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世界上傳統的資本強國,銀行業、保險業實力積淀深厚,通過幾百年的市場化發展,孕育了一批最優秀的金融機構,為全球所認同,并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匯豐銀行、勞埃德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巴克萊銀行及勞合社等。同時,英國擁有完善發達的資本市場體系,專業化程度非常高。所有這些都是中國金融人所追求的目標和夢想。
相反,盡管過去三十年中國的金融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相對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金融業的發展仍相對滯后。比如,中國保險業占金融業的比例不到5%,而成熟市場下應達到1/3。中國的保險密度不及英國的1/20,保險深度只有英國的1/4。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時保險賠付只占全部經濟損失的0.2%。在中國銀行業和保險業,前五家的市場份額合計超過50%,市場競爭不充分。以上情形導致中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較弱,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和私人消費者的金融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一羅湖橋之隔,橋的南面香港獲取資金成本3%左右,而橋的北面深圳獲取資金成本10%至20%,還一金難求。
這些不能滿足的需求,給中英間的金融合作創造了巨大的機會。中英金融業各自的優勢和差距在多個方面存在很強的互補性和契合度。差距就是機會,落后也是生產力。英國有技術,有經驗,中國有市場,有需求,英國可以通過與中國金融機構的合作,以有效滿足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需求。
中國擁有超過13.5億總人口,2013年末個人可投資資產在60萬元人民幣至600萬元人民幣之間的中產階級群體達到了1197萬人,預計到2014年底將達到1400萬人,千萬富豪人數105萬人,億萬富豪人數6.45萬人,私人可投資資產超過了94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機構和私人財富的高速增長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的增長非常強勁,尤其是對創新型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自2008年全球資本市場最低潮以來,在英美股市累計漲幅分別達到90%甚至超過150%的情形下,中國股市在經濟持續增長背景下仍略有下跌,因而極具投資價值。
因此,目前中英兩國無論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均處于加深合作的最好時機。
經濟上,中國已經是英國在歐盟外的第二大貿易伙伴。英國也已成為中國第四大投資目的地國。在過去的18個月,中國對英投資額超過此前30年的總和。僅2013年,中國企業在英投資并購金額高達80多億美元。 貿易投資的加強,有利于雙方金融機構“跟著客戶走”的需求,并會加速兩國金融業的合作。目前中國經濟的政策導向,深化改革、加快開放的進程在不斷加深,金融市場環境更趨完善,這必將吸引包括英國在內的眾多國際知名金融機構擴大在華投資。
政治上,雙方政府均有實際行動促進金融合作。2013年6月,中英兩國簽署了規模為20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這是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的首個貨幣互換協議。在2011年中英兩國首腦簽署的支持倫敦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協議框架下,除中國內地和香港外,目前全球已有62%的人民幣交易在倫敦完成。我認為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現屆政府明確“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用壯士斷腕之決心加大包括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等多項金融體制改革的做法,給中英金融有志之士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