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起點能力”是教學分析、教學決策和教學評價過程的核心,一些解決教學問題的教學設計理念和模式可借此從比較新穎的角度加以探討。因課堂吸引力不足導致“學生起點能力”的模糊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最突出的教學難題。運用“平等參與”教學方法厘清“學生起點能力”,推動“學生起點能力”趨近教學目標是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設計進行的創新嘗試。行勝于言,相關實踐已在寧波大紅鷹學院展開。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設計;學生起點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8 — 0172 — 02
一、 教學設計的創新基點
當代教學設計大師加涅(Gagne R.M)在1985年出版的《教學設計原理》中說道: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的確,通過教師對課堂教學行為的事先籌劃,精心安排教學目標與促成學生學習進步所需的條件和情境,一個有效的教學系統可以被創設出來。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設計對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問題的解決均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教學設計“不是力求發現客觀存在的尚不為人知的教學規律,而是運用已知的教學規律去創造性地解決教學中的問題。”〔1〕因此,每門課程的教學設計過程在本質上都是一個運用教學規律解決教學問題的創新過程。教學設計主要包括三種活動:教學分析、教學決策和教學設計的結果評價。在實際的教學設計過程中,貫穿教學分析、教學決策和結果評價的核心范疇可被視為教學設計的創新基點,以這些范疇為核心,一些對教學規律理解深刻并加以運用、致力于解決教學問題的教學設計理念和技術原則可以被創造性地構建。
“迪克—凱里教學設計模式”“十分重視學生學習任務的分析以及起點能力的確立,同時強調教學設計是一個反復的過程,需要設計者不斷進行分析、評估和修正,以期完成具體的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2〕其中有兩個關鍵范疇:起點能力和教學目標。就教學過程而言,起點能力是針對教學目標的教學工作學生應該具備的各種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教學目標是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后起點能力漸變的那個目的。因此,分析學生的起點能力、針對學生起點能力的教學決策、觀察學生起點能力的變化的教學評價貫穿在教學設計的整個過程。“目標界定是目標分析的前提,但是,從課堂教學設計來講,更為重要的是對目標分析,對目標進行分析有一套專門的技術(叫行為分析技術)。它的原理很簡單:教師從既定的終點目標出發追問自己,若要達到終點目標,學生必須具備哪些次一級的構成能力;若要獲得這些次一級的構成能力學生又要具有哪些更次一級的能力,直到學生的起點能力為止。通過這樣的分析,教師不但更加明確了學生的終點能力(行為),而且也清楚了終點能力的從屬能力及其上下左右的相互關系。”〔3〕也就是說,作為教學活動靈魂的教學目標與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之間的矛盾關系是整個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而不斷地對學生起點能力進行確認與分析在這個關系的處理中處于核心地位。所以,以“學生起點能力”為核心,一些解決教學問題的教學設計理念和模式可從比較新穎的角度加以嘗試性的探討。
二、 以“學生起點能力”為核心創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設計
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3年大學生就業報告的研究結果表明:62%的2012屆本科畢業生認為大學對“人生的樂觀態度”和“積極努力、追求上進”這兩方面價值觀的提升最有幫助,59%的高職高專畢業生認為大學在對“人生的樂觀態度”方面價值觀的提升最有幫助。可見,大部分學生對大學的思想教育功能是認可的,這也變相肯定了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思想政治理論等人文社會科學理論課程和相關實踐的積極功能。在此背景下,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進行教學設計的創新便具有更深刻的意義與價值。
以“學生起點能力”為核心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設計的創新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模式才能夠解決一些教學問題呢?這就涉及到了兩個問題,其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面臨的最突出的難題是什么?其二:何種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夠便于教師有效地分析“學生起點能力”,并且推進“學生起點能力”趨近教學目標?
(一) 因課堂吸引力不足導致“學生起點能力”的模糊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最突出的教學難題
首先,由于課程內容與性質、學習評價方式和教學方法存在問題的影響,提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堂吸引力的確存在困難。而導致的后果是——因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學習者角色弱化和模糊致使教師不能準確分析“學生起點能力”。
其次,當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學習評價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主要是很多高校把閉卷考試取消了,這自然會使學生們放松相關學習要求,課堂學習態度散漫。
在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因其教學設計不合理也存在一定問題。“如多媒體教學中,有的教師不管教學環境、教學對象有何變化,都仍按原先制作好的課件教學,不能合理調整講課思路,被多媒體牽著走;更有甚者,整堂課都利用多媒體一味傾倒知識,學生來不及消化教學內容,再現了傳統的填鴨教學。再如,討論式教學法很適合大學生的特點,但也要注意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如經常選一個題目讓學生自己發言、討論,最后下課鈴響草草總結幾句宣布討論結束,那是偷懶式教學,效果往往適得其反。”〔4〕所以,如果不能在科學的課堂教學設計體系中找到位置并且合理運用,即使教學方法的樣式再多元,也無助于提升課堂的吸引力。
所以,因課堂吸引力不足導致“學生起點能力”的模糊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最突出的教學難題。
(二)借助“平等參與”教學理念厘清“學生起點能力”,推動“學生起點能力”趨近教學目標。
1.“平等參與”教學理念的內涵
“平等參與”教學理念是注重在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搭建平等對話和溝通機制,促使學生主動展現其“起點能力”,教師對“學生起點能力”加以分析,迅速整合教學內容,推進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重復“學生起點能力”的發現、分析過程,直至達到教學目標,即學生學習終點能力的形成。
2.運用“平等參與”教學方法厘清“學生起點能力”,趨近教學目標
根據公民教育理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教育之間的從屬關系理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活動是高等教育體系內培育公民素養的第一重要環節。在一個國家中,普通公民最基本的特質是平等、負責地參與公共事務的資格與身份,也就是說公民首先必須是一個社會環境中平等、獨立且負責的人。所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育目標包含:培養平等參與、獨立負責的公民素養。在其理論和實踐課堂教學中吸引學生投身其中的公民素養訓練,改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過程中時有發生的教師空談空論,學生不接收、不接受、不吸取、不行動的狀態,達到培育平等、獨立、負責的公民精神的教學效果。另外,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活動,其參與程度和效果是課程評價的主要依據,這種新穎的教學評價既是對“體驗式”教學的深化也促使學生形成獨立和負責的公民態度。
因此,“平等參與”教學理念有助于解決因課堂吸引力不足而導致的“學生起點能力”模糊的教學難題,在清晰的教學終點目標定位的基礎上,提升“學生起點能力”,從而可以被視為是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設計進行的創新。
三、以“學生起點能力”為核心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設計進行創新的個體實踐
寧波大紅鷹學院社科部嘗試以“學生起點能力”為核心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設計進行創新實踐,已經于2013—2014學年第一學期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完成實施。具體情況如下:
(一)教學內容方面
理論教學集中講授十個專題。專題均根據“培養具有平等、獨立和負責公民意識的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團隊的研究而提煉。首先,本項目要求教師組織授課班級開展“小組合作研討”作為理論教學的課堂導入。研討主題由教師根據講授專題內容設定,學生自由選擇、自愿結成研討小組,學生自行組織課前研討,并就研討情況進行記錄。本項目要求小組合作研討的結論或成果由學生自由選擇ppt、微電影、小品、演講等便于在十分鐘以內表現的、多樣化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現。在小組合作研討成果展現結束后,教師與學生當場進行討論并加以歸納、點評和打分。小組合作研討的教學內容設計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參與討論以及與教師平等對話的過程中明確其起點能力。其次,教師在理論講授過程中,除了采用演講式教學法,還應該采用多樣化的互動式教學法進一步分析和推動學生起點能力。
在實踐教學部分,教師組織進行“培養平等參與、獨立負責的公民素養”校內實踐活動。理論教學伊始即公布實踐要求和實踐活動選題,由學生自由選擇,進行申報。在教學第二周進行實踐項目認定,包括活動主題、活動形式和參與成員的匯總。在理論教學的第一階段由教師對學生實踐活動的主題理解、活動方案設計、活動困境排除等進行具體指導。理論教學第一階段完成后,實踐課堂立即開展,學生在課堂對實踐活動的思路、展示方式、主要內容、計劃成果等進行簡單匯報,進行初步選拔。教師在實踐課堂上弱化主導地位僅是指導,主要包括實踐活動觀摩、打分;選拔優秀實踐活動入圍者,對優秀實踐活動入圍的小組進行答辯審查、項目深化等課外指導。在理論教學第二階段完成后,本項目涉及的所有實踐教學課堂聯合舉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公開課。
(二)教學評價方面
以形成性評價機制考核學生本門課程的學習成績。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的評價,旨在確認學生的潛力,改進和發展學生的學習,其任務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的評價。理論教學部分的成績由學生的出勤表現、課堂小組合作研討成果表現、網絡考試以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練習冊的完成情況綜合評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練習冊由本項目組編寫,內容涉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理論知識選擇題練習,個人課堂筆記,合作研討主題評論、課外延展閱讀。此練習冊能夠有效地輔助學生養成認真、獨立地思考如何成為優秀公民。實踐活動部分的成績主要依據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項目選擇、活動效果和態度來評定。此外,要求學生在完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后提交一篇題目自擬的關于平等參與、獨立負責的公民素養的領悟和疑惑的小論文。
〔參 考 文 獻〕
〔1〕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2〕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盛群力,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20.
〔3〕余文森.課堂教設計的思路及理論根據〔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2(4):36—38.
〔4〕王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創新性教學構想〔J〕.教育與職業:2007(3):110—111.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