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南京林業大學林學及涉林類專業學生為調研對象,通過近幾年林學及涉林專業本科畢業生基本的就業數據分析,對南京林業大學林學及涉林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進行探討。
關鍵詞 林學;就業;調研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30-10831-02
作者簡介仲小歡(1989- ),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通訊作者,副教授,博士,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全國林業工作者對其進行了深刻的學習與解讀,報告將原來的四位一體變為五位一體,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1-2]。報告要求林業工作者要更加珍愛自然,保護生態,全面加快林業發展,為建設美麗中國不懈努力。南京林業大學作為一所以資源、生態和環境類學科為主題的特色綜合性大學,是中國最早建立的林業高等學府,肩負著為國家輸送林業相關人才的重任,更應學習踐行十八大精神,優化學科配置。
新世紀起我國高等教育開始從“精英式”教育向“大眾式”教育發展,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林業高等教育的規模也隨之擴大,但其在整個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卻呈下降趨勢[3]。 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造成了生態的不斷破壞,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林業工作面臨著巨大挑戰,林業人才需求也不斷增加,然而,林業工作大部分要在生態環境不佳或者遠離城市的偏遠地區展開,工作條件艱苦,保障不夠。很多大學生來自城市,畢業之后轉做其他行業,造成林業人才不斷流失[4]。另外,林業經濟效益產生周期也很長,這也造成了報考林業專業的考生數量一直不太樂觀,國家雖有相應的補助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因此,對南京林業大學林學及涉林專業招生就業情況的調研顯得尤為重要。
1林學及涉林專業就業情況
賈治邦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林業工作的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推動林業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確保如期實現雙增目標為核心,以興林富民為宗旨,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堅持依靠科學技術,堅持依靠深化改革,加大生態建設保護力度,加強森林撫育經營,加速培育主導產業,加快繁榮生態文化,全面開創現代林業科學發展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做出新貢獻[4]。每一個面臨畢業的大學生都多少面臨就業的壓力,林學及涉林類專業畢業生壓力更大。從數據不難看出(表1),林學就業率從2009到2011年分別為:9545%、98.82%、99.03%,涉林專業就業率從2009到2011年分別為:97.96%、99.23%、99.11%。從總體看,涉林專業比純林學就業率高,協議就業率也就剛剛超過了一半,升學及出國人數也占了很大的比列,達到30%左右。從總體看,基本上畢業生都完成了就業,但是其中就業難問題也很明顯地顯現出來。
2林學及涉林專業就業單位性質及流向
從表2中可以看出,畢業生進入事業單位人數相對穩定,略微有所下降,福利保障制度健全的”鐵飯碗“仍占著不小的比重,但是門檻較高,還要經歷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考驗。畢業生流向主要是進入企業,2009年達到50.48%,2010年為60.00%,2011年增長到61.46%,呈逐年遞增態勢,企業相對于事業單位門檻較低,涉及崗位廣,需求量大,人事變動也頻繁,鍛煉的機會大,是大部分畢業生的首選。
隨著國家政策不斷調整,對大學生畢業后到基層工作提供了很多鼓勵措施,越來越來的大學生開始服務于農村基層崗位。2009年到農村的畢業生占2.86%,到2011年增長到了417%。林學專業作為專業性比較強的學科,本科畢業生的技術水平還不足以獨當一面,有30%左右的畢業生選擇了繼續深造學習,也有部分學生是為了緩和嚴峻的就業壓力。另外,自由職業和自主創業3年都為0,這也反映出畢業生缺乏自主創業和自由擇業意識。
3林學及涉林專業中從事林業事業的比重
林學及涉林專業的就業率都接近百分之百。筆者統計了近年來就業畢業生中從事林業事業的人所占的比重(其中升學、出國默認統計為從事林業事業)(表3)。2009年林學及涉林專業畢業生中從事林業事業的比重為53.6%,2010年為51.4%,2011年降到了47.7%。從數據可以看出,從事本專業的畢業生逐年遞減。林學及涉林專業就業率的逐年走低已經在各林業院校普遍存在,有關林業教育主管部門應該給予一定的重視。
4總結
我國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大部分不在沿海發達地區。作為華中地區的林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林學及涉林專業的畢業生有很大一部分從事其他工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3點。
4.1社會對林業工作者的認識存在偏差 隨著唯經濟利益的發展觀念被日益拋棄,可持續林業管理理念也被引入到林業教育中,人們對環境的關注程度和對資源的有效利用意識在逐步提高。但是,在公眾的觀念里,林業活動仍局限于木材生產和采伐,林業活動造成的負面影響卻深深扎根于人們心里[5-6]。很多民眾對林業的認識還局限于山里的農民或者文化層次不高的人員,很多畢業生由于社會對林業工作者的社會地位評價不高進而選擇了其他行業。
4.2林業經濟效益周期長,見效慢,工作地點偏遠艱苦一項對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60名學生的調查表明,報考大學時第一志愿選擇林學專業的只有45%,另有不到10%的學生選擇森林保護與游憩專業,而學費低則是 60%的學生選擇林學類專業的原因[7]。大家知道,林業經濟效益周期長,有時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看到成效,而且工作地點經常在偏遠的野外進行,生活環境惡劣,報酬相對也不高,很多學生由于調劑等原因進入林學專業學習,畢業的選擇也就呈現了多元化。
4.3學科設置不合理,專業不符合經濟較發達城市的需求 南京林業大學地處經濟發達的江蘇省省會,很多學生都是來自城市,對于純林學的專業,并不適應城市的發展,很多學生家庭條件優越以及教育基礎較好,相當多的畢業生選擇出國深造,學校林學及涉林專業很多,但是社會應用型專業還不多,要優化學科設置,創新教學模式,深刻探討林學及涉林專業就業難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琴羽.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制思考[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4(3):26.
[2] 周訓芳,張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背景下的森林可持續經營:研究與展望[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2.
[3] 周新年.加強高等林業教育推進林業現代化[J].中國林業教育,2008,26(1):10-14.
[4] 賈治邦.科學謀劃“十二五”林業發展 [J].內蒙古林業,2011,2(1):1.
[5] LUCKERT M K M.Has the myth of the omnipotent forester become the reality of the impotent forester[J].Journal of Forestry,2006,104(6):299-306.
[6] YANCIW P.Overcoming negative perceptions about forestry careers[J].The Forestry Chronicle,2004,80(1):162-166.
[7] 柯水發,王戰男,李紅勛.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 2004 級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林業教育,2009,27(5):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