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處于上升期,各門類藝術品都有突出的表現,尤其是近現代書畫和當代油畫,其價格是其他行業無法企及的。
藝術品收藏圈內行騙和欺詐行為也層出不窮,根本原因在于藝術品市場投資的投機性太強。
當資本遇上藝術品
沈桂林失蹤了。
失蹤前,他身份多樣,是海南省工商聯副主席、海南省收藏家協會會長,也是海南泰達拍賣有限公司和海口泰特典當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北京美麗道藝術中心的法人代表。
自2010年2月開始,沈桂林以個人名義,用海口泰特典當責任有限公司做擔保,允諾月利息2%至3%的高額回報,向社會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用于投資發展其他產業和還本付息及個人消費。隨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增多,還本付息的壓力越來越大,資金鏈斷裂。去年12月,沈桂林潛逃香港,后輾轉到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家藏匿。最終被專案組在老撾抓捕。
無獨有偶。今年1月,多名投資者向警方舉報,一家名為中華文化產權交易所的香港公司在運營3個月后,發現在中創信貸網上的平臺不能提現支付,推測該平臺資金鏈可能出現問題。據悉,該公司與內地的關聯公司——深圳市中瑞隆信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及3個網貸平臺合作,吸引大批內地客戶參與文化藝術品份額交易。今年初,交易平臺提現突然停止,老板鄭旭東卷走近7億元,隨后中華文化產權交易所及其網貸平臺崩盤,被稱為“新年第一網貸案”。
相比之下,57歲的程紅更加直接簡單的利用了藝術品致富。這個只受過高中教育的東北老太起初是西豐縣有名的企業家,經營好福典當行和一處擁有15個房間的好福旅館。2011年她建起一座私人博物館,號稱遼北地區首家私人博物館,擁有大小3000余件從遼到清的“珍貴”文物,其中一把乾隆寶刀價值1.2個億,說是20年前從一位沒落蒙古王爺手中收來的。也是在這時起,程紅打著“研究、考古、鑒定”的幌子,以私人博物館為“抵押”,高息吸納資金。今年1月,程紅帶走資金,留下了價值有待鑒定的文物。據了解,目前登記涉案人員400余人,涉案金額上億元。
一夜暴富的藝術夢
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處于上升期,各門類藝術品都有突出的表現,尤其是近現代書畫和當代油畫,其價格是其他行業無法企及的。
以一位市場表現突出的“80后”油畫家陳飛的作品為例,2010年,其2009年創作的作品《熊熊的野心》在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以30.24萬元的價格成交。2013年,該作在北京蘇富比的成交價高達542.8萬元。3年時間,升值幅度近18倍。藝術品市場分析師梅建平告訴記者,過去50年,藝術品市場走勢和美國的藍籌股價格走勢相同,所以藝術品的長期價格和藍籌股的價格幾乎一致。藝術品或將取代房地產,成為未來投資的新選項。
在股市蕭條、樓市不景氣的背景下,發展僅20多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正處于黃金期。一方面,藝術品增值屬性較強,比其他投資產品更吸人眼球;另一方面,作為精神財富,藝術品難以定價,在市場發展仍處于初期的情況下,藝術品的屬性自然成為最好的行騙工具。很多不法機構和個人也看中了藝術品這塊蛋糕,借藝術之殼,在資本層面“暗度陳倉”。
據知情人介紹,沈桂林最早是從事典當生意的,因其典當業務受挫,導致資金鏈斷裂,在看到藝術品市場有利可圖之際,希望通過藝術品投資這一途徑賺錢填補空缺。沈桂林通過資本騰挪術,其下屬的美麗道藝術中心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成為備受業界關注的焦點。沈桂林也憑借這種關注度和各種附加職位、頭銜,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而隨著拍賣的火爆,社會上的“李鬼”拍賣公司也層出不窮,除了廣州古今通寶拍賣公司,安徽匯德等拍賣公司也在最近曝光涉嫌欺詐。在拍賣行業,掛羊頭賣狗肉的欺詐性拍賣公司為數不少。他們以升值空間大、轉手牟取高額利潤為誘餌,收取圖錄費、保險費、宣傳費等各種費用,欺騙沒有經驗的委托人。更有一些所謂的文化傳播公司、投資管理公司,并沒有依法取得拍賣資質,借由“拍賣”的幌子,欺騙敲詐委托的金錢和藏品。
這些伎倆已是業內普遍現象,但這種低級的“騙局鏈”卻頻繁生效,很多妄圖通過藝術品投資一夜暴富的受害者難辭其咎。在各類藝術品欺詐案中,被害人以不具備識別收藏品真偽的基本常識者居多,在帶著僥幸暴富心理,獲取利益的誘惑下落入圈套。相比動輒上百萬元、上千萬元的拍品而言,區區幾百元、幾千元的圖錄費微不足道,很多中小拍賣公司也是利用委托人的這一心理,騙取圖錄費等費用作為盈利手段。
經驗缺席的藝術品投資市場
隨著藝術品體量的增大和關注度的提升,藝術品已經成為基金、信托、私人銀行關注的焦點。然而,回顧前幾年的藝術品基金與信托熱潮,甚至是盛極一時的文交所,對藝術品市場帶來的沖擊遠遠大于其所帶來的益處。這些理財產品打著藝術品投資的旗號,意圖在短暫的周期內實現增值,而不是從藝術品市場以及藝術品升值的規律考慮,只為投資不為藝術。
在國內藝術品市場處于整體調整時,金融資本的迅速撤出,也使得盛極一時的藝術品基金在短時間內出現退出難的問題,那些盲目跟緊的投資人損失慘重,甚至退出市場。業內專家分析,在這一波基金熱潮中,資本運作藝術品的方式并非不能操作,根本原因在于國內藝術品投資市場不夠成熟,藝術機構的經營理念、操作模式、資金鏈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沒有解決,最終導致投資失敗。
而藝術品投資的相關配套也不完善,在國外,藝術品的抵押融資已發展得很成熟,很多國家的銀行業很早就開辦了藝術品質押融資業務。而我國藝術品估價、典當,抵押融資等方面的業務尚處于試水階段,并沒有模式上的創新,藝術品投資大多只是幌子,背后卻是資本參與的虛假游戲。此外,國內藝術品市場缺乏良性的市場機制和以學術研究為判斷依據的收藏體系。
相關專家表示,藝術品收藏圈之所以騙局頻現,另一個重大原因在于制度建設跟不上,沒有相應的監管部門和法律法規,權力監管在人治的環境中嚴重缺位,尤其是發展迅猛的藝術品市場行業。
藝術品被金錢綁架,藝術品市場缺乏公正的評估鑒定機構、缺少有效的市場監管,處于法律盲區,這些都為行騙者創造了客觀條件。藝術品收藏圈的詐騙之所以難以識破,還在于案件的隱蔽性強。比如在多起案件中,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受害者間多是親戚朋友關系,只有東窗事發才能揭發騙局。
此外,在多起案件中,與一些地方領導親自站臺助陣、拉人投資密不可分。如沈桂林就具有多重身份:美麗道藝術機構負責人、海南泰達拍賣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海南省工商聯副主席、海南省收藏家協會會長等。各項榮譽和身份成為其行騙資本,而很多領導人的助陣,為其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詐騙提供了條件。集資者回憶程紅的民辦博物館開業時說:“省里、市里、縣里都來領導了,老百姓就開始相信他們了”。
藝術品市場需要資本參與運作,本身就是市場行為,有其合理、正常的一面,但若運用不當,反作用于藝術市場,對其發展傷害更大。中國藝術品市場還不完善,資本和人為因素凌駕于規則之上,出現諸多不規范的運作,又沒有相應的處罰措施。因此,詐騙事件頻發也在常理之中。對于收藏家和投資者而言,防止、打擊藝術品詐騙,需要投資人擯棄暴富心態、戒除貪念,以正確的心態對待藝術品收藏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