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nspoTTing
猜火車
導演: 丹尼·鮑爾
編劇: 埃文·威爾什 / 約翰·霍奇
主演: 伊萬·麥克格雷格 / 艾文·布萊納 / 約翰尼·李·米勒 / 凱文·麥克基德 /羅伯特·卡萊爾 / 凱莉·麥克唐納
上映日期: 1996-02-23
“選擇未來,選擇生活,我選擇不去挑選我的生活?!?/p>
講述藥物文化的電影一大堆,但其中的絕大部分電影都在以一種新自由主義者稱之為“有良知負責任”的口徑講述故事,卻幾乎從沒有哪部和丹尼?鮑爾的《猜火車》是相似的。
歐文?威爾士的這部同名小說不只被改編成電影,也曾被改編成戲劇,它所講的故事既關乎吸毒本身,也是在講述一個吸毒之外的,一群年輕人逃離他們所謂“一團狗屎”生活的時期,在這中間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到底帶來了怎樣的后果。當然了,我們同樣可以在腦中想象,倘若他們做出了別的選擇,未來的生活會是什么樣。
愛丁堡,一群在馬克?倫頓領導下的年輕人長期處于濫用藥物,敲詐和濫交的糜爛生活中,在片頭主角已經指出,在種種道路面前,他選擇不去選擇。片子并非試圖拍出拉艾納那種殘酷現實的感覺,似乎更傾向于一種自由甚至超現實的風格。當倫頓慢慢爬進那個臟池子里時,他腦中噩夢般的景象已經與我們看到的現實逐漸重疊。整部片子中所有的角色都如此符號化,讓你不知道在看到這一切時到底該哭還是該笑,你好像被強迫兩者都要做似的。
你可以認為他是一部反傳統的英國電影,但你卻能在里邊看到霍加斯式的隱喻。你也可以認為他的風格延續了《赤裸》的成功,但你也承認,只有麥克?李才是唯一能通過復制自己獲得成功的導演。如果大衛?修里斯在《赤裸》中看起來像1990年代的吉米?波特,那我們同樣可以把麥克格雷格飾演的蘭頓當作是當代阿爾菲的化身。

elephanT
大象
導演: 格斯·范·桑特
編劇: 格斯·范·桑特
主演: 阿里克斯·弗羅斯特 / 約翰·羅賓森 / 埃里克·德倫 / 伊里斯·麥康利
上映日期: 2003-05-18
片子剛剛開始的時候鏡頭朝天,作為觀眾我們一直凝視著銀幕里的天空,看著云彩毫無情緒地在天上飄來飄去,從這里我們壓根看不出這部電影在后邊將會呈現一種怎樣的色彩,因為看上去,這不過只是某個夏天當中某個平淡無奇的日子而已。也正因為如此,片子進入正題之后銀幕上展開的科倫拜恩式的高中血腥屠殺才會因反差讓觀眾愕然,格斯·范·贊特不是要表現悲劇,他是要讓噩夢像現實一樣真實。
在哪怕最細微的地方,《大象》好像也完全與“戲劇性”沒有任何關系,取而代之的是格斯·范·贊特慣用的拍攝手法——令人窒息而壓抑的平靜。沒有緊繃的張力,沒有快速的剪輯,連槍聲都完全不像我們在其他電影中聽到的那樣,一切都顯得如此麻木不仁。他甚至關上了一扇大門,完全不給我們去感知這場悲劇的血腥殺戮與眼下這個無辜世界之間的差異的機會——整部電影時間線交叉行進,以至于我們根本無法判定屠殺到底是在什么時候開始的。
所有東西都如夢幻般地漂浮在靜止時空當中,范·贊特和他的攝影師哈里斯·薩維德斯讓行進中的故事在教室、辦公室、球場、廚房或者主角的臥室中游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某一時間點在不同的空間正在上演的故事。盡管麻木不仁,但是當所有的一切匯集到學校圖書館時,終結也一并開始。
不知道是在從哪一分哪一秒,我們就知道我們在期待什么,我們等來了想要的,但卻并非緊張刺激而是一種病態痛苦的感覺,這個感覺同樣早已通過之前的鋪墊埋下了種子,它花了非常長的時間才鉆破土壤刺痛我們的神經。

行兇者在血洗學校前引用麥克白中的唱句:“真是既骯臟又美麗的一天?!?/p>
下車前,一個男孩則對另外一個說:“哦伙計,最重要的事情是,待會兒要玩得開心。”
all abouT
lily Chou-Chou
關于莉莉周的一切
導演: 巖井俊二
編劇: 巖井俊二
主演: 市原隼人 / 忍成修吾 / 蒼井優 / 伊藤步上映日期: 2001-10-06
眾所皆知,巖井俊二是位擅長刻畫“青春”和“少年”情境的導演,比如《情書》和《夢旅人》,甚至《四月物語》。
而在這部片中,“少年”依舊,但“殘酷”成了青春的內核,“純美”的只是畫面。
電影中的攝影和大片的顏色渲染極為動人,從開頭蓮見在大片綠色的田野里低頭聽CD,到后面無數紅色的風箏在藍色的天空中爬升墜落,到最后沉暗枯萎的麥田。黑夜中的綠光,偶爾大面積,偶爾電筒的光束,像貓的眼睛,只為探索人心最黑暗的地方。也有全部黑的時候,那時就剩下聲音了。還有少年三人,在黑天的田野里騎車,光束慢慢暗了下來,只剩三個自行車燈,幽幽的,即將被侵蝕。

看完《關于麗麗周的一切》,會覺得《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馬小軍很幸福,《壞孩子的天空》中的小馬和新志很平淡,就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小四,與《關于麗麗周的一切》中同樣殺人的蓮見相比,也似乎要更幸運一些,因為他起碼擁有過愛——而屬于蓮見的世界,卻是一個極端灰暗且丑陋的世界,在那里只有暴力、冷漠、絕望、恐懼以及死亡,唯一能安慰蓮見的只有莉莉周的音樂以及莉莉周歌迷論壇上一個ID為青貓的網友,可是到了最后,這些也都一并破滅了……蓮見悄無聲息地結束了自己伙伴星野的性命。當整個青春的希望寄托在拿一根細細的線上,心靈必須脆弱得不可侵犯。都是因為你,我才知道莉莉;都是因為你,我才甘愿忍受你的侮辱;都是因為你,我的青春一塌糊涂??墒沁@一瞬間,你來了,輕蔑地將我的希望吹走。所以即使那人是你,我也不能原諒。因為以太說,我存在。
不得不說,巖井俊二在這部電影里,用力過猛了。這用力過猛或許也是青春的普遍特征。
The Dreamers
戲夢巴黎
導演: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編?。?Gilbert Adair
主演: 邁克爾·皮特 / 伊娃·格林 / 路易·加瑞爾 /安娜·錢斯勒 / 羅賓·瑞努奇 /
瓊-皮爾里·卡爾弗恩 / 讓-皮埃爾·利奧德
上映日期: 2003-10-10
貝托魯奇年輕時的電影總是顯示出一種超越年齡的早熟智慧,老了以后卻又表現出一種青春特有的魯莽而自信的藝術熱情。《戲夢巴黎》改編自吉爾伯托·阿代爾的小說《圣潔的純真》(The Holy Innocents),講述了一種“源自青春的熱情與愚蠢”。不過事實上貝托魯奇要說的不是那個稱之為“青春”的人類狀態,而是1968年的春天,在那個迷幻的歷史黎明前,巴黎年輕人釋放出的那種青春,如同華茲華斯的詩,“青春就是最好的時代”。
《戲夢巴黎》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展現出的青春甜美地足以讓人放下一切防備,用一種任性而寫意的浪漫主義融合了幾個年輕人對性愛的探索和對政治的思考,這模糊了它背后表現出的耐心和質疑。那三個20出頭的年輕人,沉迷在在性、電影、主義和對彼此的愛中,他們的真摯毫無防備,欣然接受來自這個世界的贊揚和嘲笑。
從馬修在提奧和伊莎貝拉那個迷宮般的家里短居開始,他們過起了一種頹喪的布爾喬亞式生活,在那間公寓里,瑪琳·黛德麗的畫像跟毛澤東的半身像放在一起,《自由引導人民》里的自由女神換成了瑪麗蓮·夢露的臉蛋。其間馬修和提奧爆發了激烈的爭論,他們從吉米·亨德里克斯聊到巴斯特·基頓,從卓別林聊到毛澤東。我仿佛能看到貝托魯奇對這些莊嚴地談論“電影”,懷著敬意引用電影臺詞、希望通過了解這個世界來逃避它的可愛孩子們表現出的那種不自覺的緊張,那種充滿摯愛的凝視。我甚至有一種感覺,貝托魯奇其實是用對過去的致敬,用這些略顯神經質的年輕人,用電影對他們生活的貫穿,加上從亨德里克斯、大門樂隊、馮絲華·哈蒂和其他60年代的音樂,完成了自己為電影奉獻的那臺光榮彌撒中的圣餐禮。

事實上,這部電影不只要講一個故事,你甚至不必明白貝托魯奇到底想要告訴你什么。從那些如油畫般飽滿的畫面,充滿了時間感的音樂,老黑白膠片上的電影片段里,你會呼吸到那股只屬于1968年的青春氣息。
a CloCk work orange
發條橙
導演: 斯坦利·庫布里克
編劇: 斯坦利·庫布里克
主演: 馬爾科姆·麥克道威爾 / 帕特里克·馬基 / 邁克爾·貝茨/ 沃倫·克拉克 / 約翰·克萊夫
上映日期: 1971-12-19
在影片開始,伴隨著亨利·普賽爾的詼諧曲《瑪麗皇后葬禮樂》,你會看到阿歷克斯的面部特寫,即使在今天看,依然具有極端風格化的非典型特點。這張臉有一種過曝的感覺,仿佛汽車站的快照機拍出的照片。至于那雙清澈的藍眼睛,其中一只帶著很長的假睫毛,閃爍著一種無法復生的死寂和充滿自我的智慧,仿佛吸毒后的致幻效果。
阿歷克斯和他的狐朋狗友們在晚上出去制造暴力前,都要先用致幻劑麻醉自己。他們總是能找到倒霉的流浪老人痛打一頓,或是幾個嚇壞了的姑娘用來做一些“進進出出”的運動。在那塊如同破舊舞臺的空曠場地上,白與黑的交錯,歡快的音樂,男人們丑陋的笑臉和女孩絕望的尖叫嘴形帶來了強烈的反諷。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改編自安東尼·伯吉斯的原著小說,探討了在阿歷克斯犯下眾多罪行——包括搶劫、強奸和毆打公民致死,是否依然能夠進行自由選擇的實踐和體現自由意志的價值。在英語世界和英語化的世界(比如部分俄羅斯人、吉普賽人),阿歷克斯和他的青年朋友們1983年撥動的這只“發條橙”超越了尋常的暴力展示。它非常杰出,是一趟不同凡響的暴力之旅,它的配樂、臺詞和整體感覺注定了它在電影史上的成就要大過伯吉斯的原著在文學史里的地位。
《發條橙》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扭曲的:扭曲的青年,穿著怪異的服飾掩飾內心的不安;監獄中的警察,用夸張的步伐和語氣遮蓋制度下的絕對服從;醫生更像是納粹,負責屠殺人類的原始欲望;阿歷克斯的父母有著嬉皮士的外形,內心卻是軟弱無比。只有監獄中的神父是正常的人,他告訴亞歷克斯: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伯吉斯在解釋他的觀點時曾說:“徹底的善與徹底的惡一樣沒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選擇權?!?/p>
毫無疑問,阿歷克斯是個壞孩子,但同時他又展現了聰明、有趣和讓人同情的一面。因為謀殺罪入獄后,他的靈魂被釘死在了那場洗腦式心理治療的十字架上。阿歷克斯變得麻木惡心,失去了性欲和暴力的欲望,他自由選擇的權利被毀掉了。沒有了性與欲,青春也就無所安放,阿歷克斯正式成了一個由國家機器支配的“發條人”。
a brighTer summer Day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導演: 楊德昌
編劇: 楊德昌 / 賴銘堂 / 楊順清 / 鴻鴻
主演: 張震 / 楊靜怡 / 張國柱 / 王啟贊 /林鴻銘 / 金燕玲 / 王琄 / 張瀚 / 姜秀瓊 /賴梵耘 / 柯宇綸 / 譚志剛 / 馮國強 /
陳湘琪 / 金士杰
上映日期: 1991-07-27
這部反映1960年的臺灣憤怒青年的電影的英文名叫《更明亮的夏日》(A Brighter Summer Day),來自貓王同年的經典歌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影片雜亂而抑郁,且有著一種驚人的美感。片中的一位青年是搖滾樂隊的主唱,在一個會英語的朋友姐姐的幫助下,努力學唱著貓王的歌曲。
美國流行音樂的觸角已經探進了這個幽閉而慌亂的孤島,幫助電影中這些年輕的角色唱出了他們共同的渴望和沮喪。和五六十年代的好萊塢電影如《伊甸之東》和《無因的反叛》一樣,《牯》表達的是那個年代困惑而尖銳的反叛精神。這部以一群不安的青年為主角的電影,承載《流浪兒》到《窮街陋巷》的傳統。
同時,這部電影的內涵還要遠大于此。它包含了導演楊德昌對他所生長的世界的記憶。通過緩慢堆積和視覺上的大膽沖擊,它顯示了一個完整的世界的結構與感受。
楊德昌去世于2007年,享年59歲。在美國,他最著名的電影是《一一》,片中體現了他對臺北家庭生活的絕妙洞察。而在評論界眼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才是他真正的杰作。從各項技術細節上來說,這部電影完美無瑕。而其飽脹的想象力,加上巨大的野心(該片也確實實現了他的野心)使它不僅是一部好電影,而且也是當代影史上最重要的杰作之一。

雖然《牯》有4個小時長,但它并不會讓你覺得在熬時間。楊德昌對角色有一種小說家般的關注,同時他也擅長調度各種戲劇性的事件。在影片故事的中心,瘦弱、羞澀的學生小四逐漸脫離了混亂而高壓的校園生活,轉而進入了街頭的危險而講究義氣的幫會世界。和楊德昌自己的父母一樣,小四的父母1949年從上海逃到了臺灣,但過了10年以后,他們的生活也還是沒能安穩下來。
由于在大陸的朋友關系,小四的父親成了政治上的嫌疑分子,甚至遭到秘密警察的逮捕和審訊,而他反權威的桀驁性格也使全家的生活越發困難。小四則和他的朋友們共同承受著所有現代青年都面對著的認同危機,而他們身處異鄉的境地更加劇了問題。
這些錯位的年輕人最終通過幫會來表達自己。幫會提供了義氣和忠誠,也有暴力的釋放與興奮。青年們結幫成伙,其斗毆活動時而可笑,時而卻致命。他們在性方面也在覺醒。這部電影有一種極端而令人不安的現實感。它絕對值得你花去人生中的4個小時。
kiDs reTurn
壞孩子的天空
導演: 北野武
編?。?北野武
主演: 金子賢 / 安藤政信 / 石橋凌 / 森本治行 / 寺島進 /茂呂師岡 / 津田寬治 / 大杉漣 / 平泉成 / 森下能幸
上映日期: 1996-07-27
1994年,正值其導演生涯漸入佳境之際,北野武卻突然遭遇一場險些致命的摩托車事故,使得他的左半邊身子失去知覺。經過精心的治療,他終于得以康復,并在晚些時候承認,那起事故實際上是一次未遂的自殺嘗試。車禍之后,他的第一個拍片計劃就是《壞孩子的天空》,因此,這部片子也就代表著一次與他早期那種充滿風格化暴力元素的電影的反省式告別。盡管此片中仍然貫穿著暴力,但卻絕不像是為了制造鎮靜效果而刻意為之。它只是遵循著故事線索的自然邏輯,正是由于北野采取了極簡主義的導演立場,因此本片似乎擁有了自身的生命邏輯。片中沒有出現砸向觀眾的信息或是不合情理的劇情轉折。只有承受著生活的人們。
小馬和信志是兩個不安分、到處惹是生非的高中生。老師們早已放棄了他倆,只求他們別招惹其他同學,或者干脆離開學?!鯓佣夹?。但是,小馬和信志還是待在學校,惡作劇、勒索同學的午飯錢,或是表演拙劣的相聲。這樣的生活很單調,但他們確實也沒什么可指望的目標。

經常被他們搶走錢的兩個孩子帶來一個拳擊手,三秒之內就把小馬擊倒在地。受到羞辱的小馬決定練習拳擊,并說服信志一起加入。隨著信志顯露出更好的拳擊天賦,小馬放棄練習,加入了當地的黑幫。信志繼續訓練,拳術大有長進。贏得幾場比賽后,他有望登上巔峰。不幸的是,罩著他的是一位年長的、有些憤世嫉俗的拳手,后者教給他一些輕松迅速地減輕體重的方法,但是這些方法也會造成身體損傷。
片中還有其他幾個“失敗者”角色,從高中一直伴隨著主人公的生活,最終卻走向不同的方向,其中包括一群崇拜小馬和信志的孩子,模仿他倆的一切——同時還給影片加入一些喜劇性的橋段——以及另外兩個孩子,他們上演了一出很糟的相聲,反響寥寥。
幾年后,小馬已經在黑幫混到一定級別。但不幸的是,黑幫成員對他的桀驁不馴可不像拳擊教練那么有耐心。他很快又遭到排擠。三年后,小馬和信志再度重逢,回到了他們曾經逃離的學校。
《壞愛子的天空》延續了北野武此前《兇暴的男人》(1989)和《小奏鳴曲》(1990)等片探索的主題:男性友誼和道德困境。通過對日本郊區黯淡無望的成長景象的描繪,《壞孩子的天空》聚焦于兩個局外人的生活,他們拒絕統治著日本社會的那些庸常的準則,有意地選擇了“失敗者”的道路。影片取景于學校操場,當地咖啡館,面館和健身房,用無情的影調繪制出一幅東京街區生活的空間圖。信志和小馬在成長過程中被剝奪了青少年的理想主義,以及歸屬感和方向感。北野總是不斷地強調,他電影中的人物永遠在追求超越,但社會卻并沒有給他們留下多少可供選擇的余地。信志和小馬的友誼似乎成了他們青少年歲月殘留下來的唯一遺產。當他們最終決定分道揚鑣的時候,圍繞著啟程的唯一遺憾就在于,從此他們將失去彼此的陪伴。
北野對兩名高中輟學生充滿同情的觀照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讓·維果、梅爾維爾(他對北野導演的黑幫片影響很深)和特呂弗。然而,他那種半嚴肅半詼諧的風格,同時又對那種富有日本特色的對于成功的定型化想象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我想讓人們看到,為什么庸人總是能在日本社會暢通無阻。要是你不反抗規則,要是你隨波逐流,你就能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過上輕松的生活?!钡?,就在顛覆這種定型化想象的同時,北野的反英雄們卻悲哀地發現,那些束縛性的行為規則,無論是在拳擊賽場還是在地下犯罪世界,都同樣根深蒂固。
ameriCan pie
美國派
導演: 克里斯·韋茲 / 保羅·韋茲
編?。?亞當·赫茲
主演: 賈森·比格斯 / 克里斯·克萊因 / 西恩·威廉·斯科特 / 托馬斯·伊恩·尼古拉斯 /艾麗森·漢妮根 / 莎諾·伊麗莎白 / 塔拉·雷德 / 艾迪·凱伊·托馬斯 / 尤金·列維
上映日期: 1999-07-09(美國)
作為一個冗長的青少年喜劇片序列的第一部,無名的演員陣容,超低的資金預算(1100萬美元),初出茅廬的導演和從《反斗星》(Porky’s,1982)借來的劇情并沒有阻止 《美國派》的票房大賣。這是有關青春期猥褻笑話的一個小切片,講述了四個密歇根高中生——吉姆、奧茲、凱文和芬奇急切地尋求破處的故事。
由于約定破處要在畢業舞會之前完成,在此之前的三個星期里,沒有約會對象的吉姆成了四人中最焦慮的一個。他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也會跟他一樣,看著迪士尼的《小美人魚》就會有反應。他充滿憂慮的老爸(那種面無表情的樣子被尤金·萊維詮釋得活靈活現)在他下身套著一只襪子看色情頻道的時候突然出現,隨后卻只是向他傳遞了更具體的身體知識:熱蘋果餡餅跟女性器官在感覺上最接近。真是有點臟,但跟影片遭遇的審查相比還不算什么?!睹绹伞纷钤绫欢檫m合17歲以上觀眾觀看,后來分級委員會又有四人提出申訴,在修改部分場景后,被列為R級,從而挽救了該片的票房。
需要提醒還沒看過這片子的讀者一下,這片里出現了精液。還記不記得去年夏天,當卡梅隆迪亞茲扮演的瑪麗頭發上沾了一滴這玩意兒的時候,引發了那些假正經和幾個批評家的何等憤怒?《美國派》首映的時候人們對影片引起的反應懷著同樣的期待。電影剛開始沒多久,精液就出現了,而且簡直是個耀眼的鏡頭。從凱文和他的妞兒在床上的鏡頭切入,精液冒冒失失地落進了一杯啤酒,正是校園惡霸斯蒂夫勒面前那杯。他顯然喝下了那杯啤酒,并在得知真相之后反胃不止。喜劇片可真是變化不小啊,以前的喜劇片要想把觀眾逗樂,就只能讓某個小丑式的人物踩上香蕉皮。
隨著青少年片形成某種但求小心翼翼的僵化程式,《美國派》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刺激,它狠狠地扇了那些守護高尚品味的衛道士們一耳光,他們只是想把生活粗俗的一面從電影里刪掉。當然,僅有粗俗絕對無法保證獲得成功。重要的在于擁有足夠的勇氣和才華去給那些逗樂的笑話搭建出一個富有生活質感的地基。
這部片子的導演以前從未當過導演,制作人——也是導演的弟弟——從沒當過制作人,編劇之前從沒編過劇本。但他們卻為我們奉獻了這樣一部妙趣橫生的大雜燴。無論如何,就憑韋茲兄弟的處女作,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們將延續科恩兄弟和沃卓斯基兄弟的叛逆傳統,給美國電影帶來一股生氣。正是有了他們,粗俗才會變得如此美好。
la haine
怒火青春
導演: 馬修·卡索維茨
編劇: 馬修·卡索維茨
主演: 文森特·卡索 / 哈勃·孔黛 / 薩伊德·塔格馬奧上映日期: 1995-05-31

法國導演馬修·卡索維茨拍攝此片時只有29歲,他的前兩部電影都探尋了法國邊緣青年的異化與傷口。這一部《怒火青春》(片名直譯應為“仇恨”)講述了3個年輕人——分別是阿拉伯人、非裔人和猶太人——的故事。片中,他們在巴黎的郊區度過了毫無目的的一天,而且社會則在他們身上劇烈地動蕩著,最終他們卷入了與警察的沖突。
如果說法國是一個從高處墜下的男子,那這些青年就是即將被砸中的人行道。
在卡索維茨的第一部電影《牛奶巧克力》中,他講述了一個來自加勒比的年輕女人向兩個男朋友——一個黑人一個猶太人——宣布她懷孕了的故事。電影的靈感來自斯派克·李的《穩操勝券》,基本上拍成了喜劇。然而《怒火青春》這部關于非法裔青年的電影卻要黑暗得多。
美國人已經習慣了自己的國家是個大熔爐,因此要想象歐洲各國這樣的單一民族國家實在不太容易。而且,在法國,“法蘭西”幾乎是一種信仰,像讓-瑪麗·勒龐這樣的右翼政治領袖更是憑著反猶太、反移民的立場在選舉中沖鋒陷陣。在《怒火青春》中,法國的右翼新納粹像是角落里的陰影,使之對法國觀眾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片中的三位主角分別是猶太裔工人Vinz、比另兩人成熟得多的非裔拳擊手Hubert和內心最敏感的北非阿拉伯裔人Said。這三個人能成為朋友,顯示出在當代法國,階級和種族一樣能成為人際關系上的紐帶。
三位角色生活在一個文化產品大都進口自美國的世界里。他們說話時會用到“homeboy”這樣的英語詞匯。Vinz給Said弄了個“像紐約人一樣的發型”。Vinz會模仿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的表演。他們還都會跳街舞。也許是因為在法國找不到存在感,他們才如此熱衷于美國文化。
作為導演,卡索維茨的電影正越來越成熟。他的黑白鏡頭充滿警覺,包含了連他的角色沒有意識到的東西。許多法國導演都喜歡把角色放在風景如畫的巴黎,使得這些人物看起來比現實更豐富多彩。而卡索維茨選擇的這一破敗的背景,則完全沒有去尋求這種效果。它提供的像是一個空白的空間,年輕人在其中找不到藏身之處。
in The heaT of The sun
陽光燦爛的日子
導演: 姜文
編?。?姜文 / 王朔
主演: 夏雨 / 寧靜 / 陶虹 / 耿樂 /斯琴高娃 / 馮小剛 / 姜文 / 王學圻 / 王朔上映日期: 1995-08-21

說起 《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個名字,姜文說: “這名字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夢幻?!?/p>
法國電影人讓·路易·派當年看過粗剪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后,提出許多建議,其中之一是“將故事情節盡可能‘集中’,手筆要在‘重要人物’和對那女人的‘愛情’上”。這正是王朔原著小說的脈絡。而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即便米蘭,也并非“重要人物”,那種華麗敞亮的青春,那個時代,那群孩子,那種青春情誼,才是“重要人物”。
那個時代,“文革”,正在進行社會重構,并借助青年力量完成重構,“只有青年,在已朽的過去中找到一條新的道路”。這場青年運動,并不是自發的、民間的,它的內容在一開始就被替換和扭曲,但青年人依然被激蕩起來,青春的價值被哄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青春被抬到了屋頂的高度。在那個陽光普照的下午,馬小軍在整幢房子周圍漫無目的地游蕩著,他在追尋什么?或許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在屋頂上“像只熱鐵皮上的貓”一樣跑來跑去。只有曾經經歷過那種惶恐的人,才能深刻體會到此處蘊含的無奈和凄涼。
青春幾乎是失控了,才會爆發出美麗的斑紋。
幾乎每個鏡頭中都有陽光,前半段強烈如正午,后半段變成落日的余光,昏暗而無力。要知道,所有的陰影,都是陽光打在地上的。
奧地利作家羅伯特·穆齊爾在他的小說《學生托樂思的迷惘》里說起青春:“有一扇門通往另一個世界,那兒一切都被壓抑著,一切都在涌動著,一切都在燃燒著怒火,一切都原形畢露,一切都具有毀滅性。”姜文的電影,就是那樣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