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蟲從誕生之日起就是符合人類營養需求的“綠色食品”,昆蟲食品的產業化生產和加工過程要嚴把質量關。當昆蟲成為人們的常規食品時,對其生產加工的安全性檢測就越發重要。昆蟲食品的安全性檢測可借鑒其他類食品的檢測方法,監測是保證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 昆蟲食品;質量安全;檢測;監測
中圖分類號S60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30-10660-02
作者簡介侯啟瑞(1983- ),女,河南開封人,助理研究員,博士,從事蠶桑產品與食用昆蟲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研究。*通訊作者,研究員,博士,博士生導師,從事蠶桑產品及食用昆蟲風險評估研究。
食品是直接關系到人民健康的特殊產品,它應該無毒、無害、符合營養要求。近幾年,我國食品安全事故頻繁發生,特別是近年來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波及范圍廣,損失嚴重,極大地打擊了消費者對國內產品的信心,致使某些行業一度出現危機[1]。通過在種植、養殖、加工過程中執行特定的技術規程,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添加劑等生產資料和其他有害于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物質,實施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監控,“綠色食品”為食品市場指引了方向[2]。早期昆蟲多是從森林、稻田中捕捉而來,昆蟲食品從誕生之日起就符合“綠色食品”的要求,近幾十年,昆蟲食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促進了昆蟲養殖業和昆蟲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使這一新的熱門產業得到長遠的發展,昆蟲食品生產和加工過程就必須嚴把質量關,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昆蟲食品的生產和加工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目前大部分食用昆蟲還不能進行人工繁殖,主要靠野外采集提供蟲源,如豆天蛾、螳螂、蠐螬等,基本采自天然。能夠人工大量繁殖的只有極少數昆蟲,絕大多數食用昆蟲的飼養技術、營養結構及加工等尚未有研究或研究極少。野生昆蟲資源受季節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大,產量和質量不穩定,無法滿足昆蟲食品產業化發展的要求,限制了昆蟲資源利用范圍的擴大;同時為維護“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公約”,昆蟲資源開發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存在著矛盾,大量捕殺野生昆蟲還容易造成資源枯竭,不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天然昆蟲原料往往攜帶大量的寄生蟲和病菌,長期食用對人類的健康造成潛在的隱患;另外,有的昆蟲具有飛行能力和遷徙習性,誤食打過農藥或受重金屬污染的植物,就會在體內殘留一些農藥成分或重金屬,人們吃了這些昆蟲容易中毒。因此,對于自然采集的昆蟲,生產源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不好把握。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昆蟲食物步入食品深加工階段。聯邦德國發生嚴重的糧荒,為了解決糧食危機,他們把某些鱗翅目幼蟲經過處理加工成罐頭。隨后,法國、日本、美國、瑞典、墨西哥等國家相繼加入開發研制昆蟲食品的行列[3]。目前,食用昆蟲已制成罐頭、餅干、面包、糕點、糖果、果脯、蟲醬油等各種類型的營養保健品。
隨著對食用昆蟲研究的深入,許多科技工作者都認識到要使食用昆蟲作為一種資源來應用,其產業化研究將非常重要。我國在昆蟲的產業化方面開始得比較早,人工養殖蜜蜂、家蠶、黃粉蟲、蝙蝠蛾等已經有了較長的歷史,近年來對蠅蛆、螞蟻、蝎子等也進行了人工培育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出現了一些飼養和加工廠,如山東省蟲業協會昆蟲產業信息中心、石家莊飛蝗特種昆蟲養殖公司、安徽亳州天宇藥用昆蟲養殖網、沈陽生命力食品有限公司等。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通過引入現代食品加工技術,提高食用昆蟲的衛生安全,改善昆蟲食品的包裝和營銷,昆蟲食品可望吸引更多的消費者[4]。昆蟲食品的規模化生產需要建立在昆蟲的規模化養殖基礎上,這就組成了一條生產-加工生產線,擴大了食用昆蟲的數量和范圍,同時也為食品的質量安全調控和監測提供了可能性。
2昆蟲食品安全性監測的重要手段
昆蟲食品的安全性研究費用較高,其在國內的開展并不多,這方面的研究報道極少,但許多研究人員已經提出,為了保證食品的安全性,對食用昆蟲必須進行安全性檢測。由于我國至今尚沒有專業機構對食用昆蟲進行安全性檢測,更沒有一套系統的檢測流程和手段,在對相關物質進行檢測時,可借鑒該物質在其他食品中的檢測方法。
2.1常規農藥、抗生素、重金屬和激素檢測昆蟲吃打過農藥的植物體內會有農藥殘留,但目前還沒有對昆蟲進行農藥殘留檢測的報道,參考農業部標準蔬菜和水果中有機磷、有機氯、擬除蟲菊酯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多殘留檢測方法,食用昆蟲可用色譜多殘留分析法進行農藥殘留檢測。
昆蟲吃了含抗生素的植物,短時間內不能完全排出,極易在體內蓄積,造成昆蟲食品中的抗生素殘留。食品中抗生素的檢測技術主要有微生物法、理化檢測法(HPLC、液相色譜和質譜聯用、紫外-可見檢測系統、熒光檢測)、酶聯免疫法、生物芯片技術等,其中酶聯免疫法靈敏度高,重復性和特異性較高,成本低,現在正在被廣泛應用[5]。
重金屬污染與其他有機化合物的污染不同,不少有機化合物可以通過自然界本身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的凈化,使有害性降低或解除,而重金屬具有富集性,很難在環境中降解。傳統的重金屬檢測方法多采用化學儀器檢測,如利用原子吸收光譜、ICP/ACS、ICP/MS、FIAAS或電化學方法等,檢測步驟繁瑣,檢測成本偏高,需耗時2 d左右。近年來,簡單、快速和低成本的重金屬快速檢測方法成為熱點,微生物、酶、化學等傳感器使用最多,免疫學方法所依賴的重金屬-螯合劑復合物單克隆抗體制備技術已經成熟,預計重金屬免疫學檢測技術將有較快發展,應用前景較為廣闊[6]。
國內外對激素類藥物檢測的方法主要有:氣(液)相色譜-質譜聯用、紫外光譜、紅外光譜、液相色譜、放射免疫方法、分光光度法、薄層層析法等。我國對激素檢測的靈敏度達不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檢測要求,甚至有些激素殘留項目無檢測方法。一般說來,在各種檢測方法中,酶聯免疫分析法適于大量樣品的快速測定,由于易出現假陽性結果,并且僅能測定少數幾種激素,目前歐盟和美國等國家將酶免疫法作為篩選法;HPLC法有較高的準確率,帶有半確認性質,GSMS和HLMS法有足夠的靈敏度,一般作最后確認與仲裁,在歐盟重新修訂的肉類食品中的甾體激素檢測中,GCMS作為最后的確認方法[7]。我國農業部在1999年發布了禁止所有激素類及有激素樣作用的物質作為動物促生長劑使用,但對食品中性激素含量還沒有制定最低限量標準和檢驗方法[8]。
2.2食品添加劑檢測我國在“食品添加劑衛生使用標準(GB2760-96)”中正式列出了包括香料在內的22類食品添加劑,隨著食品來源的擴大,還在不斷增加新品種[9]。目前在食品分析檢測中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氨基酸自動分析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及可進行光譜掃描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熒光分光光度計等均得到了普遍應用[10]。食品添加劑種類繁多,常用的食品添加劑均有國家標準檢測方法,如GB/T5009.28-2003食品中糖精鈉的測定;GB/T5009.29-2003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的測定;GB/T5009.31-2003食品中對羥基苯甲酸酯類的測定;GB/T5009.121-2003食品脫氫乙酸的測定;GB/T5009.139-2003飲料中咖啡因的測定;GB/T5009.140-2003飲料中乙酰磺胺酸鉀的測定等。隨著新型食品添加劑的產生,新的食品添加劑檢測方法也在增加。食品添加劑只要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對人體健康沒有太大影響。
2.3病源微生物檢測在食品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的各個環節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均會引起食品腐敗變質,導致食源性感染或食物中毒。食品中常見病原微生物有:黃曲霉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瘋牛病病毒、禽流感病毒、布魯氏桿菌、炭疽桿菌等。多年以來,對食品微生物的檢測,通常采用瓊脂平板培養法,傳統的形態學和生理生化方法操作繁瑣,需要時間較長,準備和收尾工作繁重,且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為了能快速、方便、正確地檢驗食品微生物,依據培養生理特征,開發出了快速測試片法(干片法)、膠測定法、酰苷三磷酸(ATP)生物發光技術、全自動微生物檢測法;依據遺傳特征,開發出了PCR檢測技術、基因芯片技術;依據免疫學特征,開發出了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乳膠凝集法、免疫磁性微球(IMS)法、生物傳感器法[11]。
3結語
昆蟲食品檢測有別于其他產品檢測,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技術。每種檢測技術各有其優缺點和適用范圍,如有的技術經濟適用,但準確度受限;有的技術靈敏度高、特異性好,但目前還不能普遍運用;有的技術簡便快捷,但成本比較高;有的技術對實驗有特殊要求。因此,昆蟲食品也不能用同一種方法檢測所有項目,必須根據檢測對象、檢測標準和檢測特殊要求選擇不同的檢測方法,對檢測人員知識的全面性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任何方面的知識欠缺都可能使檢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大打折扣。
食用昆蟲產業是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綜合性強的新興產業,在風險評估和安全檢測方面尚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科技力量的加入才能把產業做大做強。學術界要發現更多適合人類食用的昆蟲種類,解決工廠化養殖和加工的技術難題,還要普及科普知識讓老百姓知道食用昆蟲的好處及食用安全防范措施。
參考文獻
[1] 吳素春,項喜章,謝文.食品生產企業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09(22):75-76.
[2] 劉連馥.綠色食品與食品生產質量安全[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3(11):20-22.
[3] 張峰,張鐘寧.食用昆蟲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J].資源科學,2001,23(2):58-61.
[4] 聯合國糧農組織:昆蟲食品可為農村地區帶來商機[N].經濟日報,2008-03-08(014).
[5] 徐書法,曹坦,辛廣,等.蜂產品中抗生素殘留檢測技術研究概況[J].現代科學儀器,2009(4):134-140.
[6] 王菊芳,李志勇.重金屬殘留的快速檢測[J].生物技術,2006,16(2):95-97.
[7] 謝靜.肉類食品中激素殘留檢測技術的研究[J].肉類研究,2009(11):59-63.
[8] 方慶偉,蘭莉,王德才.中老年保健食品中性激素含量檢測及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2005,21(6):716.
[9] 吳金模.食品添加劑的種類與作用及其安全使用[J].廣西輕工業,2009(6):11,16.
[10] 彭亞鋒,巢強國,葛宇,等.食品添加劑檢測技術的研究進展[J].糧油加工,2009(10):138-140.
[11] 葉思霞,蔡美平,羅燕娜.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9):181-18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