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了創新文化與作風建設的關系,研究了創新文化建設對農業科研院所作風建設的作用。
關鍵詞 創新文化;農科院所;作風建設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30-10731-02
基金項目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編號:0032013010)。
作者簡介王真棟(1982- ),男,湖南張家界人,助理研究員,從事行政及科研管理。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文化已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黨的十八大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將文化提到了強國的層面,闡釋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進一步表明了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及黨和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
文化建設對于廣大農科院所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設創新文化,即農科院所廣大干部職工在長期的科技創新、服務“三農”實踐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工作目標、基本信念、價值標準、職業道德,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工作制度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這是是一種立足于創新、服務于創新、有利于創新的文化,也是一種統領農科院所創新發展的文化。
1良好的作風是科研院所創新文化的重要內容
黨的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保證。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許多的新思路新要求新舉措,對新形勢下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就要不斷加強作風建設,推動黨的作風建設不斷深入發展,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重要保證。
作風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外在反映,是黨性修養、政治品質、道德境界的具體體現,是思想、工作、生活和學習上表現出來的態度行為[1]。農科院所的創新文化建設與作風密切聯系、相互影響,互為表里。創新文化決定創新作風,創新作風體現創新文化;創新文化是創新作風的內在根據,創新作風是創新文化的外在表現。有什么樣的創新文化,就有什么樣的作風,形成良好的作風是科研院所創新文化的重要建設內容。
2創新文化是作風建設的有力保障
作風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執政黨作風建設的核心內容。我們黨始終把作風建設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堅持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力倡導“勤奮學習、學以致用,心系群眾、服務人民,真抓實干、務求實效,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顧全大局、令行禁止,發揚民主、團結共事,秉公用權、廉潔從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
創新文化建設作為一種有意識、有目標的深層次戰略措施和管理行為,它體現于農科院所工作人員的思想素質、工作成就及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內容,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作風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只有依靠持之以恒的感染、教育、培養和引導,激發干部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創新文化潛移默化于干部職工的思想與行為,滲透于日常的學習工作中,融入到農科院所的運行運轉中,作風建設就會收到實效。
3發揮創新文化作用,推動農科院所作風建設
創新是人類的本質特征,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是一個國家強盛的不竭動力,創新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關于開展創新文化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科研院所創新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有理念、標識、園區、和制度等四個方面的內容,體現為神精、制度和物質三個層面。精神層面包括科學精神、價值觀、道德觀等,是創新文化建設的靈魂和核心;制度層面是與價值觀念相一致的一系列規章制度,規范各項工作;物質層面是與行為規范和價值理念相適應的生活、工作環境和形象標識。三個層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這三個層面的內容對作風建設提供良好的理論基礎,實踐基礎及現實依據,從而形成和產生推動作用。
3.1明確創新文化理念,豐富作風建設內涵價值觀從哲學上說是關于對象對主體有用性的一種觀念,核心價值觀是創新的群體意識和共同價值追求,是創新工作人員信念、意志、道德、準則的綜合體現,決定著創新的思想觀念、道德風尚、精神面貌和行為動機。農科院所作風建設,重要的就是明確核心價值理念,用創新文化的內容豐富作風建設的內涵。
3.1.1提煉核心價值觀,明確作風建設主題。農科院所創新文化建設提煉的核心價值理念,比如為國家科學技術事業發展努力工作的獻身精神;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民主活躍的學術氣氛;顧全大局、關心集體、密切配合、協作攻關的團隊精神;求真求新,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廣大干部職工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利益關系,將追求自身價值與國家利益統一起來,正確處理好穩定和發展的關系,為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建設創新性國家而努力奮斗。
3.1.2增強職業操守培育,形成優良工作作風。工作作風是作風精神的重要方面,用創新文化引領信守科研職業道德。引導職工弘揚艱苦奮斗、不怕困難、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團隊協作、共同進取的精神;營造學術自由,股逆創新、寬容失敗、和諧寬松的思想氛圍和學術環境,促使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3.1.2.1增強創新精神。提倡創新精神,積極鼓勵標新立異,大膽質疑,敢為天下先;要有寬容失敗的,鼓勵推陳出新的體制機制。拓寬創新精神的內涵,讓創新精神不僅在科技工作上發光發亮,而且在管理工作、技術開發工作、后勤服務工作中也要強調創新意識,破除舊觀念舊框框,不斷開拓新領域,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并取得實效。
3.1.2.2發揮團隊精神。用先進文化的思想培養職工的敬業精神,發揮全所整體優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入手,增強所的凝聚力、向心力。構筑全所職工“所興我榮,所衰我恥”的命運共同體,全所上下同心協力,形成拳頭,把個人的聰明才智匯入集體中,堅持群體攻堅,充分發揮團隊精神。
3.1.2.3恪守職業道德。確立“科學民主、開放和諧、追求卓越、探求真理、愛崗敬業、獻身科學、誠實守信、品質高尚”的科研道德與行為規范;規范職業道德行為、保密行為、外事行為、語言行為、交談行為、儀表舉止行為、文明辦公行為、公務禮儀行為等,確立依法治所的制度基礎和以德興所的思想基礎。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抵制邪教,積極開展科普工作。廣泛開展健康有益的業余文化體育活動,增強全體干部職工的凝聚力。要處理好個體創新與團隊創新的關系,協同攻關。
3.2完善制度文化,保障作風建設創新文化建設形成的規章制度是反映工作理念,規范工作行為,確定工作標準,是創新管理機制、工作運行機制的外在表現,是促進創新和諧,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的重要保障。在加強創新文化建設活動中,不斷加強制度文化建設,營造有章可循、有章必依的工作氛圍,建立按章辦事、違章必究的工作機制,堅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錢、管物,實現創新工作規范、高效、有序運轉,將培育創新風氣和規范工作人員行為的措施提升為創新制度文化建設。
3.2.1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制度文化是農科院所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對職工和單位行為的要求的集中體現。行為規范既使人員的行為有章可循,又有利于科技創新目標的實現。開展作風建設,需要建立健全高效運行的制度,并用這些制度來規范。通過制度文化建設,還有助于推進科學研究領域的觀念變革、制度創新、創新活力的培育和創新型社會的建設[2]加強作風建設,要從制度文化出發,要堅持用文化的思維、理念和方法來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把柔性的文化管理融入剛性的制度管理中,健全文化建設與外部管理、自律與他律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機制,不斷增強干部職工對文化建設的認同和融合,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轉化為干部職工的行為規范和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進而形成作風。
3.2.2發揮文化的感召力。創新文化的形象化、典型化、人格化,有助于對創新文化的理解和貫徹。作風建設同樣需要樹先進、樹典型、樹標桿。建設優良的作風,一是堅持領導帶頭,率先垂范。作風建設首先要形成良好的領導作風。領導是作風建設的組織者、倡導者,領導帶頭建設良好的作風,是對作風精神的最大的支持。二是堅持開展評優選優活動。先進典型人物身上體現著的先進理念、精神等,是作風建設的人格化、典型化。通過評選先進,樹立典型,可以深化創對作風建設的認識,有利于創作風建設深入人心,轉化為學先進、趕先進的自覺行動。
3.2.3加強學習型組織建設。加強作風建設,找準創建學習型組織這個切入點,在提高干部職工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大力開展學習型組織建設,學習創新文化,加強對作風建設的意義、途徑的學習,通過邀請專家集中授課、演講比賽、舉辦知識競賽、開展征文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在踏實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實踐活動,讓作風建設得到切實的開展。
3.3構建創新文化氛圍,大力促進作風建設 胡錦濤總書記曾深刻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同科技創新有著相互促進,相互激蕩的密切關系。創新文化孕育創新事業,創新事業激勵創新文化”。創新文化建設就是通過創新環境的改造、體制改革、形象設計等等一系列的活動,造成有利于創新的文化氛圍。
3.3.1創新活動載體。干部職工是文化建設的踐行者,也是作風建設的主體,要樹立“人人是作風建設代表”、“人人是作風建設主人”的觀念,充分激發蘊藏在干部職工中的聰明才智,引導干部職工參與進來,行動起來。要創新作風建設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來宣傳作風建設,通過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戶外活動、各種競賽活動,提高干部職工的參與意識,提高作風建設熱情,保障作風建設的扎實穩步推進。
3.3.2完善形象設計。顯性文化是創新文化建設的基礎性條件。建設有利于創新的顯性文化體系,主要是VIS(視覺識別系統),即建立標準字體、標準色彩為核心展開的完整、體系的視覺傳達體系。在核心理念的指導下,利用平面設計等手法將單位的內在氣質和市場定位視覺化、形象化,塑造出獨特的農科院所形象。將該組織與其他組織區分開來的同時又確立明顯的行業特征或其他重要特征,屬無形資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獨特的形象可以提高該員工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作風建設也將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