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比飛馳的高鐵駛入了速度相對下降、平穩運行的快速鐵路區間,風馳電掣固然令人懷念,但含金量更高的勻速行駛有其值得矚目的亮點與質感。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國經濟在新趨勢發展的道路上又將書寫怎樣的篇章?
經濟引擎新常態
中國打個噴嚏,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也會感冒
與改革開放30多年來接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相比,中國經濟步入以中高速增長為標志的“新常態”,不僅意味著經濟增速的放緩,更意味著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什么是“常態”?2014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說,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新常態”并非一個新詞,2009年,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總裁埃里安曾用“新常態”這個詞,來描述金融危機后歐美發達國家緩慢而痛苦的經濟恢復過程,并斷言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再也回不到危機之前的狀態了,隨之而來的可能是低增長、高失業長期持續,企業利潤縮減、資本回報率降低。
而中國經濟“新常態”中的“新”,意味著不同以往,說明中國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有別于過去的階段性新特征;“新常態”中的“常”,則意味著相對穩定,表明中國經濟會適應新的變化、在新的平臺上繼續平穩發展。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從本質上來看,是指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后開始減速換擋,毅然告別傳統的粗放式增長模式,向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全力邁進、全面轉型。
這種經濟上的“新常態”被專家解讀為:要在尊重規律中順勢而為,不要動輒進行過度干預。當然,“新常態”現在已經成為熱詞,不僅限于經濟領域。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呈現出“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特點,GDP增速的微量增減已經不是政府的主要關注點。如李克強總理在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發表致辭時所說,“只要經濟增速保持在7.5%左右,高一點,低一點,都屬于合理區間。尤其應當看到,穩增長是為了保就業,調控的下限是比較充分的就業。”“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應成為關注重點。
面對錯綜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以及國內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挑戰,中國經濟平穩運行的態勢沒有改變。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增速出現換擋,投資增速繼續高位放緩,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正在增強。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比投資貢獻率高7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再平衡態勢更加清晰。
從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產業結構比例等新亮點來看,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正在穩步向前邁進。目前我國仍處于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的潛力仍然巨大。
從原有經濟發展模式向經濟新常態的過渡,本質上就是增長動力的轉換,是原有競爭優勢削弱、新競爭優勢逐漸形成的過程。與消費關聯較大的服務業,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也成為不少中國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舊有引擎動力不足,而新動力悄然出現。在這些嶄露頭角的新動能中,以簡政放權為主要體現的行政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有望進一步激活市場活力。
新常態下,經濟保持在7%-8%的中高速增長速度。中國經濟也正以新的“加減法”來詮釋這種變化:經濟增長在減速,結構調整在加速;宏觀政策慎用強刺激,更多使用微刺激,平衡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等多重目標。
吳敬璉指出,保證高GDP增長,會妨礙效率提高、使系統性風險加大。要把轉變增長方式作為主線,大力發展服務業,使勞動者的收入和消費能夠得到較快增加。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其經濟前景被認為是影響全球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打個噴嚏,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也會感冒,這充分說明中國經濟運行國際社會的影響舉足輕重。但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也必須成為外媒的“新常態”。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中國將尋求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從長遠和從環境及社會的觀點來看,這將讓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更可持續。這將對中國有利,也對區域有利。
結構調整新亮點
市場倒逼機制的作用下主動調結構、轉方式
臨近“雙11”,阿里巴巴早已拋出了“全球化”“無線化”“平臺化”三個關鍵詞,并計劃首次在國外布置服務器、在國外建立倉儲中心,還將新增天貓國際、速賣通等平臺,擴容150萬名快遞員保障物流配送。業界預測,今年“雙11”的交易總額有望沖擊500億元。
足以可見,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發展模式的升級與轉型。
盛來運提及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長7.3%,創下了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新低,原因何在時說,三季度增長速度有所回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去年同期對比基數比較高的原因,還有三季度以來,國內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經濟壓力,即便結構調整的陣痛超出預期,相比而言,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經濟蓄勢已久的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正在發生,一系列新亮點頻頻閃耀。
產業結構在孕育新的突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繼續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增速繼去年首次超過工業后,繼續延續這一趨勢;
需求結構在發生積極變化。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增速出現換擋,投資增速繼續高位放緩,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正在增強。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比投資貢獻率高7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再平衡態勢更加清晰;
收入分配結構有所改善。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2%,“跑贏”GDP。居民收入名義增速高于財政收入增速和企業利潤增速,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
區域結構繼續優化。東部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中引領作用更為明顯,中西部在區域發展戰略推動下,后發優勢不斷發力,中國經濟區域結構更為均;
資源環境成本消耗有所減少。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6%,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變趨勢明顯,中國經濟發展路徑更為清潔高效。
“結構調整的陣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多年積累的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這個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二是今年以來房地產持續調整的累積效應有所增加。這兩個因素,短期來看會影響相關企業的生產、消費和投資。”盛來運分析說。
從消費角度來說,隨著房地產的調整,需求回歸常態,不過,更重要的是供給能力太強。據鋼鐵協會不完全統計,我國鋼材的產能超過10億噸,但是現在需求量在7億-8億噸。所以,供過于求必然造成價格的下跌。
其他一些行業的情況也是大致類似,反映在傳統領域、傳統行業,我國的實體經濟產能過剩的問題比較突出。由于一部分企業產能仍在繼續釋放,如鋼鐵雖然過剩,但還需要生產,因為有一些固定的成本需要分攤。在這種情況下,去產能化、去庫存化的難度比以前大,持續的時間比以前長。在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的背景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連續負增長,是產能過剩矛盾的體現。
“在這種背景下,一方面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去產能化的要求貫徹實施;另一方面,從企業角度來說,一定要在市場倒逼機制的作用下主動調結構、轉方式,這是我們國家跨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這個坎兒必須經歷的階段,也只有這樣做,才能最終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盛來運強調。
數據顯示,最近兩年,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一些新的變化,尤其是15-59歲的勞動力資源的數量,不只是比重在下降,而且絕對量也在減少。這種變化和轉折帶來兩個直接的后果:一是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所以最近幾年農民工的工資持續上漲,即使在今年經濟增速有所下滑的情況下,外出農民工的月均收入也同比增長10%。二是就業的壓力有所緩解。
“這種變化是一種趨勢性的變化,是中國經濟到了新的發展階段表現出來的一種新常態,因為勞動力結構的變化會直接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型。”盛來運說。
預調微調新動力
適度預調、微調,力爭把經濟穩定在一個合理、合適的區間
“關于四季度的經濟走勢,我們總的看法是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運行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現在我國仍處在戰略機遇期,支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發展條件和潛力比較大。”盛來運對未來經濟運行基本面仍然保持比較樂觀的看法。
盛來運認為,中國經濟的動力來自四個方面:一是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沒有完成,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新“四化”仍然能給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二是中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會繼續得到發揮;三是我們正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發展一些享受性消費會給經濟提供增長的新動力;四是新一屆政府不斷加大改革的力度,改革創新會給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和活力。“特別是今年以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既著眼于當前又著眼于長遠的政策措施,效應會繼續得到發揮。所以,從這些方面看,四季度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盛來運說。
“雖然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但仍存在一系列積極現象。”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當前消費增速仍保持平穩,出口形勢尚好。同時,未來基建投資還會發力,穩增長政策仍將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從而部分對沖房地產投資下行的影響。此外,服務業增長勢頭良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在加大,全年經濟增長仍能維持在合理區間運行。”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日前在第30屆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IMFC)部長級會議上表示,盡管房地產市場調整、環境污染治理和制造業增速放緩短期內對經濟增速產生一定影響,但隨著城鎮化推進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國經濟中長期將實現更可持續和更高質量的增長。周小川預計,全年GDP增速在7.5%左右。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經濟目前正處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一個關鍵階段,傳統的動力和新的動力正處在一種膠著的狀態。傳統動力的體量還是比較大,新的動力雖然代表新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但體量還是比較小。”盛來運指出,“因此,在經濟運行中仍然體現出比較大的下行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既要保持定力,繼續加大改革和結構調整,同時也要進行適度的預調、微調,力爭把經濟穩定在一個合理、合適的區間,為改革和結構調整創造穩定的環境。”
提質增效新階段
我國正在經歷一個“提質增效,擠出水分”的新階段
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正運行在7%—7.5%的增長區間,這種增長盡管遠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長降低一個臺階,但也說明我國正在經歷一個“提質增效,擠出水分”的新階段。
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增速連續下滑18個季度,為改革開放以來時間最長的下滑周期。但全球范圍看,高增長之后的“增速換擋”是一種必然趨勢。根據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統計,“二戰”后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只有不到10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小國,而其余經濟體在經歷過20年的發展后均開始減速,并且有些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幅減速。世界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都走過這條路。
過去中國增長模式的鮮明特點是“高速增長”和“結構失衡”,世界需要以新視角看待中國經濟增速變化。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有兩大發展目標: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中高收入發展階段;二是轉換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形成內生性增長機制。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在于如何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和替代動力,而不是短期依賴于政策刺激。
事實上,增長速度再快一點,并非不可以,為什么不為?中國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去杠桿”,“擠水分”的過程從未停止過。
首先是擠投資水分。去產能的過程中,新政府通過收縮非標融資、信貸窗口指導等方式斷了產能過剩領域的水源,實際上相當于擠出投資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資源更多的投向有利于轉型升級和服務民生的領域。其次是擠消費水分。2013年以來,反腐浪潮大大壓制了政府消費和奢侈品消費。再有就是擠出口水分。從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號文開始,主管當局嚴打隱藏在經常賬戶下的套利資本流入,虛假貿易的水分被大幅擠出,中國經濟增長也回歸理性和常態。
增長速度放緩的背后,人們很少關注到結構失衡的糾正。一是官方數據已經反映而學者也大都接受的變化,如經常項目盈余縮小;二是官方數據有反映但一些學者不接受的變化,如收入分配的改善;三是官方數據沒有反映但部分學者根據分析猜測的變化。比如,在生產領域,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長明顯好于傳統制造業;在消費領域,網購、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增勢明顯。
在分享新經濟常態發展趨勢之下,中國經濟增長將從“高速”轉為“常規”,而增長的動力也將從“規模紅利”轉向為制度和生產力的 “效率紅利”,發揮生產率對提升總供給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響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真正釋放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