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在華東地區稻田養殖淡水鯉科魚類的可行性。[方法]在上海青浦淀山湖區試驗點開挖出“十”字魚溝、側溝和“豐”字溝3種不同類型的稻田,分別主養“浦江 1號” 團頭魴、“中科3號”異育銀鯽和草魚生長性新品系魚種,各稻田同時搭配一定數量的甌江彩鯉和鰱鳙魚種,進行水稻和養殖魚類的生長和產量測定。[結果] 稻田養殖魚類良種具有較高的存活率,其中銀鯽的產量較高,養殖草魴魚雖然產量低于銀鯽,但可以獲得體重較大的個體。[結論] 上海市淀山湖區域稻田適于開展優良淡水鯉科魚類的養殖。
關鍵詞 淀山湖;稻田養魚;產量
中圖分類號S9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30-10583-03
基金項目農業部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201203081);“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2BAD26B02);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項目(ZF1206)。
作者簡介蔣霞云(1974- ),女,江蘇無錫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食用生物化學研究。
稻田養魚可使稻田產出多樣化,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從而使農業收入最大化[1]。此外,魚類對稻田生態系統還具有促進作用[2]。魚類可利用稻田里的各種昆蟲和底棲小動物,還有一定數量的浮游生物等可為魚類提供天然的餌料,以魚治蟲,減少農藥用量,既可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也減少了農藥通過食物間接對人體產生的危害,是一種環境友好的生態型農業養殖模式。在農村地區,稻田養魚既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又可做到稻魚生長的互利,值得廣泛推廣[3-5]。
2013年,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稻-漁耦合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組在上海青浦淀山湖區域開展了稻田養殖淡水鯉科魚類試驗。筆者嘗試利用不同溝型結構的稻田,采用團頭魴“浦江1號”、異育銀鯽“中科3號”和草魚生長性新品系等良種代替常規魚類品種進行稻田養殖,測定了水稻間行距、株距、株高、分蘗數以及水位等指標,進行了稻-魚養殖實驗魚類和水稻產量的分析,可為該地區稻田養魚的開展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水稻品種選用耐肥力強、抗倒狀、莖粗穗大、株型緊湊、高抗病蟲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金粳1號”。采用先育秧后移栽的方法進行種植,秧苗在6月上旬前后開始栽插。秧苗采取大寬行(33~35 cm×26~27 cm)和小寬行(25~26 cm×16~18 cm)方式進行栽插,適當增加魚溝、溜(池)邊處的栽插密度,以發揮邊際優勢。
1.2稻田工程的優化在2012年11月中旬單季稻收割完后,加高、夯實田埂,使田埂埂面寬60 cm、埂高100 cm。防逃網用荷蘭網、鍍鋅管等編織而成,其孔目大小小于放養魚種,隨魚體長大而及時調整孔目。
1.4數據統計與分析采用t檢驗(ttest)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P<0.05表示顯著性差異。
2結果與分析
2.1水稻間行距、株距、株高、分蘗數以及水位在6月上旬插秧后,不施加額外的肥料和打農藥,養魚稻田中的水稻生長正常。從2013年8月中旬開始對稻田Ⅰ、稻田Ⅱ和稻田Ⅲ中的水稻間行距、株距、株高、分蘗數以及水位進行測定。每隔1個月進行1次測量,每個稻田分別選取3個不同的物理測樣點,每個物理測量點測定10株水稻。由表1~3可知,從8月中旬到10月中旬期間,稻田Ⅰ和稻田Ⅱ的插秧株距為大寬行(33~35 cm×26~27 cm),而稻田Ⅲ的株距雖為小寬行(25~26 cm×16~18 cm)方式進行栽插。試驗表明插秧株距對水稻的分蘗數存在顯著影響(P<0.05)。8月中旬,稻田Ⅰ和稻田Ⅱ的分蘗數為45~48,而稻田Ⅲ的分蘗數僅為14~16。9月中旬,稻田Ⅰ和稻田Ⅱ的分蘗數為45~49,而稻田Ⅲ的分蘗數為18~22。10月中旬,稻田Ⅰ和稻田Ⅱ的分蘗數為45~50,而稻田Ⅲ的分蘗數為31~34??傮w而言,由于采用寬行株距,稻田Ⅰ和稻田Ⅱ在8月中旬水稻就基本完成了分蘗,而稻田Ⅲ則在10月仍然還在進行分蘗。
2.2不同稻田水稻產量由表4可知,稻田Ⅰ開挖“十”字魚溝,深度0.8~1.0 m,水稻面積占總面積的85%,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為0.779 kg/m2。稻田Ⅱ為側面開挖魚溝,深度0.8~1.0 m,水稻面積占總面積的80%,單位面積產量最低,為0730 kg/m2。稻田Ⅲ開挖成“豐”字形,深度0.5~0.8 m,水稻面積占總面積的80%,單位面積產量居中,為0.754 kg/m2。在單位面積水稻產量上,3種開挖類型稻田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2.3養殖魚類產量由表5可知,稻田Ⅰ 2013年3月12日放養50 g的團頭魴“浦江1號”魚種200尾,搭配放養90 g左右的彩鯉“龍申 1號”魚種30尾、50 g左右的異育銀鯽“中科3號”魚種60尾、50 g左右的草魚新品系魚種30尾以及100 g以上的鰱鳙魚種各30尾。在稻田Ⅰ養殖模式下,經8個月左右的飼養后團頭魴“浦江1號”魚種成活率大于96%,捕撈重量為380.2 g,團頭魴養殖產量為72.9 kg,養殖魚類的總產量為168.7 kg,單位面積產量為0.120 5 kg/m2。
由表6可知,稻田Ⅱ放養70 g的異育銀鯽“中科3號”魚種400尾,搭配放養50 g左右的草魚新品系魚種30尾,50 g左右的團頭魴“浦江1號”魚種30尾以及100 g以上的鰱鳙魚種各30尾。在稻田Ⅱ養殖模式下,經8個月左右的養殖異育銀鯽“中科3號”魚種成活率大于92%,捕撈重量達283.1 g。稻田Ⅱ異育銀鯽養殖產量為104.1 kg,養殖魚類的總產量為161.8 kg,單位面積產量為0.129 4 kg/m2。
由表7可知,稻田Ⅲ共放養50 g的草魚新品系魚種150尾,搭配50 g左右的異育銀鯽“中科3號”魚種40尾,50 g左右的團頭魴“浦江1號”魚種30尾以及100 g以上的鰱鳙魚種各30尾。在稻田Ⅲ養殖模式下,草魚新品系魚種成活率大于90%,經8個月左右的養殖捕撈重量達725.6 g。稻田Ⅲ草魚新品系養殖產量為98.0 kg,養殖魚類的總產量為163.4
3討論與結論
總體而言,稻田養魚對水稻的生長具有促進作用,在不施肥和打藥的情況下生態型水稻也能達到一定的產量。稻田Ⅰ和稻田Ⅱ的寬行株距并沒有影響到水稻的產量,可能是因為寬行模式下每株水稻的分蘗數顯著增加,而稻田Ⅲ的株距較小,單位面積水稻株數較多,但分蘗數卻顯著低于稻田Ⅰ和稻田Ⅱ。
在稻田Ⅰ養殖模式下,50 g的團頭魴“浦江1號”經8個月左右的養殖成活率大于96%;在稻田Ⅱ養殖模式下,70 g的異育銀鯽“中科3號”經8個月左右的養殖,成活率大于92%;在稻田Ⅲ養殖模式下,50 g的草魚新品系經8個月左右的養殖,魚種成活率大于90%。這表明3種模式的稻田養殖魚種具有較高的存活率。稻田養殖團頭魴“浦江1號”、異育銀鯽“中科3號”和草魚新品系均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稻田Ⅰ養殖團頭魴“浦江1號”的產量為520.5 kg/hm2,捕撈重量380 g,養殖魚類的總產量為1 206.0 kg/hm2。稻田Ⅱ養殖異育銀鯽“中科3號”的產量為832.5 kg/hm2,捕撈重量283 g,養殖魚類的總產量為1 294.5 kg/hm2。稻田Ⅲ養殖草魚新品系的產量為784.5 kg/hm2,捕撈重量726 g,養殖魚類的總產量為1 308.0 kg/hm2。稻田養殖草魚可獲得較大的個體。
參考文獻
[1] OFORI J,ABBAN E K,OTOO E,et al.Ricefish culture:an option for small holder Sawah rice farmers of the West African lowlands [J].Eco Eng,2005,24:235-241.
[2] BANDYOPADHYAY S,PUSTE A M.Effect of carp and fish feed on yield and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under integrated ricefish culture [J].Asian Fisheries Science,2001,14:437-441.
[3] LU J,LI X.Review of ricefish farming in ChinaOne of the Globally Important Ingeniou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GIAHS)[J].Aquaculture,2006,260:106-113.
[4] 沈雪達,茍偉明.我國稻田養殖發展與前景探討[J].中國漁業經濟,2013,31(2):151-156.
[5] 李可心,朱澤聞,錢銀龍.新一輪稻田養殖的趨勢特征及發展建議[J].中國漁業經濟,2011,29(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