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從能力結構需求角度進行闡述,結合園林專業特點,提出應用型園林人才須具備5個方面的能力:基本應用能力、實踐創新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表達表現能力,環境適應能力。依據這些能力的要求,對安徽科技學院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園林;培養模式;能力結構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30-10811-02
基金項目安徽科技學院教研一般項目(X2012042)。
作者簡介孫得東(1978- ),男,吉林通榆人,講師,碩士,從事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研究。
一個學校的辦學方向決定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普通本科和應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兩種類型,它們的關系應是平行發展的。在培養規格上,應用型本科的主要任務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1]。隨著社會科學和技術的迅速發展,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這就促使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更有針對性,不但要同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更要根據市場對人才需求的新變化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只有這樣高校才能科學發展。
2009年10月,安徽科技學院以優異成績獲批為省級示范應用型本科高校立項建設單位。學校以此為契機,制訂了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奮斗目標。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關鍵在于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而提升人才質量的核心在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如何才能科學合理地制訂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顯得尤為重要。就園林專業而言,自設立該專業以來,針對其培養模式進行過幾次調整,該專業課程培養體系還是沿用傳統農業院校的培養模式,因此,園林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還是偏向園藝與農學的,不但課程內容龐雜,而且專業核心課程不夠突出,專業實踐實習環節不夠連貫,這些都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不相符。自獲批為應用型本科示范高校以來,針對園林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研究顯得更加迫切。
1應用型園林人才的內涵
1.1應用型人才對于應用型人才,國內學術界沒有公認的定義,但大多數人認為應用型人才應具備比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良好的發展后勁,同時還要有較強的職業技能,具備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創新能力,能夠把成熟的技術和理論應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2-4]。相比較而言,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更加強調與生產實踐的結合,更加重視實踐性教學,如實驗、實訓、實習等環節。
1.2應用型園林人才由于大部分本科院校園林專業的培養要求都是比較綜合性的,既培養能夠從事一線服務的技術人才,也培養從事理論研究的科研人才。結合應用型人才的內涵,筆者認為應用型園林人才應是掌握基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獨立從事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技術與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2應用型園林人才能力結構需求
依據對應用型園林專業人才的界定,畢業生所從事的主要是園林設計師或園林工程師的工作。作為一個合格的園林設計師,他們從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因此對這類設計人才的培養,更應在素質與能力培養等方面多下工夫[5]。而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園林工程師,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能力、良好的設計能力和溝通能力也是不行的。針對應用型園林人才的崗位要求,其培養模式應定位在以能力培養為依托,依據能力要求來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形式。綜合上述觀點,筆者認為應用型園林人才應具備的能力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2.1基本應用能力即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具體來說就是能夠識別各種設計圖紙并熟悉設計過程中的所有環節,能夠掌握園林工程的施工技術與要求,能夠根據現場出現的情況及時對圖紙進行調整。
2.2實踐創新能力因為園林設計師是一項充滿創造性的工作,如果沒有創新能力是完成不了設計工作的。盡量減少驗證性、演示性實驗,增設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梢酝ㄟ^課程實驗、課程實習、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社會實踐、科研創新等途徑增加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2.3溝通協調能力協調能力對于從事園林規劃設計的學生來說異常重要,特別是進入到工作單位后,無論是在前期的方案設計階段,還是后期施工圖設計階段,或是施工現場指導階段等,都需要畢業生擁有良好的溝通與協調能力,這一能力也是招聘單位特別看重的。
2.4表達表現能力這一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及設計圖紙的表現能力。對于一個優秀的園林設計師而言,良好的表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這里的表達能力有兩方面,一是指學生圖紙的表達,即通過圖紙將設計理念展示出來,二是指語言的表達,即通過完美的講述對設計圖紙進行闡述。
2.5環境適應能力現代企業單位招聘要求畢業生能夠快速適應工作環境,快速為企業創造價值,這也是很多企業都喜歡招聘有工作經驗人才的原因。對于應用型園林人才也必須要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能夠快速地融入公司團隊。
3園林專業原有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3.1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由于實驗設備與地理位置的限制,園林專業的課程大部分還是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雖也有實驗課程設置,但大多都是驗證性、演示性的,缺少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專業實習所占比例較低,實習都是以單門課程為主,缺少專業綜合性實習。
3.2課程體系設置模糊,不利于能力結構培養原有專業教學計劃中只分為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兩大類,在必修課中又分為公共課、基礎課和專業課,在專業選修課中分為園林工程方向、園林規劃設計方向與任選課程。在課程的設置與安排上工科類課程比例偏少,且課程學時數也不多,更缺少文學類課程。這樣的課程體系過于模糊,沒有突出專業核心課程,不利于學生依據專業發展方向提升自身能力與綜合素質。
3.3忽視學生個性與創造性的發揮科學合理的培養模式既能夠滿足大多數學生的知識能力需求,又為少數優秀的學生提供更高的發展平臺。而原有課程體系設置決定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必將受到限制,從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來看,缺少創新的教學改革,課程教學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
3.4專業方向被弱化,位置不夠突出原有教學計劃中在專業發展方向上分為園林工程與園林規劃設計兩個方向,共開設了8門課程供學生選修,分別有《園林植物栽培養護》、《園林工程材料》、《園林施工與管理》、《園林工程概預算》,《城市規劃概論》、《城市綠地規劃》、《規劃設計法規》、《景觀設計學》,這樣的設置不能突出專業方向的位置,由于這兩個方向都是放在專業選修課里面,導致學生在選課時忽視了專業方向而只重視所選學分是否滿足培養計劃要求。
3.5考核方式單一化,沒有達到多元化目標考核方式分為考試和考查,考試基本上以試卷為主,考查則以試卷和課程論文為主,但園林專業應用性、實踐性很強,有些課程,如園林美術、園林規劃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等課程,如果單憑試卷或課程論文的形式進行考核則達不到真正考察學生能力的目的。
4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措施
所謂人才培養模式,就是造就人才的組織結構樣式和特殊的運行方式。較權威的解釋是教育部在1998年下發的《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將“人才培養模式”表述為:“學校為學生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盵6]人才培養雖沒有統一的模式,但可以總結概括為幾個方面: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制度、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知識能力結構等要素。下面針對于園林專業的培養模式談幾點措施。
4.1細化培養目標進一步明確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包括準確的人才定位,確定以市場需求為基礎,以行業能力結構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園林學科的相關專業知識,具有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園林植物應用、園林綠化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專業能力,能夠在城市建設、城市園林、林業部門和花卉企業等單位從事城鎮各類園林綠地的規劃與設計、施工管理、園林植物應用等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4.2優化課程結構由于園林專業學科跨度大的特點,課程與課程之間如果銜接不合理,會導致學生學習難度的增大,影響課程的教學效果。如原計劃將專業核心課園林規劃放在第4、5學期,而把園林建筑設計放在第6學期。園林工程材料與園林工程并列放在第5學期。因此,在調整課程結構的時候特別注意了這個問題,將專業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盡量安排在專業核心課的前面。課程內容也要依據園林專業能力需求不斷調整、提煉專業核心教學內容,在有限的學時內做到讓學生掌握這些內容的程度。增加實踐、實習學時的比例,從大一到大四每個學期都安排實習或實踐題目。通過調整,實踐實習教學環節占到38周,保證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4.3建設雙能師資雙能師資的模式是應用型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種模式,對促進教師實踐經驗的積累、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成效顯著。自學校啟動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以來,安徽科技學院園林專業教師積極參與,通過“兩進、一培、一參與”等多種形式取得雙能型教師資格。對于園林專業來說還應進一步提高雙能型師資的結構比例,通過教師走進企業,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積極探索“產學研”發展模式,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探索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