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烏蘭夫是杰出的民族工作領導者和民族工作思想家,在其領導內蒙古及全國牧區工作中,充分體現了他豐富的畜牧業發展思想、成功的牧區工作經驗。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牧區的特點,因地制宜,始終把畜牧業的發展和民生的改善作為出發點,提出了“三不兩利”“保護牧場,禁止開荒”等一系列著名措施。烏蘭夫發展畜牧業的思想不僅對當時內蒙古畜牧業的恢復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今天全國牧業區的建設仍有其借鑒價值。
[關鍵詞]烏蘭夫;畜牧業;思想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8 — 0087 — 02
一、烏蘭夫畜牧業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
在歷史上,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民族就是以畜牧業為主的游牧民族,風吹草地,遍地牛羊。到了清朝晚期,隨著清朝國力的下降,朝廷的腐敗,國庫一貧如洗,國內各種矛盾激化的狀態下,束手無策的清朝政府決定對內蒙古地區實行“移民實邊”政策想用此辦法來增加當時的國庫收入。但事與愿違,清朝政府的“移民實邊”政策不僅沒有增加朝廷和牧民的收入反而還激化了民族矛盾,引起了蒙古社會對清朝廷的不滿。
到了解放前,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統治階級的殘酷掠奪和壓迫,給牧區和廣大勞動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一小撮封建王公貴族、大牧主和上層喇嘛利用封建特權強迫牧民無償服役,進行經濟剝削。旅蒙商人用不等價交換進行高利盤剝,使廣大貧苦牧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到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之前,牧區人口已經相當稀少了,畜牧業發展已經頻臨絕境。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后,所面臨的歷史現狀仍然存在,要求改革、要求發展和擺脫貧窮落后的局面是烏蘭夫畜牧業思想發展的現實基礎。
二、烏蘭夫發展畜牧業思想的主要內容
烏蘭夫發展畜牧業思想貫徹始終的一個原則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無論是在牧區民主改革時期、還是畜牧業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都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三不兩利”政策的實施
解放前內蒙古絕大部分水草肥美的牧場和牲畜被少數的牧主階級占有,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大漢族主義的壓迫下和剝削下,廣大的牧民生活極端困苦。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后,在進行牧業區民主改革時烏蘭夫因地制宜,沒有模仿內蒙古農業區改革的做法,從穩定牧區形式和恢復畜牧業生產發展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著名的“三不兩利”政策。
1.“不分、不斗、不劃階級”
在內蒙古牧業區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對牧工和貧苦牧民,沒有采取照搬照抄農業區分給土地和生產工具的辦法。而是采取其它的社會政策,如適當提高工資,發放國家貸款給以輔助,從發展生產中來改善牧工和貧苦牧民的生活。根據當時牧業區與農業區的社會經濟性質的不同,糾正了在部分牧業區平分牲畜的錯誤做法,從而制定了牧業區“自由放牧,增畜保畜”,“不分不斗不劃階級”的政策,使得內蒙古的畜牧業生產得以沿著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
2.“牧工牧主兩利”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之初,在農業區進行土地改革時,由于當時提出的“耕者有其田,牧者有其牧”的口號,造成了大量牲畜的損失與死亡。后來經過研究分析后認為,牧業區經濟具有“落后性、散漫性、無組織性”的特點,并且基礎薄弱容易破壞。牧業區人民數百年來始終遭受外部統治者與內部封建王公的壓迫奴役異常悲慘,她們迫切要求的是取消封建特權,恢復瀕臨破產的畜牧業經濟。“因此,應該是取消其封建特權,保存牧主經濟,實行牧工牧主兩利政策。”〔1〕
(二)提倡“定居游牧” 發展“互助合作” ,“保護牧場,禁止開荒” “改良水草,防沙治沙”
1.提倡“定居游牧” 發展“互助合作”
蒙古民族在歷史上就是游牧民族。經過清朝政府的“移民實邊”政策,蒙古民族這種傳統的生活方式被打破,草場面積日益減少,草原生態逐漸惡化。自治區成立后,為了改變草原狀態,也為了解決畜草矛盾烏蘭夫指出“從牧業的遠景看,游牧牧業是要逐步轉為定牧的。”〔2〕對于游牧和定牧的利弊關系烏蘭夫分析到,“定牧與游牧各有好處,也各有缺點,定牧對于人旺這一點來說是有好處的,由于已經定居,家庭的保暖等設備自然會比較好些,老弱病人及小孩子也再不跟著牲畜游動了。”〔3〕“但定牧對于牲畜發展與繁殖上極為不利。”〔4〕如果長期在牧民定居周圍飼養牲畜,就會對草場的產草量產生影響,使草質下降,突出畜草不平衡的矛盾,使家畜的傳染病逐年增多。“定牧與游牧各有利弊,要揚長避短“定居游牧”。牧民在定居的地方打井種菜,建設住宅,接受文化教育。這樣對于游牧人口的增加、生活條件的提高,和牧區村鎮的形成都有很好的幫助。在自治區成立后的新環境下,烏蘭夫科學的估計了畜牧業的發展前景,為以后內蒙古的畜牧業發展和牧區城市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關于互助合作烏蘭夫指出:“結合互助合作在條件具備的地方提倡定居游牧。發展互助合作有利于定居游牧政策的推行。但提倡定居游牧,還有一系列的工作要試驗推行,如提倡種菜、種牧草、建立打草站、建立貿易供銷點及做文教衛生工作等。要進行這些工作,定居游牧的內容才能更充實。”〔5〕
2.“保護牧場,禁止開荒” “改良水草,防沙治沙”
在內蒙古地區有很多半農半牧區是在清朝政府、北洋軍閥、日本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反動派的“開拓”與“墾殖”政策下所形成的。這些地方很多是蒙漢雜居的農牧交錯區,長期存在著生產矛盾和民族糾紛。同時由于這些地區交通不便,糧食外運困難,土質和氣候也不適合于農業。根據這些實際情況制定了“半農辦牧區保護牧場,禁止開荒”的政策。并作出具體的規定“(1)如果土地條件發展農業無前途,就采取措施慢慢發展牧業,不再擴大農田,隨著群眾農業收入減少,就會自然減少農田面積,不可采取強迫命令辦法。(2)在農業無大前途,牲畜又少的地區,要長期發展,但也要劃定農場、牧場面積、并應注意研究在此種地區農田牧草輪種問題,最好使輪種地不要成為沙荒。(3)在農牧兩種生產都占很重要地位,農牧兩種經濟又都可發展的地區,可把農田牧場固定起來,并可試種首蓓,實行農田牧草輪種制度。”〔6〕
保護牧場,烏蘭夫還主張改良草原生態,“草原是發展畜牧業的物質基礎,沒有水草當然就談不上發展畜牧業生產。”〔7〕在內蒙古地區有很多優良的草場因為缺水不能利用,而在河流附近的草場又因為過度放牧而產草量減少,烏蘭夫提倡牧民打井,據不完全統計“1950年僅察哈爾盟即打新井664眼,修復舊井522眼,1951年全區牧業區打井2250眼,修復舊井2270眼”〔8〕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發展畜牧業起到了推動作用。
烏蘭夫保護牧場的另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植樹造林,改造沙漠。內蒙古境內有很多著名的沙漠,嚴重威脅著草原生態和畜牧經濟的發展。烏蘭夫主張把 “改造沙漠與發展畜牧業相結合,與發展農業和林業相結合;由近及遠,先易后難。”〔9〕運用封沙育林育草的方法,循序漸進地來改造沙漠,“把沙漠改造為林牧基地”〔10〕
(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
烏蘭夫是忠誠而卓越的馬克思主義者,堅持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指導自己。對于內蒙古地區的工作烏蘭夫提出“要創造性地工作,要踏出一條符合內蒙古實際的路子。”〔11〕烏蘭夫因地制宜的在內蒙古畜牧業生產工作上作了多方面的努力:
1.撲滅狼害。在內蒙古草原上,嚴重影響畜牧業發展的一個因素就是“狼害”。正因為如此,烏蘭夫非常重視打狼的工作,積極發動和組織群眾進行定期與經常性的打狼運動,使得狼對牲畜的危害降到最低。
2.防御風雪災害。內蒙古牧業區冬春兩季氣候嚴寒,風雪頻繁,牧民放養的牲畜冬天沒有足夠的飼料,為此烏蘭夫主張調劑牧場工作,充分利用解放前封建王公不讓使用的草場,成績顯著。
3.實行扶助生產。在牧業區阻礙畜牧業發展的一個客觀現實就是一部分牧民因為缺少生產資料導致生活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困難,烏蘭夫主張發放牧業貸款,這對于扶助貧苦牧民發展生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建立國營牧場與種畜場。為了在牧業區更好的發展牲畜繁育事業,吸收牧民好的飼養經驗,逐步引用科學方法改良畜種,改善飼養管理方法,提高牲畜繁殖率和保育率。
三、烏蘭夫發展畜牧業思想的歷史影響
(一)推動內蒙古的畜牧業發展,改善牧民民生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前,畜牧經濟己經瀕于破產,畜牧業生產幾乎處于停滯狀態。面對畜牧業工作的現實情況,烏蘭夫以一切工作“為改善人民生活、為恢復發展畜牧業生產”為出發點,提出制定了“人畜兩旺”?“自由放牧增畜保畜”?“三不兩利”、“保護牧場,禁止開荒”等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大大提高了牧民的愛國生產熱情,使畜牧業的生產迅速地恢復與發展。
(二)促進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
由于在歷史上,蒙古民族長期受清朝和國民黨大漢族主義者的壓迫,經濟文化相對都很落后,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這些歷史問題對于內蒙古發展畜牧業都是一個障礙,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烏蘭夫因地制宜的貫徹執行黨的政策,廣泛團結了各階層人民。在處理農牧矛盾時,提出了“保護牧場,禁止開荒” 的政策,對牧主和廟倉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采取了較為緩和的和平贖買政策; 在解決如何協調各行業的發展時,提出畜牧業要與工業、農業、商業各行業互相支援與共同發展;在組織互助合作社時,在自愿兩利的基礎上進行。在內蒙古解放區農村土地改革的過程中采取漢族農民和蒙古族一樣享有平等的負擔和義務的辦法。
正是由于實施了這些正確的措施, 讓瀕臨破產的畜牧業經濟迅速恢復并穩步發展,在受到蒙古族各階層歡迎的同時,也促進了蒙古族內部最廣泛的團結。
綜上所述,烏蘭夫的畜牧業發展思想在內蒙古的實踐過程中取得豐碩成果。“在以他為首的自治區黨委領導下,自治區的建設事業以及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的局面,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全國的模范自治區”,〔12〕烏蘭夫畜牧業發展思想邏輯嚴密,整體嚴謹,認真研究其思想,領悟其精髓,對今天指導全國的畜牧業發展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畜牧經濟發展,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烏蘭夫革命史料編研室.烏蘭夫論牧區工作〔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2〕 烏蘭夫革命史料編研室.烏蘭夫論牧區工作〔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57.
〔3〕 烏蘭夫革命史料編研室編:烏蘭夫論牧區工作〔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57.
〔4〕 烏蘭夫革命史料編研室編:《烏蘭夫論牧區工作》,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57.
〔5〕烏蘭夫革命史料編研室編:烏蘭夫論牧區工作. 〔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96、97 .
〔6〕《烏蘭人文選》(上冊)〔M〕.北京:中火文獻出版社1999,262.
〔7〕《烏蘭夫文選》(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184.
〔8〕烏蘭夫革命史料編研室編.烏蘭夫論牧區工作〔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42.
〔9〕烏長夫革命史料編研室編:《烏蘭夫論牧區工作》,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162.
〔10〕《烏蘭夫文選》(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499.
〔11〕烏蘭夫革命史料編研室編.烏蘭夫同憶錄〔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267.
〔12〕烏蘭夫革命史料編研室編.烏蘭夫回憶錄〔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267.
〔責任編輯:王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