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明增長”是由西方國家針對城市蔓延提出的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理念,它倡導高效、集約、緊湊的城市發展模式,對于解決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具有現實意義。該研究從城市增長的數量、強度、效益、循環和建設水平5個方面選取了8個指標建立城市精明增長現狀測評體系,對長春市的精明增長現狀進行測評。結果表明,長春市城市擴展速度較快,土地利用的集約度與強度均有待提高,但就城市經濟發展、道路和公共交通現狀來說,符合精明增長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精明增長;集約;城市擴展;長春市
中圖分類號S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30-10738-05
基金項目國土資源部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狀況調查與評價試點項目(201221106437)。
作者簡介王光燦(1990- ),女,河北平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通訊作者,副教授,博士,從事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研究。
20世紀70年代,隨著人口的增長、收入水平的提高,加之小汽車的普及和公路大規模建設,美國率先步入城市郊區化加速階段,城市擴張開始伸向城市外圍的農業用地和開敞空間,城市增長由工業化時期市區邊緣的高密度蔓延轉變為城市郊區低密度擴展[1],該現象稱為“城市蔓延”。城市蔓延是一種由小汽車交通主導發展起來的低密度的居住模式。Burchell等對“城市蔓延”引發的問題進行了總結:低密度的土地開發;單一功能的土地利用;依賴小汽車交通的土地開發;農業用地和開敞空間的消失等[2]。
鑒于城市蔓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國外城市增長策略發生變化,開始向緊湊型模式轉變,“精明增長”應運而生。“精明增長”理念主張對現有城區的填充式利用,而對城市外圍空間的利用加以控制,其目標是通過規劃緊湊型社區,充分發揮已有基礎設施的效力,提供交通、住房的多樣化選擇來努力控制城市蔓延[3]。在國外,控制城市蔓延的主要措施有:1938年英國頒布的“綠帶法”(Green Belt Act);一些北歐城市進行的城市外部地域軸線規劃[4];美國“精明增長”運動的萌芽和發展時期出臺了“增加公共設施條例”的政策,鼓勵內聚式發展,利用“城市綠帶”并劃定了城市增長邊界[5];2000年成立“美國精明增長聯盟”,督促國家各階層政府實踐精明增長政策,并確定了精明增長的核心內容[6]。
鑒于國內城市擴展動力和方式均異于國外[7],國內學者在借鑒國外精明增長實踐的基礎上對中國化的精明增長進行了探究,指出我國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盲目追求經濟總量的提高,城市建設用地擴展速度過快;缺乏有效的規劃指導,汽車產業的發展與道路設施的建設成為城市空間擴展的引導條件;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部分城市呈現出“攤大餅”的擴展態勢[8],土地利用外延粗放,而現有城區內則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浪費嚴重,用地結構不合理。我國對于精明增長的研究時間較短,基本還處于概念、內涵的學習階段,但已逐步在城市規劃、土地集約利用等方面對精明增長進行了相關研究。
1精明增長現狀測評指標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在土地利用中一方面供地緊張,另一方面又出現土地大量閑置,這兩個相互矛盾的現狀促使城市加緊精明增長的步伐。參考“精明增長”十項原則,從精明增長內涵及其體現的思想出發,該研究從城市增長數量、城市增長強度、城市增長效益、城市增長循環和城市建設水平5個方面選取測評指標,建立城市精明增長現狀測評體系(表1)。
1.1城市增長數量
1.1.1城市擴展系數。國際通用的城市擴展系數(Urban Expansion Coefficient)是衡量城市增長總量的變量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γ為城市擴展系數;α為城市土地增長率;β為城市人口增長率。城市土地面積采用城市建成區面積,人口數量采用城市非農業人口數量。建成區是市政區范圍內經過征用的土地和實際建設發展起來的非農業生產建設地段,包括市區集中連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區與城市有著密切聯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設施的城市建設用地。可以看出,建成區是城市生產、生活活動的核心區域,也是城市建設成就的核心體現,建成區土地面積的變化也是城市開發和發展的指向標[9]。因此,建成區面積更能表征城市用地發展狀況,表現城市內部機能,體現城市主體功能和運作情況。
1.1.2耕地與建設用地增減相關性分析。精明增長尋求保護農用地、耕地以及其他開敞空間,減少耕地向建設用地的轉化。通過耕地與建設用地面積變化相關性研究可以判斷城市用地增長是否是以占用耕地為代價,從而體現城市精明增長現狀。
1.2城市增長強度
1.2.1城市容積率。城市容積率是指城市房屋總建筑面積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比值。容積率是衡量建設用地使用強度的重要指標,它由經濟水平、環境條件和國家政策共同決定,可以作用于地價,影響土地開發收益,并直接關系到居住的舒適度。
1.2.2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密度是指單位土地面積承載的人口數量。城市的發展和土地利用的變化都與人口密切相關,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人口承載力直接體現了土地的利用強度,同時人口密度分布可以反映出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1.3城市增長效益城市土地生產率是反映土地生產能力的一項指標,單位土地產出的經濟總量越高,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越高,城市增長效益越好,反之亦然。該研究選用建成區GDP總量與建成區面積的比值來反映城市土地生產率。
1.4城市增長循環城市土地利用提倡嚴格控制土地增量,盤活土地存量,而盤活土地存量的一個方式就是加強存量土地的循環利用。加強城市存量房的循環利用可以減輕土地供應不足的壓力,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從而促進城市精明增長。該研究用房屋空置率(存量市場)來反映存量土地的使用情況,指報告期內商品房空置數量占可供銷售、出租商品房數量的比重,可供銷售、出租的商品房數量等于上一年商品房空置面積與當年房屋竣工面積的和減去不可銷售面積。這一指標描述了房地產資源的配置狀況,可以反映出市場上房屋的需求與供應情況。
1.5城市建設水平從長遠來看,精明增長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民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針對當前土地利用的粗放浪費,應完善現有城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促進對現有城區土地的再利用。基礎設施人均占有量可以體現出基礎設施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道路作為最普遍存在的基礎設施,反映城市的擴張和建設狀況,并直接影響人們出行和城市生產生活的效率;此外,精明增長提倡公交導向的城市交通網絡,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公共交通的合理規劃還可以引導城市空間有序擴展,因此選用人均道路面積和每萬人擁有的公共交通車輛這2個指標來反映城市建設水平,體現城市精明增長的程度。
2長春市精明增長現狀測評
2.1研究區概況長春市位于124°18′~127°05′ E,43°05′~45°15′ N,居北半球中緯度北溫帶,歐亞大陸東岸的中國東北平原腹地松遼平原,是東北地區天然地理中心,東北亞幾何中心,東北亞十字經濟走廊核心。長春市轄6區3縣級市1縣,總面積20 604 km2,其中市轄區面積3 619.59 km2。該研究以長春市市轄區為研究對象,到2012年,長春市市轄區總人口達到632.97萬,建成區面積433.78 km2。
2.2數據來源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吉林統計年鑒》(1999~2013年)、《長春統計年鑒》(1999~2012年)、《中國城市年鑒》(1999~2012年)以及2000~2012年《長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其中,長春市人均道路面積、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均由《吉林統計年鑒》直接獲取,其他指標則根據指標內涵及公式計算得到。由于統計年鑒中未單獨列出長春市市轄區的GDP以及房屋面積數據,因此在計算城市生產率和房屋空置率時采用整個長春市(含6市轄區3縣級市1縣)的GDP、建成區面積和房屋面積數據;除這2項指標外,其他數據均為長春市市轄區數據。
2.3結果與分析
2.3.1城市增長數量。城市擴展系數的國際臨界值標準為1.12,即當γ>1.12時,該城市的城市擴張速度較快,城市增長土地為粗放式利用;γ 長春市歷年城市擴展系數計算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長春市歷年的擴展系數較大,大多都超出了國際臨界值1.12。總體來看,1998~2003年長春市建成區面積與非農人口增長幅度均逐漸減小,擴展系數有變小的趨勢;“十一五”期間,長春市“三城兩區”建設推動了城市發展,開發區組擴建、長東北開放開發先導區的建立,龍嘉國際機場、輕軌一二期、四環路等城建重點工程的順利完成等使城市建設區面積快速增長,而全面落實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使得非農人口增長幅度依然保持遞減趨勢,導致2003年之后擴展系數出現了大幅度的增加,土地利用模式粗放,尤其2012年長春市建成區面積增長了3.72%,而非農人口卻出現小幅的負增長,導致擴展系數絕對值達到最大。 從長春市歷年耕地與建設用地面積變化趨勢(圖1)可以看出,長春市建設用地面積呈遞增趨勢,耕地面積在2010年之前逐年遞減,2011、2012年出現大幅回升,總體來看,建設用地面積與耕地面積的變化呈相交的“X”型,由此可以推斷建設用地的增長占用是導致耕地面積減少的一個原因。 圖1長春市耕地與建設用地面積變化趨勢為了更準確地判斷和分析耕地面積與建設用地面積變化的關系,運用SPSS軟件對1998~2010年長春市耕地與建設用地面積進行線性回歸分析,耕地面積為因變量,建設用地面積為自變量,結果顯示:確定性系數R2為0.880,顯著性水平Sig.=0.000<0.05,建設用地面積與耕地面積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線性相關性,分析得到回歸方程為Y=1 515.444-0.628X。由此可證明在1998~2010年長春市建設用地的增長占用是導致耕地減少的一個重要因素。而2011年耕地面積猛增,是由于國家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的落實,長春市開墾大量荒地以補充和保障耕地面積總量。 2.3.2城市增長強度。長春市容積率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以2003年為分水嶺,2003年之前容積率不斷增加,2003年之后容積率開始減小,到2009年開始趨于平緩。結合圖1中長春市建設用地面積的變化進行分析可知:2003~2009年長春市建設用地面積增幅較大,到2009年也趨于平緩。通過計算,2009年長春市建設用地面積相比2003年增加1.17倍,而城市容積率減小到0.367 1%,說明期間長春市城市擴張速度較快,但由于國家政策對容積率的嚴格控制,再加上總體規劃對土地的合理配置,使得容積率波動幅度小于建設用地的增長幅度。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規劃的更高水平和調控功能使容積率變化開始趨于平穩,但總體來看長春市容積率水平不高,土地利用強度還有待提高。 2.3.3城市增長效益。1998~2012年長春市建成區面積增加156.18%,GDP增加631.73%,城市土地生產率也得到快速提高,由1998年的2.95增加到2012年的8.41,15年提高了185.63%,年均增長7.25%(圖5)。土地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說明隨著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擴大,土地利用效益也在逐步提高,城市的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具體來看,由于2004~2008年長春市建成區面積快速擴張,導致GDP增長稍微滯后,城市土地生產率出現一定的波動,之后GDP與建成區面積再次達到同步增長。 2.3.4城市增長循環。由于房屋面積數據公開年份有限難以獲取,年鑒中明確的只有2008~2011年的數據,因此該研究只對這4年的房屋空置率進行測算。按照國際通行慣例,商品房空置率合理區間為5%~10%,此范圍內商品房供求平衡,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10%~20%為空置危險區,需采取措施加大商品房銷售力度,保障房地產市場和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20%以上則表示商品房嚴重積壓。 計算結果顯示,2008~2011年長春市的商品房空置率依次為39.96%、45.18%、24.83%、27.54%,空置率普遍偏高,說明長春市商品房嚴重積壓,房地產市場供過于求,存量房并未得到良好的循環利用,土地利用浪費嚴重。 2.3.5城市建設水平。如圖6所示,長春市人均道路面積增長較快,尤其在2004年之后,隨著城市交通水平不斷改善,2010年人均道路面積達到最大(20.18 m2)。資料顯示,長春市人均道路面積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可見,長春市在城市建設中能夠重視道路交通的建設,滿足人們對城市生活基礎設施的基本需求。 3結論與對策 (1)從城市發展進程看,長春市城市擴展系數先減小后增大,并且超過國際臨界值許多,說明長春城市擴展速度過快,土地利用集約水平不高。近年來長春市城市容積率波動不大,但總體水平不高,新舊城區人口分布差異明顯,土地利用強度有待提高。商品房存量市場更不容樂觀,極高的房屋空置率導致土地浪費嚴重,城市發展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然而,隨著城市生產率的快速提高,經濟增長向集約型轉變,精明增長狀況良好。此外,長春市道路交通設施與公共交通車輛配置都有較高水平,有利于建立公交主導的高效城市交通體系,符合“公交都市”的發展方向。 (2)城市精明增長不僅要求緊湊的空間形態、土地的多功能混合利用、城市環境的優化改善以及公共設施的同步配套,更要依賴嚴格的城市政策和法規來制約城市無序、低效的擴張蔓延[10]。長春市應積極發揮政府的調控功能,通過政策和體制創新提高土地管理效率,劃定城市增長邊界以控制用地總量和規模,有效遏制城市無序的外延擴張;在土地利用中注意提高存量土地的循環利用度,加強舊城改造與用地結構調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適度開發地下空間,促進城市填充式發展;倡導以公共交通為導向(TOD)的發展模式,合理配置城市公交網與城市功能布局,并依照城市總體規劃,加強完善鐵路、公路、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鞏固和提升長春市全國性綜合運輸樞紐的地位,從而引導建設內涵集約、緊湊、宜居的長春,真正將精明增長理念貫徹到城市化進程中。 參考文獻 [1] 蘇建忠,魏清泉,郭恒亮.廣州市的蔓延機理與調控[J].地理學報,2005,60(1):626-636. [2] BUREHELL R W,MUKHERJI S.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Versus Managed Growth:The Costs of Sprawl[J].Research and Practice,2003(9):1534-1540. [3] 唐相龍.“精明增長”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06(8):98-102. [4] 孫麗梅.構建我國城市土地精明增長利用機制探析[D].廈門:廈門大學,2006. [5] 馬強,徐循初.“精明增長”策略與我國的城市空間擴展[J].城市規劃匯刊,2004(3):16-22. [6] 張雯.美國的“精明增長”發展計劃[J].現代城市研究,2001(5):19-22. [7] 蔡小波.“精明增長” 及其對我國城市規劃管理的啟示[J].熱帶地理,2010(1):84-89. [8] 張娟,李江風.美國“精明增長”對我國城市空間擴展的啟示[J].城市管理與科技,2006,8(5):203-205. [9] 關靜.中國超大城市精明增長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10] 程茂吉.基于精明增長視角的南京城市增長評價及優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