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比較不同栽培區附子生物堿的含量。[方法]采用冷浸法測定水浸出物和醇浸出物含量,酸性染料比色法測定附子總生物堿含量,RPHPLC測定雙酯型生物堿含量。[結果]6個栽培區附子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為10.272%~11.681%,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為1.621%~3.195%,總生物堿含量為0.987%~1.346%,中烏頭堿含量為0.349~3.268 mg/g,烏頭堿含量為0.406~0.841 mg/g,次烏頭堿含量為1.284~3.134 mg/g。[結論]不同栽培區附子浸出物、總生物堿和雙酯型生物堿含量差異較大,其結果為附子藥材質量評價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 附子;浸出物;總生物堿;雙酯型生物堿
中圖分類號S5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30-10519-02
基金項目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011BAI13B05);四川省“十二五”農作物育種攻關課題(2011NZ009812);西南科技大學博士基金項目(14zx7110)。
作者簡介舒曉燕(1974- ),女,陜西漢中人, 副教授,博士,從事中藥化學及資源學研究。*通訊作者,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藥用植物學相關研究。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其主要有效成分為二萜類雙酯型生物堿,包括中烏頭堿、烏頭堿、次烏頭堿等,是一類毒性較強的成分,且用藥劑量與中毒劑量接近,使用不當易造成中毒甚至死亡[1-2]。附子是許多中成藥和成方制劑的主要原料藥之一,市場需求量大。在四川、陜西、云南和湖北等省均有栽培,以四川、陜西的產量最大。研究表明,附子具有抗心律失常、舒張血管、鎮痛、抗衰老、抗腫瘤及調節免疫等多種藥理作用及某些毒性[3-4]。由于生態環境和栽培條件的不同,中藥材原植物的形態習性、藥材的形狀構造及藥材的品質等均有可能發生變化。該試驗通過在四川和陜西附子主要栽培區采集樣本,對其烏頭類總生物堿和雙酯型生物堿含量進行研究,以期為附子的質量評價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試驗材料于2013年7~8月采集于陜西和四川附子主要栽培區,經西南科技大學侯大斌教授鑒定為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附子樣品來源如表1所示。
1.2儀器Varian 1200LC/MS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UV檢測器,Varian公司);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ltrospec 3300 pro,Amersham Biosciences);旋轉蒸發系統(BCHI公司);電子分析天平(BS124S,Sartouius公司);超聲波清洗器(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中草藥粉碎機(天津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
1.3主要試劑乙腈為色譜純,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中烏頭堿(NO.110799200404)、烏頭堿(NO.110797200404)、次烏頭堿(NO.110798200404)對照品購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
1.4方法
1.4.1供試樣品的處理。泥附子先用自來水清洗干凈,再用超純水漂洗2次,切成0.3 cm厚的片狀,裝入牛皮紙袋放入烘箱,105 ℃烘30 min,在60~70 ℃下烘干至恒重。粉碎,過60目篩,4 ℃冰箱保存,備用。
1.4.2不同栽培區附子浸出物含量的測定。精密稱取附子粉末1.000 g,置于100 ml錐形瓶中,精密加水(或95%乙醇)25 ml,按照2010 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附錄X A浸出物測定法[5],采用冷浸法考察水浸出物和醇浸出物含量。
1.4.3不同栽培區附子總生物堿含量的測定。附子總生物堿含量的測定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6]。以烏頭堿的濃度(C,μg/ml)為橫坐標、吸光度(A)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得回歸方程Y=31.182X+0.042 5(r=0.999 1),烏頭堿含量在1.68~19.8 μg/ml范圍內,其吸光度與烏頭堿濃度呈現出良好的線性關系。
1.4.4不同產地附子3種雙酯型生物堿含量的測定。
1.4.4.1供試品溶液的配制。精密稱取附子粉末0.500 g,置于錐形瓶中加濃氨水2 ml浸潤,再加入乙醚20 ml,超聲提取50 min,過濾,殘渣用乙醚洗滌3次,每次10 ml,合并提取液,旋蒸除去乙醚,用甲醇定容至10 ml容量瓶中,作為供試品溶液。
1.4.4.2對照品溶液的配制。精密稱取中烏頭堿、烏頭堿、次烏頭堿對照品適量,分別置于10 ml的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定容,搖勻,得各單一成分對照品溶液,作為儲備液。其他不同濃度的對照品溶液由儲備液稀釋得到。
1.4.4.3色譜條件。采用Zorbax extendC18(150 mm×4.6 mm,5.0 μm) 色譜柱,流動相為乙腈(A)0.1%乙二胺(B),梯度洗脫,在0~15 min(35%~50% A)、15~30 min(50%~75% A)、30~35 min(75%~35% A)、35~60 min(35% A),進樣量20 μl,流速1.0 ml/min,柱溫30 ℃,檢測波長240 nm。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栽培區附子浸出物的含量從表2可以看出,附子不同栽培區浸出物含量存在一定的差異,樣品3水溶性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均為最高,分別為11.681%、3.195%,樣品1兩種浸出物含量均為最低,分別為10.272%、1.621%;經過方差分析,各栽培區附子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差異顯著(P<0.05)。
2.2不同栽培區附子總生物堿的含量由表3可知,6個栽培區附子總生物堿含量均約1.0%,樣品3總生物堿含量最高,為1.346%,樣品1最低,為0.987%;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栽培區附子總生物堿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
2.3不同栽培區附子3種雙酯型生物堿的含量
2.3.1線性關系考察。吸取一定量的3種生物堿的儲備液混合,不同梯度進樣,平行測定3次。以平均峰面積(Y)對質量濃度(X,μg/ml)進行線性回歸,中烏頭堿、烏頭堿、次烏頭堿的回歸方程分別為Y=5.485×105X-5.084(r=0.999 8)、Y=3.336×105X-8.701(r=0.999 5)、Y=3.899×105X-26.657(r=0.999 7),可見,中烏頭堿、烏頭堿和次烏頭堿分別在0.46~2.31、0.26~1.29和0.46~2.28 μg/ml線性關系良好。
2.3.2最低檢出限。用信噪比為3計算,中烏頭堿、烏頭堿、次烏頭堿的最低檢出限分別為6.3、4.5、6.9 ng。
2.3.3精密度試驗。吸取供試品(樣品2)溶液20 μl,重復進樣5次,進行測定。中烏頭堿、烏頭堿、次烏頭堿峰面積的RSD值分別為2.04%、2.47%和1.98%。
2.3.4重復性試驗。稱取干燥附子粉末(樣品2)5份,每份0.500 g,制成供試品溶液,進樣測定。經分析得出中烏頭堿、烏頭堿、次烏頭堿峰面積的RSD值分別為2.79%、2.40%、2.56%。
2.3.5穩定性試驗。供試品(樣品2)溶液每隔1 h考察1次,共進行8次。結果表明,中烏頭堿、烏頭堿和次烏頭堿峰面積的RSD值分別為2.23%、2.35%和2.07%。
2.3.6加標回收試驗。精密稱取0.500 g附子粉末(樣品2)5份,每份準確加入3種生物堿儲備液,使烏頭堿、中烏頭堿、次烏頭堿的含量分別為200、450、400 μg,制成供試品溶液,進樣測定。結果顯示,中烏頭堿、烏頭堿、次烏頭堿的平均加樣回收率(n=5)分別為98.7% 、98.9%和99.1%,RSD值分別為2.82%、2.34%和2.75%。
2.3.7樣品測定。不同栽培區的附子樣品,制備成供試品溶液,進樣10 μl,進行測定。用回歸方程計算中烏頭堿、烏頭堿和次烏頭堿的含量。由表4可知,6個栽培區附子3種雙酯型生物堿含量差異較大,中烏頭堿含量在0.349~3.268 mg/g,烏頭堿含量在0.406~0.841 mg/g,次烏頭堿含量在1284~3.134 mg/g。樣品3中3種雙酯型生物堿總含量最高。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