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對《清教徒的禮物:那個讓我們在金融廢墟重拾夢想的饋贈》表現出極大興趣,可惜未等到其出版就去世了。這本書是兩位年逾80的作者霍博兄弟一生傾力之作,《金融時報》2007年十佳商業書籍之一,2009年再版,獲得廣泛贊譽。它研究了美國的管理文化如何普及到世界各地,從而激發出世界范圍內的創新精神。這是一部美國社會史,也是一部管理文化論。
100多年前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就提出,是新教徒的生活倫理思想,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個觀點后來被他寫成《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韋伯所稱的新教倫理大致可以歸納為勤儉、禁欲,他認為這種精神必然導致資本的積累,從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繁榮。
在1923年到1929年之間擔任美國總統的卡爾·柯立芝曾說:“美國不承認任何貴族,除了工作的人”、“工作正是進入貴族階層的唯一通行證”、“建工廠就是建教堂,在工廠工作就是在教堂祈禱”。
這正是對新教倫理的強力揮發。又如馬克斯·韋伯的嫡傳弟子托尼在《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中所寫的那樣:“生性自省、自律、自制,是俗家苦行僧,其修行之地不是修道院,而是戰場、賬房、市場。”
不過,霍博兄弟認為,推動創新的不僅僅是這一點,《清教徒的禮物》總結了4條清教徒精神,包括勤儉節約,尊重科技,帶有合作精神的個人主義,用成功來爭取神明的認可。盡管本書以清教徒為例說明清教倫理的本質(清教徒指美國的第一批信奉新教的歐洲移民),但作者認為所謂“清教精神”絕不僅限于信仰新教的國家,它是一種跨地區、跨宗教的倫理和精神。
書中關于清教精神的描述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條是親力親為,注重技術與現場的“工匠氣質”。
清教精神自然并非新教獨家擁有,這一點也正是《清教徒的禮物》作者所強調的。比如處于東方陣營的日本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但卻是唯一一個非西方國家中成功實現資本主義的國家。實質上,日本江戶時代的高僧鈴木正三的思想早已與所謂“清教精神”曲徑通幽。有一天,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請教鈴木大師說:“農活太忙了,沒有時間學佛。如果因為這樣而在來世遭到懲罰,就太遺憾了。”鈴木大師回答道:“農業即佛行也。”
山本七平所著的《日本資本主義的精神》就此總結道:“在日本,這種全心全意地工作本身就是成佛之道的‘勤勞哲學’誕生了資本主義的勞動倫理。”
同樣,印度信奉馬爾瓦爾教的教徒也有著類似的“工作即修行”的教義,并取得了極大的經濟成就。直到今天,馬爾瓦爾教徒擁有并控制著印度大部分的鋼鐵業和茶葉貿易。
正如禁欲主義的勤勉節儉必然導致資本的積累一樣,清教主義的親力親為必然打破等級制度的禁錮。而這才是真正至關重要的核心清教倫理。
作者也提到一段關于二戰戰敗后日本管理文化風格轉變的例子。日本曾深受等級制度影響,戰敗后日本被美國占領,在麥克阿瑟的主導下,引入基于清教倫理的美式管理思想,等級制度的影響才被削弱。正是這一場管理革命,在30年的時間把日本從一個滿目瘡痍的落后的戰敗國變成了延續幾十年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又如信奉猶太教的彈丸之國以色列,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新興企業總數,超過全歐洲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新興公司的總和,也超過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四國的總和。值得一提的是,對于絕大多數國家來說,軍隊都是其最等級森嚴的組織,但以色列軍隊最大的特點就是幾乎沒有等級之分。軍隊是如此,社會則更是如此。作者認為,以色列的創新與創業精神,正源于因為他們絕無等級制度的禁錮。

【英】 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著
楊德睿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1月版
本書是社會史名著,作者艾瑞克·霍布斯鮑姆教授(1917~2012)是享譽國際的近代史大師,在書中考察了綠林好漢、黑手黨、千禧年運動、都市暴民以及勞工教派等幾種社會運動形式。霍布斯鮑姆的寫作風格具有宏觀的視野和通暢文筆,擁有敘述史學的魅力。

郭德宏 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2月版
王明是中共黨史上頗具爭議的早期領導人之一。作者研究王明多年,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包括王明夫人孟慶樹整理的王明晚年回憶錄,并訪問了許多王明的后人與友人,對于理解許多歷史問題具有一定作用。

陳丹青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年3月版
本書是陳丹青近年來所寫雜文和隨筆的結集,按主題分為藝術、影像、社會以及木心四個部分,各篇主題與內容雖有不同,卻不難讀出作者一貫獨特的見識與風格,全書或談及藝術,或論及歷史,都頗具知識性,并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