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當前,中國努力保持經濟穩步高效增長的同時,致力于實現更廣泛領域的公平有序,以便構建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平新常態”,助力轉型中的中國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日前審議了涉及國企改革、教育改革等關鍵議題。有媒體分析認為,這標志著決策層已經敲定未來一段時期的改革“總施工圖”,而公平則是相關改革的關鍵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成功做大了社會財富“蛋糕”,但“公平焦慮”也隨之出現。收入差距拉大、城鄉二元結構、司法不公、權力尋租等問題成為深化改革征途上必須破除的障礙。某種意義上說,在改革中體現和落實公平原則,不僅是民心所向,也是中國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今年以來,從反腐行動到打擊壟斷,從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到深化財稅制度改革,相關改革動議意在破除利益藩籬,讓發展紅利更有效地惠及民眾,勾勒出中國決策層尋求更有效率的可持續發展治理思路。
近期,中國政府重拳打擊市場壟斷,著手構建更加公平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既是對企業和消費者共同的改革紅利,也是經濟改革亟需實現突破的“盲區”。
過去的一個月反壟斷進入“白熱化”,奔馳、奧迪、克萊斯勒和微軟等在外企相繼卷入調查,為外企在華享受“超國民待遇”的時代畫上句號。
不過,反壟斷絕非針對“洋老虎”。近兩年,央企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因涉嫌互聯網接入壟斷成為被調查對象;名酒茅臺、五糧液去年因價格壟斷均接到巨額罰單。這說明中國市場執法堅持了全面、公正原則。
在此基礎上,中國決策者把改革觸角不斷引向深入。18日舉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強調,將逐步規范國有企業收入分配秩序,實現薪酬水平適當、結構合理、管理規范、監督有效,對不合理的偏高、過高收入進行調整。
從教育、醫療到住房、養老,從收入分配到社會保障……民生領域的公平正義最牽動人心。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還重點關注促進教育公平,強調通過深化改革,健全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
去年以來,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等措施傳遞出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改革方向。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后提出,2014年新增就業1000萬以上,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等具體的民生目標。
七月末,國務院進一步明確,將建立與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相適應的教育、衛生計生、就業、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統計制度,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
今年3月,國務院提出實行醫療、醫保、醫藥三聯動,或將采取允許引進商業保險公司模式,打破醫保經辦機構一家壟斷的局面。
此外,維護公平有序的社會秩序,建立有效的公權力約束和監督機制,穩健有序地推動依法治國也日益成為全社會的改革共識。
過去一個月,中央針對打擊腐敗、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連續打出組合拳:出臺公車改革指導意見,遏制“車輪上的腐敗”;不動產登記制度面向社會征求意見,外界期待其成為“以房查人”的反腐利器。
改革之路并非坦途,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通過促進公平廣泛凝聚力量才能形成改革動力,破除改革障礙。“公平”不僅是推進改革的目標,更是改革成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