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對揚州市邗江區145戶種糧農戶的2013年水稻種植情況調查,分析了種糧農民的年齡、文化水平、種植行為與糧食單產的相關性,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了穩定糧食生產、提高農民收入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 種糧農民;個體狀況;糧食產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30-10753-03
作者簡介趙慶穩(1966- ),男,江蘇揚州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和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也是當前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叭r”問題的基礎是農業問題,核心是農民問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收入是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筆者通過對揚州市邗江區145戶種糧農戶2013年水稻種植情況的調查,分析了當前種糧農民的個體狀況、種植行為等與糧食產量的相關性,提出了穩定糧食生產、提高農民收入的可行性對策。
1 調查研究概況設計調查問卷,在揚州市邗江區每個典型種糧鎮村,隨機調查10~20戶農戶,共選取了145戶水稻種植戶。被調查的農戶均為種糧的實際操作者,調查內容包括農民年齡、文化水平、種糧面積,并以2013年水稻種植情況為依據,詳細了解水稻產量、產值、各種投入、效益等。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農民個人素質與糧食產量分析
2.1.1年齡與糧食產量。根據調查,目前揚州市邗江區實際種糧農民年齡在31~87歲,平均年齡54.5歲;50歲以上的農民占75.1%,其中50~59歲的農民占53.7%,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由表1可知,從水稻產量上看,不同年齡段農民種植水稻的平均單產由高到低依次是:40~49歲、70歲以上、50~59歲、60~69歲、30~39歲。其中40~49歲的農民平均單產最高,達到8 244.0 kg/hm2,比調查總農戶水稻平均單產高208.5 kg/hm2,高出2.6%;50~59歲的農民人數較多,平均單產7 990.5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低45 kg/hm2,單產降低0.5%;60~69歲的農民平均單產7 930.5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降低1.3%。
2.1.2文化水平與糧食產量。目前揚州市邗江區實際種糧農民文化水平從小學到本科都有分布,農民文水平與糧食產量見表2。由表2可知,從糧食單產來看,不同文化水平農戶的水稻單產從高到低依次為高中、初中、大專以上、小學。其中初中文化農民78人,占53.8%,單產8 148.0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多112.5 kg/hm2,高出1.4%;高中文化28人,占19.3%,水稻平均單產8 166.0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增產130.5 kg/hm2,增加1.62%;小學文化占214%,平均單產7 746.0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減產289.5 kg/hm2,減少3.6%;大專以上文化只占5.5%,平均單產7 944.0 kg/hm2。
2.2農民種植方式與糧食產量分析
2.2.1稻作方式與糧食產量。由表3可知,不同稻作方式的水稻單產從高到低依次為機插稻、拋秧稻、直播稻、手插稻。有35.9%的農戶應用機插稻,平均產量最高,為8 587.5 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高552.0 kg/hm2,高出6.9%;13.1%的農戶采用拋秧稻種植方式,平均單產8 383.5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增產336.0 kg/hm2,高出4.2%;8.3%的農戶應用直播稻,平均單產7 803.0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減產232.5 kg/hm2,減少2.9%;42.7%的農戶應用手插稻,平均單產7 566.0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減產469.5 kg/hm2,減少6%。
2.2.2施肥水平與糧食產量。由表4可知,被調查農民施純N 量的范圍為150~397.50 kg/hm2,平均施N 量為275.7 kg/ hm2,不同施N水平農戶按水稻單產由高到低依次為270~314.99 kg/hm2、315~359.99 kg/hm2、360~397.50 kg/hm2、225~269.99 kg/hm2、180~224.99 kg/hm2、150~179.99 kg/hm2。其中施純N 量270~314.99 kg/hm2的農戶占19.3%,平均單產8 575.5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增產6.7%;施純N 量315~359.99 kg/hm2的農戶占215%,平均單產8 281.5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增產3.1%;施純N 量在360~397.50 kg/hm2的農戶占158%,平均單產8 191.5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增產1.9%;施純N 量225~269.99 kg/hm2的農戶占20.7%,水稻平均單產8 001.0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減產04%;施純N 量在180~224.99 kg/hm2、150~179.99 kg/hm2的農戶各占15.3%、3.4%,平均單產分別為7 471.5、6 585.0 kg/hm2,分別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低7.0%、181%。
2.3農民個人素質、組織方式對糧食產量的多因素分析
2.3.1文化水平、稻作方式與產量。從表5可知,在稻作方式中,機插稻水稻單產由高到低按農民文化水平分組依次為高中、初中、小學、大專以上。其中初中文化的農民占總人數的17.9%,占機插稻總戶數的50%,水稻單產8 580.0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8 035.5 kg/hm2增產6.8%;高中文化的農民占總人數的7.6%,占機插稻總戶數的211%,水稻單產8 761.5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增產9%;小學文化的農民占總人數的9.7%,占機插稻總戶數的26.9%,水稻單產8 523.0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增產6.1%。拋秧稻水稻單產由高到低按農民文化水平分組依次為大專以上、初中、高中,其中初中方化的農民占總人數的8.9%,水稻單產8 467.5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高5.4%。直播稻水稻單產由高到低按農民文化水平分組依次為高中、初中、小學,其中高中文化單產8 475.0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高出5.5%。手插稻水稻單產由高到低按農民文化水平分組依次為初中、大專及以上、高中、小學,其中初中文化水稻單產7 750.5 kg/hm2,比調查總農戶平均單產低3.5%。
2.3.2文化水平、年齡與產量。從表6可知,在小學文化農民中,產量較高的是70歲以上的農民,平均單產為8 137.5 kg/hm2;其次是50~59歲年齡段的,平均單產為7 788.0 kg/hm2。在初中文化農民中,水稻平均單產較高的是60~69歲的農民,平均單產為8 401.5 kg/hm2;其次是40~49歲年齡段的,平均單產為8 358.0 kg/hm2。在高中文化農民中,產量較高的是60~69歲的農民,平均單產為8 254.5 kg/hm2;40~49歲與30~39歲年齡段的農戶水稻平均單產相差不大。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揚州市邗江區種糧農民具有典型的小農經濟特征,是我國農村、農民和農業的縮影,調查結論不僅對邗江區,對江蘇省乃至全國糧食生產都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3.1.1農民種糧規模較小,對產量提高的愿望不明顯[1]。145戶農戶家庭平均水稻種植面積0.282 hm2,其中種植0200 hm2以下的77戶,占53%;0.200~0.333 hm2的246戶,占31.7%;0.334~0.467 hm2的12戶,占8.28%。戶均家庭人口4.66人,人均水稻種植面積0.061 hm2。由于目前單個家庭種糧面積不大,農民種糧主要是自己食用,且大多數農民的主要收入不是來自于種糧收入,而是從事二、三產業的務工收入,因而對提高糧食產量的愿望不明顯、不迫切。
3.1.2農民文化水平對糧食單產的影響較大。種糧農民年齡較大,文化水平較低,但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不是農民年齡的大小、文化水平的高低,而是農民對種糧的科技應用水平。從調查情況看,取得水稻單產9 750 kg/hm2以上的農戶,有的僅小學文化、初中文化,稻作方式有的是機插稻,有的是手插稻。經相關性分析,年齡與產量的相關性為0.044,文化水平與產量的相關性為0.100,稻作方式與產量的相關性為0.432??梢姡r民對種糧投入(品種、栽培方式、栽培措施和投入)的準確性和到位程度是決定其產量和效益的關鍵,無論農民年齡的大小、文化水平的高低,只要其愿意應用優良品種,采用先進的稻作方式,在施肥管水、病蟲防治上措施到位,都能獲取高產。
3.1.3糧食生產水平不高,產量不穩??傮w上農戶水稻單產范圍為6 000~10 650 kg/hm2,平均8 035.5 kg/hm2。機插稻52戶,占35.9%,單產7 125~10 650 kg/hm2,平均單產8 587.5 kg/hm2;單產8 250 kg/hm2以上的有37戶,平均單產8 980.5 kg/hm2。手插稻62戶,占42.7%,單產6 000~9 900 kg/hm2,平均單產7 566 kg/hm2;單產8 250 kg/hm2以上的有17戶,平均單產8 781 kg/hm2。直播稻12戶,單產6 750~9 225 kg/hm2,平均單產7 803 kg/hm2,其中單產8 250 kg/hm2以上的有6戶,平均單產8 662.5 kg/hm2。可見,機插稻容易獲取高產,而且無論哪種稻作方式,只要措施到位,都能獲取較高的產量。
3.1.4施肥的科學性是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但邗江區農民施肥的科學化程度不高。農民施純N 量在150~39750 kg/hm2,平均施純N 量275.7 kg/hm2。其中施純N量在270~314.99 kg/hm2的農戶占19.3%,產量較高,水稻平均單產8 575.5 kg/hm2。最高單產10 650 kg/hm2的施純N 量為305.3 kg/hm2,其中穗肥施用量占總N量的37.2%,施肥比較科學。大多數農戶忽視穗肥施用,用量偏少,甚至不用;有的農戶施肥隨意性大,分蘗肥量大,次數多,產量也不穩定;有的農戶施N 量偏少或過大。經相關性分析,施N 量與產量的相關性為0.301,穗肥與產量的相關性為0.350。這說明,在相同施肥量的情況下,穗肥的比例相對高的,產量也高。
3.2對策建議針對種糧農民的現狀,要提高水稻產量、提高農民種糧效益,應從培植種糧能手、加大科技普及力度、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國家糧食政策扶持等方面入手,充分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科學合理地進行田間管理[2]。
3.2.1培養種糧能手。通過將小規模種植戶的零散土地以合理的價格進行流轉集中,吸引一些對種糧有積極性、有一定文化水平、愿意應用農業科學技術的農民,提高其種糧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加大對這些種糧大戶的培訓指導力度,提高技術到位率,將其培植為種糧能手和職業農民;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周邊農民應用農業科學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大面積提高種糧水平。
3.2.2加大科技普及力度。糧食產量和效益的提高,不在于年齡的大小和文化水平的高低,而是取決于對農業科技的應用水平。為此,應繼續完善農業科技入戶和農民培訓機制,通過高產創建、農業“三新”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帶動,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的輻射面和影響力,解決農業技術“最后一公里”的難題,促進農業科技的普及推廣。
3.2.3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農民參與建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組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不斷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從而進一步降低農業勞動強度,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水平。
3.2.4加大國家糧食政策扶持力度。通過實行合理的糧食收購價格,加大糧食政策扶持力度,有利于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 羅葉.小規模農戶稻谷生產行為調查與分析[J].糧食問題研究,2009(4):14-18.
[2] 盧錦榮.農民種糧現狀調查與思考[J].福建農業科技,2013(7):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