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新華社發表了一篇評論,內容涉及27歲仍然未婚的女性。文章的標題是《八招教你從職場“剩女”中迅速突圍》。文章總結稱,在中國,年輕的女性過于挑剔,過度看重“三高”:高學歷、高職位和高收入。很多報刊此時也開始應和這一話題。2011年有份報紙上說:“悲劇之處在于,她們不懂得女人年齡越大越不值錢,所以等到她們拿到碩士或博士學位,她們都已經老了,就像泛黃的珍珠。”
考慮到中國社會此前對女性進步的支持,這些文章的論調令人吃驚。毛澤東的政治舉措至今仍有爭議,但他成功地提高了女性的地位。新中國在1950年通過的第一條立法就是《婚姻法》,女性據此獲得了很多此前從未有過的權利,包括離婚權和個人財產權。盡管集體主義制度使得后者用處不大,但女性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扮演著積極的角色,直至今天。截至2010年,26%的城市女性擁有大學學歷,十年前的數據是這個數字的兩倍。女性在今天中國的大學里的表現常常勝過男性,由此導致有些招生考試會采取有利于男性的配額制度。然而,很多此前已經取得的進步,近年來卻被逐漸復蘇的重男輕女的傳統態度所侵蝕。

萊塔·洪·芬徹,一位從記者轉行的學者,在最近出版的書中稱,中國官方曾在1950年代推動女性地位的提升,如今卻試圖催促她們返回廚房。新的宣傳似乎正在起作用。1990年城市女性的工資水平是男性酬勞的78%。到2010年,這一數據下降到了67%。城市女性就業率也出現下滑,從1990年的77%跌到了2010年的61%。
在毛時代,幾乎所有的女性都會結婚,但如今,隨著新世紀以來逐漸擴大的社會自由度,無論是否出于自愿選擇,保持單身的女性卻越來越多。這種情形引起了官方的注意,芬徹女士說,從官方立場來看,單身人士越少,社會就越穩定。此外,政府還認為,新組建的家庭能夠驅動消費和房地產的繁榮,如果大多數受過教育的優秀女性都結婚,就能生出“素質”更高的孩子。
面對當前的局勢,政府采取了和房地產公司以及相親網站相同的立場。政府關于婚姻和房產的調查項目經常是由婚介機構贊助的,這樣一來,被“剩下”將會是發生在女性身上最糟糕的事情,就變成了一種固定的看法。這種局勢還造就了其他的迷思,例如男人結婚之前必須有房等。
從法律上也能看出女性權益受到削弱的情況。2011年最高法院出臺了一項對于1950年的《婚姻法》的司法解釋,規定夫妻離婚時,財產不應平均分配,而是應遵照各自保有其名下財產為原則。芬徹女士認為,這條規定具有嚴重的暗示意味。在大城市里,離婚率高達三分之一,但是,在數百例訪談的基礎上,她發現只有30%的已婚女性的名字會出現在房產證上。女性對政府關于“剩女”的宣傳深信不疑,她說,以至于很多人匆忙跟不適合的男性結婚,甚至以女方同意不在房產證上署名為前提。這樣一來,很多女性就被隔絕在“或許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住房財富積累”的過程之外,其總值在2013年已超過30萬億美元。
《剩女》是一本引人注目且具有原創性的著作,盡管作者可能顯得有些用力過猛。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女性相比,中國女性的境況已經算是不錯的。甚至與韓國或日本相比,她們在社會很多領域中的地位和參與度都更高。有跡象表明,她們正在嘗試反擊。出于不再受奴役的堅定決心,有些女性已經開始使用聽起來跟“剩女”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是“勝利”的“勝女”一詞,不僅用它來指稱自己,也是為了保衛自己保持單身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