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學院近幾年來園藝專業在服務區域產業升級中的成功案例進行剖析,探討如何在服務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發揮農業高職院校的作用,提升服務能力,進而為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服務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 園藝專業;服務;區域農業產業;探索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30-10809-02
基金項目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ZYB6)(2013)。
作者簡介陳素娟(1967- ),女,江蘇姜堰人,教授,碩士,從事園藝教學研究工作。
《蘇州市“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蘇州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堅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全市農業產業規模化、設施標準化、生態永續化、科技集約化、營銷現代化、服務社會化、農民職業化水平顯著提升,率先建立農業現代化體系,形成以生態優美、生物集聚、產業融合、文化傳承為主要標志的現代農業新格局,使現代農業成為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標志,使蘇州更加彰顯“魚米之鄉”的魅力,使城鄉居民過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2013年1月10日蘇州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有效保護“四個百萬畝”,進一步提升蘇州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決定》,即百萬畝優質糧油工程、百萬畝高效園藝工程、百萬畝特種水產工程、百萬畝(1 hm2=15畝)生態林地工程,切實保障現代農業發展空間,節約集約利用耕地,合理配置城鄉資源。園藝產業是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并積極組織實施[1]。因此,園藝產業對園藝專業人才的培養和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地方農業院校更好地服務于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契機[2]。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被譽為中國近現代園藝與園林職業教育的發祥地,具有百年的園藝專業辦學歷史。在百年的辦學歷程中,學院培養出了大量的杰出校友和園藝人才。近幾年,學院秉承“勵志耕耘‘一枝花’,樹木樹人惠‘三農’”的辦學特色,大力加強專業與人才建設,不斷提升科研與推廣水平,扎實推進以“掛縣強農富民”工程、“院-區”與“院-縣”科技結對為重點的為農服務工程,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3]。下面就園藝專業服務蘇州區域產業升級方面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為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產業提供參考。
1加強專業人才建設,夯實為農服務基礎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園藝學科創建于1921年,經歷了園藝學科、園藝與園林系、園藝科技學院的發展歷程,目前園藝科技學院根據社會對園藝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布局,優化專業結構,強勢推進,做強園藝技術優勢專業,2006年園藝專業被授予“江蘇省品牌專業”,“江蘇省示范院重點建設專業”和“江蘇省創業教育示范專業”;園藝專業群被確定為江蘇省重點建設專業群。同時園藝科技學院加強精品課程、精品教材建設,現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精品教材1部和省級精品教材部3本。
扎實推進“六園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業就業能力。“園藝與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獲得2009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在全國高職院校農業職業技能大賽等專業技能競賽中,園藝科技學院的學生獲得插花、組織培養等競賽項目一等獎。
大力推進人才建設工程,組建園藝技術專業教學團隊,2008年園藝技術專業被確定為“省級優秀專業教學團隊”。科研團隊“球宿根花卉生產創新團隊”,“葉菜類蔬菜安全高效技術創新團隊”被確定為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團隊;積極引導教師參加專業實踐,走入基層,服務基地,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服務農業的能力,鼓勵教師“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
2推進為農服務工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2009年為認真貫徹落實全省“送科技下鄉、促農民增收”活動精神,學院承擔了與徐州市睢寧縣結對的省掛縣強農富民工程;2012年又增加了與南通市海安縣和蘇州太倉市兩個省掛縣強農富民工程點。學院根據省掛縣強農富民工程文件精神要求,每年選派十多位教師參與駐村指導工作,推廣農業“三新”技術,為促進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獲得省農委的認同。由于掛縣強農富民工程主要服務的是園藝企業,重點是蔬菜、果樹,園藝科技學院的老師成了掛縣強農富民工程的主力軍。學院連續3年被江蘇省農委評為“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先進集體”。
2010年應南通市海安縣人民政府邀請,園藝科技學院與海安縣簽訂了《“院-縣”科技服務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要求,學院每年選派5名園藝專業的老師組成科技服務團隊,重點推進特色設施園藝規模化生產。通過規劃生產基地、引進花卉新品種、建設蔬菜示范點等方式,初步形成了以雅周鎮花卉和蔬菜示范基地為龍頭、以點帶面的技術服務模式,在海安實現了瓜類、茄果類等蔬菜周年生產,受到了當地政府和農民的高度肯定。作為與蘇州市農委的“院-區”結對科技服務,學院每年組建二十余個科技服務團隊,分赴二十余個園區開展科技服務工作。其中園藝科技學院每年組建3~5個團隊,擔任首席專家,與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結對,開展技術服務。隨著形勢的發展,科技服務內容也從原來的以技術為主轉向技術服務、園區規劃、園區經營管理、園區信息化服務等多元化,涵蓋了農業生產的全方位。
2012年11月30日,在省農委、省教育廳、蘇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了江蘇現代農業校企(園區)合作聯盟,搭建了省內政行校企的科技、人才、資源共享的合作平臺,目前共有理事單位144家。其中園藝相關企業30余家,共同致力于構建“專業共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努力實現“人才培養、科技服務、師資鍛煉、崗位實踐、就業創業”五位一體的合作目標。借助“江蘇現代農業校企(園區)合作聯盟”的大平臺,成立了園藝科技學院分理事會,確立了8個常務理事及22個理事單位。園藝科技學院與太倉現代農業園、昆山“星期九”、蘇州東山吳儂茶葉合作社、蘇州吳中區東山雨花綠蔬菜專業合作社、常熟海明蔬菜園藝場、蘇州維生種苗有限公司等形成緊密型校企合作聯盟。校企雙方在校企技術人才互兼互聘、學生頂崗實習、公共實訓資源開發、園藝項目合作等方面達成共識。
3提升科研水平,增強服務能力
2014年,蘇州市蔬菜協會、蘇州市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協會相繼落戶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政行校企合作平臺可以通過教師將政府的產業規劃傳達到行業和企業,匯聚各方的智慧,實現共同的目標。此外通過平臺建設,一方面為學院廣大教師的實踐鍛煉提供了舞臺,使教師能更好地走進生產一線,切實提高教師的生產技能、服務能力、教學水平;其次它搭建了教學目標、人才培養與生產需求的橋梁,使教學的要求、人才培養方向更加切合生產的需求;第三為學生的頂崗實習、畢業實習提供了保障,通過一線的鍛煉,增加了學生就業的機率,增強了學生今后創業的信心和能力。
2014年根據學院“十二五”發展規劃,推進科技平臺建設,發揮學院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社會服務等作用,成立了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蔬菜研究所、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花卉研究所等7個院級科研機構,立足服務“三農”的研究方向,以科技項目為抓手,開展科學研究與科技服務,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為一所百年老校,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服務區域農業經濟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未來的農業是屬于科技型的農業,也是屬于年輕一代的,因此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技術的培訓、技術人才的培養仍然是農業類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目前學院的園藝專業通過實施科技入戶工程、掛縣強農富民工程、院-區結對服務工程等形式,直接將生產技術送到農戶的手中,通過幾年的實施已在生產上發揮出積極的作用。然而,目前從事農業的絕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由于文化層次比較低,雖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對新技術新模式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差,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農業“三新”技術的推廣[4]。想要進一步推廣農業的“三新”技術,提高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率,新型農民、職業農民的培養已迫在眉睫[5]。為此,學院通過定向培養、地方委培、企業掛名班等形式,積極拓展人才培養的新途徑、新模式,努力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培養合格、實用的人才[6]。通過人才培養來穩定和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為蘇州地方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沈勵銘,朱曉卓,郭春燕,等.以“產學研”為紐帶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社會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8):24-25.
[2] 李繼睿,肖懷秋.產學研合作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廣西輕工業,2009(3).
[3] 樂軍波,朱曉卓,祁義霞.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符合區域社會需求的思考[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2(1):64-66.
[4] 曾小平.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的瓶頸與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5):34-36.
[5] 俞位增,蔡澤偉.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11):5-7.
[6] 謝明,鄒敏,黎鷹.產學研示范基地建設探索與思考[J].中國高校科技,2011(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