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加快農業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立具有比較優勢的農業區域經濟產業體系和互促協調發展機制,是新時期浙江省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建設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的重點、難點。該研究從農業自然資源稟賦、區域產業特色出發,對浙江省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創新性地提出了4條具有實踐指導價值的科學發展路徑——綠色生態發展道路、特色集群發展道路、創意提升發展道路、區域協作發展道路,并對這些路徑的基本內涵和發展前景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 浙江;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30-10770-02
基金項目浙江省農業資源區劃重點項目“基于農業資源稟賦的浙江省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路徑研究”(NQ201308)。
作者簡介衛新(1957- ),男,浙江杭州人,研究員,從事農業經濟與農業區劃研究。
當前,浙江省總體上進入了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探索具有本省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的關鍵時期,如何加快構建跨區域、聯產業、全功能、一體化的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和以資源與產業特色為比較優勢的區域農業產業集群,實現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成為今后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面臨的重點和難點。實踐證明,只有不斷探索符合浙江發展實際的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道路,建立起穩定協調的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體系,農業區域的特色和優勢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并成為推動浙江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亮點。筆者根據浙江省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綠色生態、特色集群、創意提升、區域協作等4條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道路,為浙江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1綠色生態發展道路
1.1基本內涵綠色生態發展道路是指緊緊圍繞綠色、生態、循環主題,以促進農業區域資源高效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導向,從維護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出發,堅持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能耗排放低碳化、產品生產綠色化等原則,促進資源安全、產業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和諧統一,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相互促進。其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體現以人為本,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二是注重環境友好,推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循環發展,科學開發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加強農業資源保護,逐步改善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三是貫徹綠色生產理念和標準,實行農業產業鏈的全過程控制和一體化監管,確保得到優質、安全、營養的綠色終端產品[1]。總體來說,以綠色生態、資源循環為特征的發展道路的核心理念是科學、綠色、生態與和諧,是自然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
1.2發展前景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崇尚自然、關注環境、注重安全和科學發展等理念深深地融入到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中,人本和諧與綠色生態意識大大增強。同時,隨著浙江省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浙江農業資源剛性約束趨緊,生態環境系統日益脆弱,特別是長期以來浙江省自然資源的粗放式開發和各地農業的傳統增長方式仍未根本改變,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已由資源單一約束轉變為資源、環境和市場的多重約束,使得農業發展在資源約束和環境保護的壓力下各種矛盾進一步突顯,嚴重制約了全省農業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生態、資源循環發展道路全面地引入綠色生態生產理念、自然環境保護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系統理念,把實現農業區域經濟發展與資源循環利用以及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有機統一起來,與實現農業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結合起來,既可避免在推進農業區域經濟發展中重蹈“先破壞、再治理”的覆轍,又不會出現過度強調保護生態環境而阻礙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的問題,順應了“綠色發展”、“資源循環”和“環境優化”的時代要求,符合浙江“生態立省、建設綠色浙江”的總體要求和實現“五水共治”的戰略目標。
由此可見,走綠色生態、資源循環發展道路,以此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省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與重要趨勢。
2特色集群發展道路
2.1基本內涵主要指以區域性特色產業或主導產業為基礎,以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集群為切入點,深入挖掘并全面發揮當地優越的區位優勢、先進的科技優勢、雄厚的資本優勢和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形成具有特色的綜合比較優勢,優化農業產業區域空間布局,實施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產業發展戰略,高效優化農業生產要素的產業與空間配置,重點培育有當地鮮明特色的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區,延伸農業產業鏈,推進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走產業化、集群化的新型區域發展路徑,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扶持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由小變大、由大變強、由強變優,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產業區域集群,構建區域品牌和特色經濟優勢,加快區域農業現代化進程[2]。
2.2發展前景浙江省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進程正在不斷深化,全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也成效顯著。隨著大宗農產品逐步向優勢農產品集中,優勢農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資源集聚、產業集群的發展特征日漸明朗[3]。具體來看,農業產業鏈與上下游產業配套日漸成形,產業帶狀發展優勢逐步顯現,初步構建起以蔬菜、竹筍、畜禽、水產、干鮮果、花卉苗木、茶葉、蠶桑等為優勢農產品的特色農業帶和農業區。尤為突出的是,通過產業空間集聚和產業鏈功能拓展,形成了一大批專業化的區域特色日益明顯的農業塊狀經濟,打造出在省內乃至全國有一定比較優勢且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塊狀經濟群體[4]。同時,農業塊狀經濟群體發展及農業結構優化又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全省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對全省農業產業結構全面優化升級和特色優勢產品的區域化布局以及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綜上所述,走產業帶動、集群推進的發展道路既依托了浙江不同區域的傳統優勢和產業基礎,又融合了現代農業區域發展理念,是浙江省在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農業區域經濟發展道路中,對各地實踐經驗的具體總結和高度概括,也是今后浙江農業突破資源要素瓶頸、打造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塊狀農業經濟體,實現浙江特色農業現代化的科學路徑,符合浙江的基本省情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時代要求。
3創意提升發展道路
3.1基本內涵近年來,隨著創意產業的不斷發展和農業功能的不斷拓展,人們開始把文化創意理念逐漸融入到農業區域經濟發展中,展示傳承農業文化,提升產品附加值,延伸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文化創意、功能融合發展的基本內涵是立足于創意農業的發展理念,將創意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拓展農業資源開發利用的多宜性和多功能性,全面深刻地改變農業生產的傳統方式和思維,同時緊緊依托浙江農業的資源、科技、文化、產業、產品比較優勢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先發優勢,結合全省農業“兩區”和休閑觀光農業基地、農家樂項目建設,按照“接二連三進四”的要求,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利用各區域風格迥異的田園風光、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等資源,開展農業資源的文化創意和開發利用等實踐探索,促進文化、功能、技術、資源等元素的相互交融和滲透,充分發揮農耕文化與文明在農業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催化作用,衍生出新的資源、文化與價值,提升農業的文化內涵和農產品附加值,不斷推進休閑觀光農業和文化創意農業的戰略發展,提高區域農業經濟、文化與產業的綜合競爭力[5]。
3.2發展前景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3 000美元之后,一國會進入以居民購買力充分釋放、消費升級拉動經濟增長為特征的快速發展期[6]。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理念和飲食結構不斷升級,對農業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拉動農業向多功能、多層次、高品質、優結構方向發展。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歷程印證了這一規律,隨著高效生態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功能不斷地拓展和豐富,已經由過去單一的生產功能逐步向生產、加工、流通和生態、文化、生活、休閑等多功能延伸與拓展[7]。
可見,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國民經濟發展對農業需求的增長,是農業作用不斷拓展與功能不斷創新的決定性因素。在農業區域經濟不斷發展推進與演進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農業產業與功能的不斷創新、強化、融合和拓展,農業產業功能豐富和創意農業發展代表著當代農業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方向,是農業轉型升級和發展進步的重要結果。特別是隨著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科技的不斷進步,文化的不斷創新,農業產業創意化、多元化趨勢將不斷加快,農業文化元素不斷滲透到區域經濟發展中,重新審視浙江農業區域經濟發展軌跡,順應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趨勢,進一步傳承農業文化,不斷探索文化創意、功能融合新型道路,提升農業區域經濟軟實力,并經過不斷完善與發展,創意提升發展通路將逐步上升為浙江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4 區域協作發展道路
4.1基本內涵區域的差異將直接影響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產業結構的形成和優化演進,區域協作發展道路主要針對各區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差異,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運用區域發展不平衡規律和梯度差的經濟功能,通過實施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加強區域經濟協作,在協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協作,各農業區域間的生產要素實現相互交流、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使得各區域間和產業間的協調關系得到強化,培育出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促進各區域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制,構建互補型農業區域經濟結構,并在協作與競爭中實現“雙贏”,共同推進全省農業區域經濟協調與可持續發展[8]。
4.2發展前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區域之間往往會形成更為緊密的互補與依存關系,使得區域之間分工與協作達到一個新的階段[9]。浙江省地形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平原、丘陵、山地、海島兼有,從全省農業資源稟賦、產業空間布局特點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看,各農業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與差異性將是一個長期客觀存在的現象,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在充分發揮各區域農業農村社會經濟與產業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強化各級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加強各區域(尤其是欠發達區域和發達區域)的聯系,建立科學合理的區域協調體系和機制,在農業區域之間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協作與互補關系,最大限度地實現各類要素流動,確立各自合理產業結構模式和優勢性產業,形成區域經濟發展協調互促與多極區域發展新格局。
可以說,走區域協作、優勢互補發展道路詮釋了新時期農業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實踐與內涵,是消除全省農業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推進具有浙江特色的區域現代農業建設進程中探索出來的新型發展路徑,也是樹立科學發展觀,推動欠發達區域跨越式發展,實現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穩定、協調、高效發展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 杜瑞芬,苗紅英,福忠,等.依靠區域優勢,發展生態農業,建立產業化模式,走可持續綠色食品發展道路[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3):7-8.
[2] 王兆君,陳洪增.農業集群品牌培育策略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東岳論叢,2011(2):155-158.
[3] 金高峰.農業集群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31省(市區)1997—2011年面板數據的分析[J].科技與經濟,2013(1):39-43.
[4] 王建國.發揮農業綜合開發優勢 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J].中國財政,2010(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