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托馬斯·匹克迪去年以法語發表的經濟學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英文譯本出版,并在全球引起軒然大波。這本書關注的主題是全球范圍內的不平等現象。有人認為它即將引發經濟政策的重大轉向,特別是在財產的分配問題上。《經濟學人》曾稱匹克迪為“當代卡爾·馬克思”。但是這本書到底寫了些什么?
在寫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前,匹克迪和其他幾位經濟學家一起進行了超過10年的研究,詳細研究了收入與財富集中化的歷史變化。這些海量的數據,使得匹克迪可以勾畫出工業革命以來不平等現象的演進過程,在18、19世紀,西歐社會非常不平等,私人財富超過了國民總收入,集中于幾個在相對嚴格的階級結構中高居頂層的富豪家族手中。即使在工業化正慢慢為勞工帶來更高的工資時,這一社會體制依然堅挺如昔。直到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造成的混亂,這種結構才最終被打破。高稅收、通脹、企業破產和大型福利國家的激增,使得財富急劇縮水,從而出現了一個收入和財富都以相對平均主義的方式進行分配的時代。然而,20世紀前期帶來的沖擊已經慢慢消退,財富得以重新抬頭。匹克迪認為,在很多方面,財富在現代經濟中所占據的重要性,在歷史上只有“一戰”前的狀態可以匹敵。
通過這段歷史,匹克迪得出了資本和不平等的宏大理論。其原理是,財富增長的速度超過了經濟增長的速度。他以r>g這樣一個表達式闡述了他的這一思想。R是財富的回報率,而g是經濟增長率。在其他方面都平等情況下,高速的經濟增長將使得財富在社會中的重要性下降,而經濟增長緩慢時情況則相反。以及,當人口發生的變化導致經濟增長放緩時,資本將尤為至高無上。然而,這里并不存在一種天然的力量,令得財富一定要穩步集中。只有高速的發展(或來自科技進步或來自人口激增)及政府干預才能使經濟體免于回到“家族資本主義”(馬克思曾為之而擔憂)的狀態。在書的結尾處,匹克迪建議政府進行干預,對財富征收全球稅,避免高漲的不平等引發經濟和政治上的動蕩。
本書毫不意外地收獲了許多批評,有人批評他對未來和過去的關系的認知錯誤,有人指出現在的許多超級富人都是憑借自己的勞動致富的,而不是靠著遺產發財。但許多匹克迪的懷疑者也都說了這本書的好話,因為它提供了優質的數據和分析。無論匹克迪能否真的改變現實中的經濟政策,他都將會影響大量讀者和經濟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