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經濟轉型升級不斷加速的背景下,創新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鮮明主題,只有具備創新意識和能力,才能占有進取先機,才能贏得改革發展的主動權。對金融業而言,也是如此。境內外金融發展史充分表明,創新是金融發展的動力之源和活力之本。過去30多年來,我國通過金融創新不斷消除金融抑制,促進了金融深化;通過金融創新促進了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和國企改革,逐步形成了與市場經濟相一致的投融資機制和約束機制;通過金融創新實現了在經濟轉軌條件下建立和發展資本市場的創舉,豐富和完善了我國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產品體系。富有中國特色的金融創新,不僅推動了金融市場自身的發展和壯大,更為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金融創新在持續深化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一是創新步伐不斷加快,各種新機制、新業務、新產品層出不窮、數不勝數,讓人目不暇接。二是創新不再局限于某一市場和行業,跨市場、跨行業的交叉性金融產品越來越多,加大了不同市場、行業間的互聯互通。三是金融工具的復合型、復雜性日益提高,各種“量身定做”的結構化金融產品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更為個性化、更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同時,以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變革,也對金融創新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高頻交易、程序化交易、互聯網理財產品、股權眾籌等交易方式和投融資工具,都是信息技術與金融相結合而形成的新模式、新工具。這些創新在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活力和效率、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財富管理能力的同時,也給監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監管工作既要堅定不移地支持金融創新,為金融創新營造有利環境,又要維護金融基本秩序,維護“三公”原則,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一、市場創新要牢牢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
服務實體經濟,既是資本市場的根本價值所在,也是市場自身創新發展的堅實基礎。離開了實體經濟這個“土壤”,市場創新就會失去根基。當前,市場創新如何適應和服務好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這是需要我們高度重視的命題。比如,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創新創業型中小微企業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但現有金融體系和格局總體上仍偏向于服務大型企業和成熟型企業,在促進科技金融對接、推動中小微企業發展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再如,目前在我國金融體系中直接金融占比過低,資本形成效率和質量難以適應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需要,加快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顯著提高直接金融比重的任務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又如,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穩步推進,跨境投融資活動的規模將不斷擴大,我國資本市場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功能如何跟進。可以說,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尚不能完全滿足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促進資本市場創新,就是要圍繞化解這一問題,在繼續發展場內市場、公募市場的同時,大力發展場外市場、私募市場,進一步拓寬對接投融資需求的渠道和平臺,顯著提高直接金融比重;積極穩妥擴大市場對外開放,進一步便利跨境投融資,更好地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多方提供“源頭活水”。
二、市場創新要為投資者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
投資功能與融資功能、風險管理功能一樣,都是資本市場的基礎功能。滿足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必須要通過創新業務和產品、優化投資回報機制等,強化市場投資功能,滿足居民多元化的投資理財需求。強調市場創新必須為投資者創造價值這一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比如,對于市值管理這一概念,以往認識上不太清晰,配套制度和成熟實踐更為缺乏,“新國九條”提出鼓勵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就是推動市場創新的舉措之一。其主要目的應是鼓勵上市公司通過制定正確發展戰略、完善公司治理、改進經營管理、培育核心競爭力實實在在地、可持續地創造公司價值,以及通過再融資、分拆分立、股權激勵、股份回購、大股東減持增持等資本運作工具,實現公司市值與內在價值的動態均衡。其根本宗旨是實現公司長期發展,為股東創造真實價值。這不是短期的、碎片式的行為,更不是通過概念包裝、題材炒作等方法影響股價短期漲跌。市值管理應遵循公司自治、充分披露和合法合規的原則,求真去偽、興利除弊。其最最基本的底線是維護“三公”原則,決不能損害上市公司整體利益、侵害其他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權益。
近年來,資本市場許多重大基礎性改革有序推進,為市值管理創造了一定條件,正在推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將為市值管理提供新動力。希望上市公司和相關市場機構正確把握市值管理的核心理念,把推動公司長期發展和為投資者創造真實價值作為市值管理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建立市值管理制度,特別是運用市值管理工具時,統籌研判、審慎論證、依法決策、合規操作,絕不觸碰虛假披露、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高壓線”。監管部門將根據公司自治、依法合規、充分信息披露等基本原則,支持上市公司開展市值管理,通過簡政放權、完善規則為上市公司創造有利于長期價值提升的制度環境;同時堅決依法打擊那些以“市值管理”為名進行的違法違規行為,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
三、市場主體是堅持創新發展與風控合規動態均衡的主力軍
脫離了風險控制,金融創新一定會遭遇挫折,甚至導致災難性后果,這是境內外金融市場一個重要而普遍的深刻教訓。我國資本市場仍處于“新興加轉軌”階段,一旦市場創新過程中發生重大風險,極易形成“沖擊波”效應,危及整個經濟金融體系的穩定。因此,必須堅持市場創新與風險防控“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努力保持市場創新發展水平與風險防控能力的均衡匹配。
在加強監管、完善系統風險管理體系以及強化社會監督、市場化約束機制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和充分發揮市場主體、自律機構的自我管理作用。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市場創新與內控管理“兩個輪子”協調并進,才能做到符合實際、體現差異、權責對稱、績效持久。各市場主體最清楚如何以風控能力為拓展業務的邊界,把風險控制融入業務方案、管理流程內;最有條件針對新業務新產品所具有的不同于傳統業務和產品的風險特征,創新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技術,使風險可測、可控、可承受;最有理由高度重視合規管理,把合規管理作為自身創新發展的內生要求和基本保障。因此,在金融風控體系的進化中,必須給各類市場主體、自律機構提供越來越大的空間。
四、監管工作要跟上市場創新發展的步伐
近年來,證監會按照簡政放權的要求,大力推進監管轉型,減少和簡化行政審批事項,努力為市場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但從國內外監管實踐看,放松事前監管必須同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轉變政府職能的核心要義是要切實做好“放管”結合,“放”是放活,而不是放任;“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在市場創新步伐不斷加快的形勢下,要防止“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怪圈,監管部門必須適應市場創新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在強化科學監管、提高監管技術含量和實際能力上下功夫。比如,在當今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時代,監管部門要善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市場監測手段和豐富監管手段。金融創新客觀上要求監管部門綜合提高監管效率,避免因為監管滯后而加大創新成本和風險。這是一個我們必須迎接的挑戰。
進一步加強對市場運行的集中監測和監控,是當前全球金融監管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比如,近年來G20國家紛紛推進標準化場外衍生品的場內清算,就是為了實現對場外衍生品市場交易信息的集中監測,提高市場運行的透明度,切實防范系統性風險。就我國資本市場而言,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建立了證券市場交易、結算監控系統和統一的證券賬戶平臺,在發現市場操縱、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正在進一步推進全市場交易數據的集中存儲,這將為監管部門通過數據比對和分析及時排查風險隱患、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提供更為有力的技術支持。總之,面對市場創新的快速發展和不斷深化,監管工作必須緊緊跟進,對阻礙市場創新發展的規則要求要及時廢止或調整,對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和工具要不斷完善強化,對市場創新中出現的監管空白要準確填補到位。放松管制和有效監管有機結合,良性互動,是創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市場持續創新的應有之義和必由之舉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全面深化改革,還是不斷擴大開放,都給資本市場創新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和巨大空間。我們有理由期待,中國資本市場按照市場化、法治化的取向,在持續改革創新中不斷拓展市場廣度和深度,提升市場活力和效率,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和居民財富管理。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