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商銀行成立于1998年12月,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最早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其歷史淵源可以上溯到一個半世紀前在中國金融界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山西票號。山西票號業雖然帶有家族色彩,但其經營方式和管理已相當現代化,有些金融理念,百年后才在西方的華爾街出現。山西票號業的理念是“匯通天下”,而且確實一度有過國際性影響。包商銀行繼承了這一理念并將之提升為“包容乃大,商贏天下”的核心理念。我在2002年作為行長時就提出包商銀行的戰略愿景是要打造“現代化國際化的好銀行”。這里的國際化首先是要有國際視野、國際標準和國際胸懷。中國的老子有句名言叫“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其大概意思是講主體必須有相應于客體的思想尺度和理論視野才能真正的理解客體并提出解決方案。這一哲學理念成為我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論。
包商銀行的國際化目標通過包商人15年的不懈努力正在不斷成為現實。目前,我們在中國16個省區設有分支機構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末,總資產2598億元人民幣,員工總數7800余人。2012年美國標準普爾給我行的評級是位列中國銀行業第38位。而15年前的包商銀行只是一個中國邊疆欠發達地區不為人知的總資產不到五億元的小型城市商業銀行。進行這些歷史的比較和回溯是想說明:包商銀行立足小微所取得的這些成績證明了小微金融在中國是能夠成功的,小微金融的地方性經驗同時也具有國際性的普世價值和意義。
包商銀行是中國最早開展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之一。在2005年,我們明確了將小微企業作為核心客戶的自身定位,不再與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爭客戶、搶資源,而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作為自己的立身之本。通過與世界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合作,引進德國IPC公司的先進技術,成為中國最早按照商業可持續原則開展微小企業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之一。從事小微金融10年以來,包商銀行累計為數十萬戶小微企業提供了優質金融服務,解決了一百多萬人的就業、創業和展業問題,在中國金融界受到了廣泛關注和好評。但是,我們絕不能滿足于僅僅做小微貸款這種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金融業務。
我于2009年左右提出了打造“最好的小企業金融服務集成商”的戰略新構想。所謂金融服務集成商,就是要將傳統銀行被動的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變為主動進行綜合性的金融開發、拓展和延伸,通過產融結合、投融結合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從而獲取超額的剩余價值和高附加值的投資收益。這一構想是我參與中國金融實踐20余年來的經驗總結、概括和提升。它將我早期提出的現代化國際化好銀行戰略分成了歷史性的三個步驟和階段:
第一步,將包商銀行打造成為最好的小企業金融服務集成商;
第二步,成為全面的金融服務集成商;
第三步,從優秀到卓越,打造百年老店,成為現代化、國際化的好銀行。鄧小平先生說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我認為所謂核心就是血液、動力、源泉和樞紐。而我們現在對金融的這種功能和作用的認識仍然不夠,如何將金融的這種經濟引擎、財富樞紐和資源整合功能利用好、發展好將是現代經濟的根本命題。所謂金融可以顛覆歷史并不是夸大其詞。
中小銀行是草根銀行,一定要走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之路。所謂草根,就是要立足民生,圍繞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育娛醫壽展開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這將是中小銀行未來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創新源泉。而對于包商銀行這樣的2000多億資產的中小銀行,進行差異化發展就不能把戰略重點定位在金融服務已經相對飽和的大中城市,而要將業務不斷下沉,重視縣域將是打造小企業金融服務集成商這一戰略愿景的立足點和落腳點。中國幅員遼闊而又人口眾多,縣域成為溝通城市和鄉村的經濟樞紐。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享譽世界的華人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檢討中國三十年改革的一本書——《中國的經濟制度》,也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高速發展應當歸因于承包合約的擴張和縣際競爭的充分。我認為,包商銀行的體量、定位和宗旨與縣在中國經濟結構中所處的位置是同構的,具有先天的親和力。經過統計和測算,中國一個普通的縣大約十億元金融資本就可進行全方位的資源整合,一百個縣也不過1000億,這對于包商銀行這種體量的中小銀行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而這種金融試驗一旦成功將是新的金融星火,可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成燎原之勢,推動城鎮化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從而實現再次騰飛。目前,包商銀行已經開始了50個縣的縣域金融試點,在獲得成功經驗后將在全國進行復制、推廣和深化。
如果說十年前包商銀行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通過定位小微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的話,那么,發展縣域金融就是包商銀行在經濟增速放緩、金融脫媒加速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新的戰略調整、探索和創新。二者有著歷史的連續性和現實的針對性,前后兩個時期都將小微金融視為包商銀行發展的藍海,但是在規模、結構、效益上有了質的突破。
英國的大哲學家羅素曾經指出中國的文明遠比中國的政治更具有大一統的特性。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幾大古國文明中唯一得以幸存和延續下來的文明。自從孔子時代以來,埃及、巴比倫、波斯、馬其頓和羅馬帝國的文明都相繼消亡,但中國文明卻通過持續不斷的改良,得以維持了下來。這種深沉的發展力量源于中國文化中肯包容、善學習的優良傳統。包商銀行一直倡導包容性發展和向一切優良企業學習。當然也包括向英國的優秀企業特別是銀行業學習。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曾經是我的枕邊書,而現在他的《道德情操論》開始對我的價值觀發生影響。記得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切經濟學歸根結底也不過是倫理學。我深信包商銀行的小微金融和縣域模式將會是普惠金融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將通過助推縣域經濟的發展而惠及中國的普通百姓,也將為中國新一屆政府提出的城鎮化戰略提供新鮮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