立的,是相互聯系的。新科學思想不是一下子得到科學界的認可,經過新舊科學理論的碰撞、爭論,經過多次科學實驗被驗證逐步確立的。中世紀科學被神學和經院哲學所束縛。那個時候“人們的思維方式習慣于宗教的權威,人們在世俗的文獻方面也容易接受權威,……” 〔6 〕 (P157 )伽利略也是經歷了信仰亞里士多德到產生疑問到反對確立了自己的科學理論。他反對教會政治權威的統治,質疑權威理論,親身做自由落體實驗,用望遠鏡觀察天體等,指出亞里士多德自由落體觀念的錯誤,駁斥其天體不變論思想。由于政治權威的統治,迫使他的科學思想在近100年后才被接受。伽利略贊成人們研究經典著作,但他責備經院哲學家們毫無根據地盲從。“我贊成看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并精心進行研究,我只是責備那些使自己完全淪為亞里士多德奴隸的人。” 〔7 〕 (P147 )伽利略認為,權威不代表真理,不能盲目地贊成權威,對權威的教條過分信仰就會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他提醒經驗哲學家們:“自然科學的結論必須是正確的、必然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我們討論時就得小心不要為錯誤辯護。” 〔8 〕 (P35 ) 正如勞斯所言,“權力能夠激發我們去獲取知識,并能改變我們的研究方向,但在決定什么是知識這一點上,它并不能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 〔9 〕 (P14 )
社會維。社會維是研究社會需求、利益驅動等社會因素對科學思想發展和演變的影響。科學理論不僅受科學內部的推動,也與哲學、宗教、道德、法律、藝術等社會因素發生聯系和影響。特別是工業社會,隨著科學社會化體制的建立,社會需求、經費資助成為推動科學進步的一種形式。“現在普遍認為,通過精心扶持研究和開發的正確種類,可以順利地達到政治、軍事、經濟和商業的目的。進行這種鼓勵首先是國家或大型工業企業直接提供資金來源。……盡管在原則上都承認,研究科技與社會互動關系的歷史審視和開發的結果事先不能擔保,但普遍的看法是,這是一種經常具有良好收益的投資,尤其是有效地針對當前最緊迫的需要的時候更是如此。” 〔10 〕 (P8 )如果不是17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特別需求,近代科學不會如此迅速地發展,并打上時代的烙印,表現出近代科學的特點。19世紀,科學家角色的社會化和職業化,使得科學成為一種社會建制,社會因素對科學影響越來越深刻。特別是科學綜合化趨勢,經濟、社會結構的發展將對科學思想產生深刻的影響。
話語維。話語維解決科學思想在科學共同體、民眾傳播的話語意義、話語表現形式。科學理論是科學思想的提煉,人們的思想和觀念通過語言而表征出來,科學家的科學思想通過科學語言被表征出來。科學家使用科學語言表達其科學理論。范式是科學共同體科學思想的集中體現。科學共同體有共同的科學信仰,有共同的科學目標和專業語言,在一定時期相對穩定,有自己的范式。不同的共同體關注的問題不一樣,他們沒有共同的語言。范式一旦發生變化,多數人就會追隨新范式,形成新的科學共同體。任何科學范式都是一定時期某個學科的范式。科學思想的傳播受科學類型、受眾群體知識結構、傳播方式以及語言等因素的影響。由于受眾群體教育、科學文化水平的不同,需要使用這個群體能接受的語言來描述和傳遞科學思想。國外新近興起的公民科研,將科學研究和傳播結合在一起,增進科學界和公眾的相互了解,最終讓科學走向公眾。英國皇家學會2004年發布的《社會中的科學》報告提出一系列的目標:“發展出廣泛、創新性的、有效的社會對話體系;讓社會更為積極地影響科學事務政策,并承擔此間責任;在決策上采納開放的文化;將公眾的價值和態度考慮在內;賦予社會促進國家科學政策的能力。” 〔12 〕公眾從理解科學轉變為公眾參與科學,拉近了公眾與科學的距離。
三、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的意義
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不僅從科學內部來考察科學思想的產生與演變歷程,也結合社會因素來考察科學思想產生的根源;不僅從微觀方面探索科學思想,還從宏觀方面分析了社會需求、利益驅動等社會因素對科學思想的影響。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對研究科學思想史、科學社會學、科學哲學有積極的意義。
科學思想的實踐史方法融合了科學思想史和科學社會史的研究方法。從宏觀上來看,把科學思想置于文化語境下,從科學外部考察社會相關因素的影響。科學實踐是科學家對過去、當下的科學概念、理論的理解與塑造所從事的科學認識活動。因此,科學思想的實踐史方法重塑了以往科學思想、建構了當下科學理論,預測了未來科學認識活動,體現科學思想史發展是歷史的、邏輯的,具有整體性、共時性。從微觀上來看,把科學思想放在狹義科學實踐中研究其生成、演變,縱向研究了科學思想在某個時期的發展;從實踐的角度分析了前后相繼的科學思想在科學內部沖突、斗爭、取代的成因。體現了實踐史方法階段性、歷時性的特點。實踐史方法從多維度剖析了科學思想在理論活動、實驗活動、傳播活動的發展,凸現了科學思想發展的客觀過程,以科學實踐方法融合了科學思想史和科學社會史的研究方法。
科學思想的實踐史方法實現了科學實踐哲學、科學知識社會學與科學思想史的辯證統一。科學實踐哲學需要以實踐的科學思想史為基礎。科學實踐哲學把科學看成是具體的實踐活動。科學實踐哲學對科學哲學的重大意義在于它通過對人類科學實踐活動和過程的深刻理解而把一種理論優位(theory-dominance)的科學哲學轉變為實踐優位(practice-dominance)和活動優位(action-dominance)的科學哲學。〔12 〕 科學知識社會學認為科學知識是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制造的局部知識。無論是宏觀-定向研究,還是以實驗室研究、科學爭論研究、科學家話語分析等微觀研究,其宗旨在于表明科學知識不是決定于自然界,而是決定于社會因素。實踐史方法背景下,科學思想史的演變無論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本質上是科學概念、理論在科學實踐中不斷發展變化中的生成史、演變史、實踐史。科學思想的實踐史方法實現了科學實踐哲學、科學知識社會學與科學思想史的辯證統一。
科學思想的實踐史方法拓寬了科學思想史的研究領域。隨著人類科學實踐領域的擴大和人們認識領域的延伸,科學思想的實踐史方法不僅融合了內史和外史的研究方法,而且涉及了許多學科,不僅有哲學、科學史、心理學、宗教學、社會學、科學思想傳播史、科學思想口述史等直接與科學思想史有關的學科,并涉及到與實驗室、權力、話語、傳播學等相關學科如行為科學、語言科學、發生學等,拓寬了以往科學思想史的研究領域。從方法論來講,在科學實踐的背景下,為全面認識科學思想的來龍去脈、前后相繼科學思想的互相聯系、挖掘前輩科學思想深意等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角,延伸了科學思想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四、結束語
隨著大科學時代的到來,科學發展越來越復雜化,我們不僅要從科學內部研究科學及其歷史內在發展規律,也要從科學外部的社會條件研究科學概念、理論的淵源,才能全面整體地把握一個時期科學思想的脈絡。科學思想實踐史方法既有內史的特點,也有外史的特點,將二者統一于科學實踐,從多維度來描述科學思想生成、演變史,無疑對科學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鑒。
參考文獻:
〔1〕〔美〕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魏屹東.廣義語境中的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Thagard P. Conceptual Changes〔M〕.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4〕許良英,等.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
〔5〕〔法〕柯瓦雷.伽利略研究〔M〕.劉勝利,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英〕W.C.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M〕.李 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7〕〔意〕伽利略.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8〕〔意〕伽利略.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M〕.周煦良,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9〕Joseph Rouse. knowledge and power:Towards a philosoph of science〔M〕. b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lished ,1987.
〔10〕齊 曼.元科學導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1〕Royal Society GB. Science in society report 2004〔R〕. London:Royal Society, 2004.
〔12〕吳 彤.科學實踐哲學發展述評〔J〕.哲學動態,2005(5).
責任編輯 蘇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