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里的朗朗讀書聲,曾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1910年,學部頒布《改良私塾章程》,鼓勵對私塾進行改良,調整私塾的課程、教材、教法,促使私塾向近代小學靠攏。一個世紀過去了,私塾卻隨著國學熱又有所復興。說起來,私塾的命運其實就是中華文明史的興衰榮辱史。
魯迅與豐子愷的私塾白描
《紅樓夢》第九回寫道:“原來這賈家之義學,離此也不甚遠,不過一里之遙,原系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貧窮不能請師者,即入此中肄業。凡族中有官爵之人,皆供給銀兩,按俸之多寡幫助,為學中之費。特共舉年高有德之人為塾掌,專為訓課子弟?!?/p>
凡同族子弟,沾親帶故,無論貧富貴賤,也無論謙恭頑劣,都可以來義學上課。學校是始祖所立,又由族中有錢人家供養,家族未來的榮辱皆從此出,其建筑想必不會是豆腐渣工程。
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一段描寫:“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
但在魯迅看來,亂哄哄的環境、迂腐的朗誦內容,構成了三味書屋枯燥的生活,這與代表自由快樂的百草園做對比,表現了魯迅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私塾教育的不滿。這在當時有一定代表性。
豐子愷在他的《私塾生活》一文中這樣寫道:“私塾里讀的書只有一種,是語文……書名叫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種書現在的青年人、壯年人,也不容易懂得,何況小朋友?!欢菚r的小朋友苦得很,非得硬記、硬讀、硬背不可。因為背不出先生要用“戒尺”打手心,或者打后腦。
不管怎么說,私塾是傳統中國向現代社會轉變時期獨特的風景,直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依舊大量存在。民國時期那一批文化大家,童蒙時幾乎無一例外接受過私塾教育。陳寅恪,出身文化世家,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從小就能背誦四書五經。胡適,5歲啟蒙,在績溪老家受過9年私塾教育。錢穆,9歲入私塾,熟讀中國的傳統文獻典籍……
任繼愈是最后一代完整接受過傳統啟蒙教育的學者。他6歲左右入私塾開蒙,9歲進當時濟南市省立第一模范小學。從任繼愈先生身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厚德載物,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樣的精神氣度,在當今學者身上已鮮見矣。
一個人啟蒙時期所受的教育猶如文化母乳,融化在血脈里,滋養其一生。私塾教育讓兒童在開蒙之初,便將根深扎在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土壤里,汲取其精華。
當代私塾的南懷瑾式回歸
在民國時期,有不少人冷靜看待私塾的功與過。
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經驗》中就提到了私塾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法——對課,即對對子。他指出:“對課與現在的造句法相近。”說對課是私塾里的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初步運用,認為“對課不但是作文的開始,也是作詩的基礎?!?/p>
蔡元培的這種中肯在百年后得到了印證——現代私塾如今在不少地方興起。而私塾教育的百年循環,原因似乎正在于現代教育呈現出當年八股文章僵化的趨勢。
2008年起,南懷瑾將辦學重心,從大人轉到小孩身上。他在太湖學堂的校區內創辦“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保瑢iT招收小學生。自己不再講學,而是開啟基礎教育實驗計劃。
這所另類的“體制內私塾”,外界亦泛稱為大學堂,就是為了抵抗現行的“硬體制”?!耙话倌陙?,中國學習西方教育方式乃是錯誤的選擇?!蹦蠎谚u說,“小學是生活教育的一環,只指導學生如何考,卻不懂做人,才導致國家混亂?!?/p>
當然,不管是私塾的興起還是南懷瑾對私塾的試驗,更重要的原因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如今大多數孩子讀幼兒園是在培養愛好興趣,而過去的私塾主要是族人開設的,只要是族人或者鄉親,交幾個銅板就可以過來讀書,相親相助的依存感和安全感是現今社會所缺失的。
私塾里的某些課本的意義正在被重新挖掘。《再見童年》的作者張倩儀說,“過去很多的翰林,他們都很喜歡做蒙學書,比如朱熹做過。他們重視孩子的成長,他們哪怕自己是大學問家,也要看孩子怎么成長,來做他們的教科書?!?/p>
南懷瑾認為,重視考試的學校是學店,無法教育出頂天立地的人才。臺灣薇閣小學董事長李傳洪先生分析說,“家長討論中國百年被遺忘的教育,要恢復宏揚再現風華,沒有別的訣竅,就是走回老路——傳統私塾式學習法?!?/p>
某種意義上說,相比如今三歲就為上大學而發力的功利,私塾在對個人的人文關懷上是高明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