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邁爾的名字足以納入20世紀偉大攝影師如羅伯特·弗蘭克、海倫·萊維特和黛安·阿勃斯之列,且毫不遜色。然而,這位在芝加哥生活的保姆的作品長期不為人知,直到她生命的最后幾年。事實上,要不是在2007年,她早已不再支付租金的一個儲物柜里的物品被公開拍賣,這些作品很可能將永遠湮沒無聞。
約翰·馬魯夫,當時是個業余的歷史學者,他花了380美元買到一盒負片以及尚未沖洗的膠卷。他先是把這堆東西擱置了幾個月,但最終還是著手對其進行掃描,從而向世人呈現了數千張拍攝于1950-1960年間、極度迷人的黑白照片:哭泣的孩子,讀報的老人,從車里向外觀望的婦人。

馬魯夫由此激發起了尋找這些發現物背后的人的沖動。他查找關于邁爾的一切的過程,正是最近發行的一部紀錄片的主題:《尋找薇薇安·邁爾》,緊隨去年BBC發行的《薇薇安·邁爾之謎》之后。“我投身這項任務是想找到她其他的作品。”馬魯夫在片中說。與合作者查利·西斯科爾一起,他試圖通過她留下的線索去呈現照片背后的那位女性。這些線索包括數百個小時的超8錄影和錄像帶,還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達15萬張的負片,其中記錄的是邁爾不為人知的藝術生涯。
馬魯夫和西斯科爾知道邁爾當了40多年保姆,并且試圖找到所有跟她有關系的人。最終他們對其中一半的人做了訪談——既包括她曾經照顧過、如今已長大成人的孩子,也包括雇傭過她的家長,還有菲爾·多納修,一位曾經雇她當管家的電視主持人。他們發現,邁爾1926年生于紐約,隨后在童年時期往返于美國和母親的祖國法國,她最終在1951年回到美國,5年后遷居芝加哥。邁爾于2009年去世,目前所知沒有任何親屬或是戀愛關系。在由她照顧過的孩子眼里,很多人覺得她是個全身心投入的看護者,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她又有著陰暗的一面,經常會警告他們要提防性侵犯。“我覺得沒有任何人了解真正的薇薇安·邁爾。”馬魯夫說。

從根本上說,邁爾過著雙重生活,一面是家務勞動者,另一面則是個藝術家——一位脖子上總是掛著臺祿來弗萊相機的街頭攝影家,她總是能捕捉到她看到的一切。她的好奇心在膠片、錄音帶和攝影中找到了出口。有盤錄影帶里,她問起別人對尼克松總統的看法,她曾在1960年拍過這位總統。“我覺得薇薇安既是個攝影家,又是一位電影導演,類似于四處打游擊的紀錄片工作者,通過這些錄影帶制作一些可以在電臺播放的紀錄片,”西斯科爾說,“她像是以記者身份自命,對她生活其中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編年史式的記錄。”
邁爾去世之前,馬魯夫沒能見到她。盡管他可能擁有她的大部分作品,另外一些收藏家也不甘落后。其中包括拍下另外一個儲物柜(這一舉動表明,將邁爾從籍籍無名中挽救出來的功勞并不僅僅歸功于馬魯夫一人)并于2008年在網上發布部分邁爾作品的倫·斯拉特里,以及杰弗瑞·戈德斯坦,他從另外一個拍買者手里買下了邁爾的部分物品。公眾毫不猶豫地接納了邁爾的作品;在馬魯夫協助下于芝加哥文化中心舉辦的展覽吸引了該中心有史以來最多的參觀者。“這個故事尚未揭曉的部分在于,薇薇安是否有可能像那些文化機構一樣被寫進歷史。”西斯科爾說。

盡管《尋找薇薇安·邁爾》提供了有關這位不尋常的攝影師的很多細節,但還有很多關于她的問題有待回答。盡管她有著如此豐富的創作,她認識的人里卻沒幾個見過她的作品,所有這一切都讓人好奇,邁爾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名聲的。“要是有可能的話,我想問問她是否認可我用這樣的方式處理她的作品,”馬魯夫說,“我很好奇她會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