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亞里士多德是最早研究社會階級結構與政治穩定之間關系的偉大思想家之一,他根據人們所擁有財產的多寡,將城邦社會中的階級劃分為:極貧者、中產階級和極富者三個部分。亞里士多德認為極貧者和極富者所持的正義觀都是偏頗的,由他們執政的平民政體和寡頭政體都傾向于采取掠奪對方的極端化政策,引發階級對立。因此會接威脅到城邦的政治穩定。而中產階級的經濟地位和階級使他們更有助于維護政治穩定,因此,他認為中產階級具有一種政治穩定功能。
[關鍵詞]中產階級;政治穩定;經濟地位;階級性格
[中圖分類號]B502.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8 — 0049 — 02
一、 概念的界定
作為古希臘時期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最早對社會階級結構問題與政治穩定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但是對社會階級結構進行劃分和研究并不是他的首創。早在亞里士多德之前,尤里皮迪斯已將公民分為三個等級:“無用的富有者,他們總是貪得無厭;貧窮者,他們一無所有,心中充滿嫉妒;中產者,他們是堅強的衛士,‘拯救國家’可依靠他們”。〔1〕 30與他的老師柏拉圖根據社會分工和國家的三種職能將社會成員結構劃分為統治者、護衛者和生產者三個等級不同,亞里士多德根據人們所擁有的財產的多寡,對社會階級結構進行了經濟學意義上的劃分:“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階級)——極富者、極貧者和兩者之間的中產階級”〔2〕210
由此可見,亞里士多德所指稱的“中產階級”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中產階級是公民中的一部分,是“有權參加議事和審判職能的人”〔3〕113,具有平等的政治資格和自由的身份。其次,中產階級擁有充足和適中的財產,“既沒有窮到道德墮落的地步,也沒有富到拉幫結派的程度。”〔4〕151再次,與自由公民身份和適中財產相對應的是,他們能夠在平時滿足財產資格限制并能擔任一定數量的公職,在戰時能夠負擔重型裝備的支出并成為武士。最后,中產階級是以“中庸”觀念為哲學基礎的,反對過分和不足的極端化傾向,強調適中和理性。總結來說,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中產階級”是指“那些能夠購買重裝軍備,在戰時成為武士,平時擁有適度財產,溫文爾雅的自由民”。〔5〕247
二、問題的提出:何種階級有助于維護政治穩定
亞里士多德出生和生活于公元前4世紀,當時正值雅典城邦制發生嚴重危機的時代。“伯羅奔尼撒戰爭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它給整個希臘社會帶來了空前的災難”。〔6〕15社會生產停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降低當時的民主制已經趨于極端和崩潰的邊緣。城邦內部派系斗爭頻繁,社會動蕩失序,人們渴望維護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有序。作為一位有著崇高使命感和現實情懷的偉大思想家,亞里士多德面臨著如何維護政治的和諧與穩定這一重要問題。那么,從社會階級結構的角度說,究竟何種階級才能夠更好地維護政治穩定呢?這就關涉到亞里士多德的中產階級執政思想。
從政體穩定性的角度出發,亞里士多德甚至認為,由中產階級執政的政體是最好的政體。〔7〕70“最好的政治團體必須由中產階級執掌政權,凡是城邦內中產階級強大,足以抗衡其他兩部分而有余,或者至少比任何其他單獨一個部分更為強大”〔8〕210的城邦,就有可能組成優良的政體。既然社會結構由三個階級組成,那么為何由中產階級而不是極貧者或極富者執掌政權就能夠有效地維護政治穩定呢?
三、中產階級的政治穩定功能
亞里士多德對中產階級的政治穩定功能分別從極富者和極貧者、中產階級正反兩個方面給出了自己的理由和論證。
從極富者和極貧者的角度來說,亞里士多德認為,他們所持的“正義觀”都是偏頗的,在偏頗的“正義觀”的影響下,傾向于采取掠奪對方的極端化政策,由此使整個城邦陷于尖銳的階級對立之中。貧民對正義的理解是“一事物相對則萬事皆相等”,由于人們生而平等,所以在分配社會財富和政治職司等其他一切方面上也應該絕對平等。基于此,由窮人執政的平民政體傾向于掠奪富人的財富和政治資格,而不會考慮到他們在能力和才德等方面的優異。與之相反,富人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認為既然他們在財富上優勝于平民,那么他們在政治權利上的分配上也應當優先于平民,因此由富人掌權的寡頭政體也往往會剝削窮人而自肥。亞里士多德認為上述正義觀的偏頗和極端化政策導致的對立階級的尖銳斗爭,而這種對立階級的尖銳斗爭正是導致政體變更的重要原因,必然會威脅到政治的穩定,不適合由極富者或極貧者執掌政權。
從中產階級自身來說,亞里士多德認為中產階級的經濟地位和階級性格有助于維護政治的穩定。在經濟地位上,中產階級擁有充足而適當的財產,“他們既不像窮人那樣希圖他人的財物, 也不像富人那樣財產多得足以引起窮人的覬覦。”〔9〕211一方面,他們比窮人擁有更多的財產和更高的社會地位,有閑暇時間參與政治并擔任一定數量的公職,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也屬于現行政制的受益者,比窮人更傾向于維護社會和政治的穩定。另一方面,中產階級的經濟地位適中,他們不會像權貴階層那樣有極強的占有欲和控制欲,為了延續自己窮奢極欲的生活,憑借暴力有恃無恐的推行剝削平民的極端化政策。赤貧和巨富之間往往是尖銳對立的,中產階級作為他們之間的緩沖地帶,有助于疏導和化解矛盾。
在階級性格上,亞里士多德認為中產階級是中庸之道的化身,中產階級身上蘊含著中庸思想中適度的智慧和理性的美德。“善德就在行于每個人都能達到的中庸,……處于中間境界的人們最能順應理性。”〔10〕210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中產階級還具有團結和友愛的精神,既不像富人抱有蔑視的心態,也不像窮人懷有嫉恨的心理,顯示出包容的特征。此外,“中產階級的人們還有一個好處,他們很少有野心,在軍事和文治機構中,要是有了有野心的人,對城邦常會釀成大錯。”〔11〕210有恒產者有恒心,由于中產階級的經濟地位相對穩定,他們的政治觀點也比較溫和,極端激進的思想在中產階級中很少有市場。中產階級將他們的上述思想氣質和性格特征帶到他們執政的政體當中,使得中產階級政權也具有了類似特征,致力在過分和不及、在富人和窮人之間走出一條政治理性、利益均衡、文化包容的中庸道路。
四、亞里士多德的中產階級政治穩定思想的現實啟示意義
雖然亞里士多德的中產階級執政思想在希臘城邦中沒有切實實踐過,具有一定的空想性質,但是亞里士多德將實現利益均衡、維護政治穩定的希望寄托在中產階級身上,對當今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是具有現實啟示意義的。
第一、傳統的中產階級理論認為中產階級是社會的穩定器,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比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更有利于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科恩豪澤認為中產階級具有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美國學者凡勃倫也認為,中產階級等“有閑階級”是“社會結構中保守主義或復歸傾向的代表者或媒介物”, 是穩定社會的天然力量。〔12〕281因此,從社會階層結構與政治穩定之間關系的角度出發,我國應當努力縮小社會貧富兩極分化,擴大中產階級隊伍,培養一種橄欖型的社會結構。
第二、 亞里士多德認為中庸是一種美德,反對“過猶不及”的極端化政策,這與我國儒家政治文化傳統中的中庸之道也是不謀而合的。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社會不公和貧富差距等問題的存在,我國還有一定數量的社會弱勢群體,他們的參政議政和討價還價的能力比較低。為防止既得利益集團裹挾政府推行極端化的利己政策,就需要用一種包容性的思想將各個社會階層的利益訴求都納入到政策方案設計和政策議程之中。中庸之道要求我們兼顧到各個社會階層的利益,推行包容性的政策,讓全民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五、結語
亞里士多德對中產階級的政治穩定功能的認識對于后世研究社會階層結構與政治穩定之間的關系都是富有啟發和借鑒意義的,他的中產階級執政的共和政體對后世的政體建設也有著持久和廣泛的影響力。但是,隨著對中產階級的研究逐漸深入和全面,學者們漸漸發現中產階級與政治穩定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線性的,而是復雜和多變的。
中產階級并不像亞里士多德所預想的那樣只有政治穩定的一面,同時他們也可能具有政治變革的一面。托克維爾對法國中產階級在推翻法國舊制度中的顛覆性功能作了闡述。他認為,法國當時的中產階級不是像美國中產階級那樣的“穩定器”, 而是一個“革命的”反叛階級。〔13〕與之相類似,亨廷頓也認為,“在大多數處于現代化之中的社會里,真正的革命階級當然是中產階級,此乃城市中反政府的主要力量源泉。”〔14〕264
總結來說,中產階級的政治功能或許正像胡鞍鋼教授所主張的那樣“是多元且可變的”〔15〕中產階級究竟采取何種政治態度和發揮何種社會作用主要取決于當時當地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如民主法治程度、社會發展階段等等。中產階級要發揮政治穩定器的作用是有條件和前提的,我們努力的方向就在于,培育中產階級發揮良性政治功能的社會土壤和制度條件,使中產階級成為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之一。
〔參 考 文 獻〕
〔1〕顧肅.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0.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10.
〔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13.
〔4〕〔美〕喬治·薩拜因.政治學說史(上卷)〔M〕.鄧正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1.
〔5〕趙敦華.西方哲學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247.
〔6〕Thucydides,The Peloponnesian War ,Translation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seph,gavorse,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p.15.
〔7〕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一從柏拉圖到約翰·密爾〔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70.
〔8〕〔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10.
〔9〕〔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11.
〔10〕〔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10.
〔1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10.
〔12〕〔美〕凡勃倫.有閑階級論〔M〕.蔡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281.
〔13〕胡聯合,胡鞍鋼.中產階層:“穩定器”還是相反或其他西方——關于中產階層社會政治功能的研究綜述及其啟示〔J〕.政治學研究.2008,(02).
〔14〕〔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譯.上海:三聯書店,1989:264.
〔15〕胡聯合,胡鞍鋼.中產階層:“穩定器”還是相反或其他西方——關于中產階層社會政治功能的研究綜述及其啟示〔J〕.政治學研究,2008,(02).
〔責任編輯:史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