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春大豆優化施肥方案。[方法]采用二次回歸正交旋轉組合設計試驗,分析N、P2O5、K2O對大豆產量的影響效應,并建立產量優化模型,提出N、P、K肥的適宜取值區間。[結果]產量優化模型為Y(kg/hm2)= 3 671.36-107.58X1 +160.64X2 +144.90X3 -276.50X21 -140.14X22 -183.15X23 -184.33X1X3,該模型對試驗點的擬合程度較好。當N、P2O5、K2O施用量分別小于36.11、61.46和35.93 kg/hm2時,大豆產量隨施用量增加而逐漸提高,反之,產量逐漸降低。在大豆生產過程中,應適當增施N、P、K肥。由于N肥的負效應較大,須嚴格控制施用量。獲得產量大于3 600 kg/hm2的施肥方案為:純N 25.78~40.88 kg/hm2,P2O5 52.0~68.0 kg/hm2,K2O 3434~45.66 kg/hm2。[結論]該研究可為建立春大豆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數學模型
中圖分類號S56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30-10483-04
基金項目重慶市科委科技計劃項目(cstc2012ggyyjs0063)。
作者簡介孫學映(1965-),男,重慶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與栽培技術研究。
大豆富含多種優質植物蛋白、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鈣、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等,高含不飽和脂肪酸,其產品是人們喜愛的食物,豆芽、豆油、豆奶、豆漿、豆干、豆腐等已成為大眾消費食品。《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要求大量發展大豆食品改善國民營養,到2020年人均年消費達到13 kg,而2013年我國居民人均年消費大豆7 kg左右,尚有很大差距。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栽培歷史悠久,但生產技術含量較低、單產水平不高,迫切需要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大豆生產水平[1]。N、P、K是大豆生長發育的主要營養元素,施用N、P、K肥是提高大豆單產的重要措施,但在實際生產上,普遍用草木灰和過磷酸鈣堆漚后蓋種,沒有施用N肥的習慣,很少施用K肥,尤其對N肥的施用一直是人們爭論的問題,常常認為大豆可以固N,無需N肥[2]。為此,前人作了大量研究。吳魁斌等認為,不同施N水平之間產量差異顯著,在一定施N條件下,N的利用率隨施N水平增加而提高[2]。甘銀波等認為,大豆營養生長階段的最佳施N時間為根瘤形成始期,生殖生長期間的最佳施N時間為開花期[3]。董鉆等對大豆N、P、K吸收動態及模式的研究表明,每生產100 kg大豆子粒,從土壤中攝取N 871~9.29 kg、P2O5 1.97~2.47 kg、K2O 5.24~3.63 kg[4]。劉鵬等研究表明,N、P、K與B或Mo肥配施增加了百粒重、總莢數和單株子粒重,提高了大豆產量[5]。王政等認為,大豆N、P和K的累積量與干物質的積累量之間呈極顯著線性關系,N、P2O5和K2O吸收比例為2.89∶1.00∶1.75[6]。由此可見,N、P、K對大豆產量存在顯著影響。為此,筆者系統分析N、P、K對大豆產量的影響效應,建立高產栽培數學模型,提出N、P、K肥的適宜取值區間。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試驗品種為長江流域春大豆組區域試驗對照品種“天隆一號”,其產量水平較高,穩產性好。N、P和K肥分別采用尿素(N 46.4%)、過磷酸鈣(P2O5 12%)和硫酸鉀(K2O 51%)。試驗地海拔326 m,紫色壤土,排灌方便,試驗條件較好。
1.2試驗方法田間試驗采用二次回歸正交旋轉組合設計,大豆子粒產量(Y)為目標變量,N、P2O5和K2O為試驗因素,分別用X1、X2和X3表示(表1),共23個小區,隨機排列,無重復,小區面積12.0 m2,每小區種植6行,行長5.0 m,行寬0.4 m,種植密度25萬株/hm2。過磷酸鈣在播種時全部施入,尿素和硫酸鉀在苗期和花期分別施入總量的70%和30%[3]。
1.3試驗實施2013年3月25日條播,4月24日定苗,5月5日和5月29日追施N、K肥,7月23~25日相繼成熟,各小區單獨收獲全部植株,晾曬脫粒后稱量計產。收獲時各小區隨機抽取10個樣株,調查株高、單株有效分枝數、單株有效莢數、單株粒數、單株粒重和百粒重。隨機抽取2個100粒,重量誤差不超過1 g時,其平均值計為百粒重,其他測試項目均取10株平均值。試驗過程中,嚴格控制密度、施肥及田間管理的各項操作。
2結果與分析
2.1試驗結果及方差分析采用EXCEL 2003對試驗數據作初步計算,得出各處理測試項目及產量結果(表2),并列入計算表,用DPS7.55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回歸方程建立、失擬性測試和效應分析[7]。結果表明,各因子對株高、有效分枝數和百粒重影響均不顯著,對單株粒重和產量影響顯著,N對有效莢數和單株粒數影響顯著。該研究重點分析各因子對產量的效應,結果表明,3個因子的一次項和二次項及X1X3互作項均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表3)。
2.2數學模型的建立經DPS軟件分析得到的回歸方程如下:
2.3.1單因子主效應分析。保留1個因子,其他因子取0水平,得到各因子與產量的關系模型如下:
3結論與討論
3.1討論N、P、K是大豆生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三大重要元素,對大豆生長發育及產量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生長前期施N有利于提高總固N量,P對大豆生長和結瘤固氮有促進作用,K對大豆生長發育也具有較大影響[6]。研究表明,在低水平下增施N、P、K肥對產量的影響呈正效應,當超過一定施肥水平時則呈負效應。這一結果與張艷等[8] 的研究結果一致,認為施用N、P、K肥能顯著提高大豆產量。這說明在大豆生產上應重視N、P、K肥的合理施用。劉鵬等認為,N、P、K對大豆產量影響順序為N > K > P,必須注意3種元素的合理配施,尤其控制N肥施用量[5]。但該研究中,各因子增產效應的大小順序為:P2O5>K2O>N,當施肥水平較高時產生負效應的順序為:N >K2O>P2O5。
適當增施N肥能促進苗期生長、培育壯苗,并顯著提高大豆產量,表現在提高了單株有效莢數、單株粒數、單株粒重。研究表明,施N量小于36.11 kg/hm2時,大豆產量隨著施N量增加而逐漸提高,但增產幅度呈遞減趨勢,每增施10 kg/hm2 純N,產量降低276.5 kg/hm2,當施N量大于36.11 kg/hm2時,增產量降為負值,產量大幅下降。王曉偉等研究表明,隨著施N量提高,大豆產量呈現“低-高-低”的變化趨勢,只有適量施N才能提高產量[9]。姚玉波等認為,不同施N水平對大豆N積累的影響順序為:中N>低N>高N,對大豆產量的影響為:低N和中N明顯大于高N[10]。吳魁斌等研究認為,隨著施N水平的增加,干重及全N積累均會增加,但達到最高峰后又會降低[2]。這些結果表明,施N有利于提高大豆產量,但要嚴格控制用量。
適量增施P肥,單株產量提高,施P不足或過量時,單株有效莢數和粒數減少,癟粒數增加,單株粒重降低。當P2O5施用量在0~61.46 kg/hm2時,大豆產量隨著施P量增加而逐漸提高,超過此范圍,產量逐漸降低(圖1)。研究表明,隨著施P量逐漸增加,增產幅度逐漸降低,每增施10 kg/hm2 P2O5,產量下降140.14 kg/hm2,當施P量小于61.46 kg/hm2時,增產效應為正值,大于61.46 kg/hm2時,增產效應為負值。由此可見,在低水平下增施P肥,大豆產量顯著提高,在高水平下增施P肥,產量明顯下降。這與蔡柏巖等[11]的研究一致,認為適當施用P肥對大豆單株產量顯著提高,施P不足時限制植株的各種代謝,而施P過多時對大豆本身產生各種不良影響,反而降低了產量。
K肥對產量的影響與P肥相似,在低水平情況下增施K肥,有利于提高大豆產量。當K2O施用量小于35.93 kg/hm2時,大豆產量隨施K量增加而提高。這與鄭淑琴[12]的研究結果相似,認為K能明顯提高大豆不同生育時期葉綠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增加株高、株莢數、百粒重,減少空癟率,從而提高大豆產量。該研究中不同的是,K對株高、百粒重沒有顯著影響,并且過量施K反而導致產量降低,每增施7.5 kg/hm2 K2O時,產量下降183.16 kg/hm2,當施K量大于35.93 kg/hm2時,出現負效應。
蔡柏巖等認為,適施P肥有利于促進大豆植株及各器官的N積累[13]。王政等認為,大豆對氮磷鉀的吸收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吸收某一元素的同時,必定要吸收一定量的其他元素才能滿足生長需要[6]。該研究中,N與K、P與K的互作效應不顯著,N與K的互作效應極顯著,說明N與K在大豆產量上表現出協同促進作用,當施N量較低時,增施K肥有利于提高產量。
3.2結論在大豆生產上,施用N、P、K肥是獲得高產的重要基礎,但施用量應在一個合理范圍內,過高或過低都會造成顯著減產,還需注意合理搭配,尤其控制N肥用量。當N、P2O5、K2O施用量分別小于36.11、61.46和35.93 kg/hm2時,大豆產量隨施用量增加而逐漸提高,反之,產量逐漸降低。N、P、K肥的增產效應呈遞減趨勢,每增加0.5水平編碼值,分別下降2765、140.14和183.16 kg/hm2。獲得產量大于3 600 kg/hm2的綜合技術措施為:純N 25.78~40.88 kg/hm2、P2O5 52.0~68.0 kg/hm2、K2O 34.34~45.66 kg/hm2。
參考文獻
[1] 楊紅旗.我國大豆產業現狀分析及問題探討[J].中國種業,2010(4):18-20.
[2] 吳魁斌,戴建軍,趙久明,等.不同施氮水平對大豆產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響[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1999,30(4):339-341.
[3] 甘銀波,涂學文,田任久.大豆的最佳氮肥施用時期研究[J].大豆科學,1998,17(4):287-291.
[4] 董鉆,謝甫綈.大豆氮磷鉀吸收動態及模式的研究[J].作物學報,1996,22(1):89-94.
[5] 劉鵬,楊玉愛.氮、磷、鉀配施及其與鉬、硼配施對大豆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3,30(2):117-122.
[6] 王政,高瑞鳳,李文香,等.氮磷鉀肥配施對大豆干物質積累及產量的影響[J].大豆科學,2008,27(4):588-592.
[7] 唐啟義,馮明光.DPS數據處理系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250-252.
[8] 張艷,佟斌,吳曉秋,等.肥密處理對不同大豆品種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大豆科學,2010,29(3):444-447.
[9] 王曉偉,閆超,萬濤,等.施氮水平對大豆光合作用及產量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1(2):49-52.
[10] 姚玉波,馬春梅,張磊,等.施氮水平對大豆吸收利用氮素及產量的影響[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9,40(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