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個人要在天地之間立起來,要知道自己這一生該成就什么、該發展什么、該創造什么。人這一生成就的大小取決于人的胸懷與智慧,一個人要發大愿,大愿對應大心,大心對應大智,大智對應大行,這樣才會有出息。教師在處理各種棘手問題時,要懂得隨機應變,變則通,通則易。
關鍵詞: 周易 履卦 儒家 佛家 創業
《周易》六十四卦中有個履卦,履卦指上乾下兌,乾為天,兌為澤,這卦俗稱天澤履卦。天澤履卦的內卦是兌卦,兌卦可以讓人聯想到澤水的安閑清澈及少女的嫻靜喜悅;天澤履卦的外卦是乾卦,乾卦可以讓我們聯想到朝氣蓬勃而自強不息。因此,履卦意味著以歡喜心履行人生責任,有所擔當,有所作為。
一、儒家內圣外王之境
當下社會很浮躁,我們即將走向社會,該如何是好?社會就像一片大森林,花紅柳綠,什么都有,浮躁并不奇怪,但我們不能浮躁。
我們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呼喚,要問自己幾個問題:我這一生最想做什么?最愿意做什么?最愿意發展什么?最可能成就什么?先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一個人要在天地之間立起來,要知道自己這一生該成就什么,該發展什么,該創造什么。以我自己為例,我喜歡國學,我也喜歡養生,我現在正圍繞這兩條主線展開,并將它們圓融在一起。你做的事情是你自己愿意做的,也是你自己喜歡做的,你會非常開心。
儒家先賢告誡我們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要求人在涵養身心方面下工夫,其次,把祥和的氣息帶入家庭中,調節家里氛圍。有了這些做鋪墊,再在事業上有所發揮。當今時代,職場氛圍越來越濃郁,人在職場要學會與不同類型的人打交道,能夠包容不同類型的人。如果你們不知道濟公是開悟智慧的人,看他穿得破破爛爛的,人又長得其貌不揚,你們很可能不認同這樣的人;但濟公是真悟了的人,他悟了,他就能和光同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儒家先賢對人生理想狀態的設計是什么呢?是內圣外王,其中,“內圣”指正心誠意、慈和仁愛,內心充滿德性光輝,通乎圣賢境界;“外王”指造福黎民百姓,造福天下蒼生。可以說,內圣外王是基于我們生命的豐盈而展開的。
二、禪的頓悟與道的真純
世間絕大多數人只要我們與他們打成一片,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很可愛的一面,都有很善良的一面,都有很真誠的一面,都有很慈悲的一面。
唐代道悟和尚是天皇寺主持,人稱天皇道悟。崇信禪師未出家時,近鄰天皇寺住著,他家是賣燒餅的,崇信每天制作燒餅賣。崇信對道悟十分敬仰,他每天都給道悟送十個燒餅。讓他不解的是,道悟每次都要回贈他一個燒餅,還說:“我恩惠你,并且蔭及你子孫。”
崇信不明其意,就詢問道悟,道悟說:“燒餅是你拿來的,我再讓你拿回去,難道有啥不對頭嗎?”
崇信心有所悟,便追隨道悟出家了。崇信出家后,隨侍在道悟身邊好多年,砍柴擔水、燒火做飯,只是道悟并未開示他修道心要。那天,崇信說:“弟子這么多年追隨師父,師父卻一次也不曾開示弟子,師父可否將修道心要傳授給弟子?”
道悟說:“這些年,我一直都在傳授你修道心要呢。”
崇信說:“師父何曾開示呢?”
道悟說:“你端茶來,我替你接了。你捧飯來,我替你受用了。你向我合掌,我向你低頭了,我何曾沒有開示你修道心要呢?”
崇信聽了,豁然開朗,一下子就悟了。你們說,崇信悟的是什么呢?悟的是隨緣放曠,也就是說,道就在當下生活中,隨處皆道,觸類即道,灑脫自如,自自然然,與生活打成一片,一舉一動皆是道。
宋代釋印肅《萍鄉縣丞求頌》詩說:“心本全真含萬有,只緣六處起諸愚。眼耳舌鼻身意靜,個中何物礙明珠。”詩中開示人們應體證妙明真心,如何體證呢?從六根清凈著手。
金末元初譚處端《西江月》詞云:“作伴修行未是,飄飄物外行持,孤云野鶴任東西,何有些兒礙滯?淡飯尋他兩頓,清清凈凈無為,寂寥瀟灑最相宜,別有一般滋味。”詞中提到清凈無為,什么是清凈無為呢?簡單點說,就是以空空靜靜的超然狀態而為,我們不執著于各種外緣現象,就容易體證到清凈無為的狀態了。清凈無為不是說什么事情都不做,清凈無為是灑脫自如而為;你們看我講課也是清凈無為的,課還在講著,但我的狀態是清凈無為的,心里面是無所執著的,游心虛靜、頭腦清明,很自然、很歡暢,心里面干干凈凈的,該說的就說出來了。
清凈無為還意味著自己的心念要干干凈凈的,不要有什么癡心妄想。舉例來說,國人曾幻想人能長生不老,從秦始皇以下,總有人對此抱有幻想,并且對此孜孜以求;但是,我們現在明白了,人只能做到延年益壽,卻不能做到長生不老。所以,我們要放下一切妄想,讓自己回歸自然。
譚處端《望蓬萊》詞云:“一點無生真自在,湛然常寂本來真。”人清凈了,真的很清靜了,靈性靈明的東西才能萌生出來,這時候,人就容易看清楚天地人生的奧秘,容易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譚處端《瑞鷓鴣》詩云:“修行非易亦非難,應物慈悲認內閑。意上有塵山處市,心中無事市居山。常耕清凈田三段,定守無為舍一間。”這詩說得很中肯,心中清凈則一切清凈,哪怕人居鬧市,依然如同在山里。
宋代釋師一《頌古》說:“曾扣西來問翠微,經行駐步大慈悲。”一個人要有慈悲心,看到別人受苦,自己會感到痛,就想著如何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一個人如果沒有慈悲心,那么開智悟道就談不上。人類文明的基石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怎么強調也不過分。人活一世,修的是一種祥和之氣,我們先要把殺生之念放下。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要手下留情,不能因為貪圖口福便濫殺動物。佛家講五戒,首戒就是不殺生。一個人要有愛心,要有慈悲情懷,要善待身邊的小動物。
宋代釋印肅《頌古》詩說:“初心入處不為難,迷源逐境萬重山。觀音妙智慈悲力,連擊三聲體自閑。”詩中所說旨在讓人以觀音慈悲力破迷轉悟、轉染為凈。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精神的象征,一個人要以大慈大悲的情懷對待萬物眾生,有了大慈大悲的情懷,以無我之心行利他之事,人生才會吉祥圓滿。
三、如何成就一番事業
如果想創業,那么有什么好的建議?能想到創業,表明你們很有想法。人就該這樣,趁著年輕,多在創業上動腦筋。可以從事自由職業,有些自由職業者帶著手提電腦坐在咖啡館里,可以邊喝咖啡邊賺錢,但首先要擁有這樣的能力。如果你們是股票高手,躺在草地上,看著藍天白云,擺弄著手機,就可以完成一筆交易。你們要過上如此瀟灑的生活,就必須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做好技能方面的鋪墊。當然,多數人是做不了這個的。
我們還可以換個思路琢磨一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對萬物來說,同類的容易向一起聚集。善良的人容易跟善良的人溝通,慈悲的人容易跟慈悲的人溝通。根據這一條,你們就會悟出許多與人打交道的智慧。你們可以設法打造一支好的創業團隊,大家有共同的人生追求,好好向前推進,就能成就一番事業。
宋代釋印肅《證道歌》說:“六度萬行體中圓,從斯更不少油鹽。一條山杖挑心月。”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寓意的就是踏實篤行六度。佛家講萬事皆有因果,修財布施可以得財富。人要有廣博的胸懷,如果想成為擁有財富的人,你們就想我拿什么給天下人帶來益處?不是在那兒空想,而是盡心盡力向前推動,隨著事業的進展,你們獲得的財富會越來越多。只要財富來自正道,你們的財富來得多,你們對社會的貢獻也大。
人這一生的成就取決于人的胸懷與智慧,一個人要發大愿,大愿對應大心,大心對應大智,大智對應大行,這樣才會有出息。有了大愿,不是在那兒空想,關鍵是要有正行,只有順應天道,得到天地宇宙正能量的加持,人才有可能取得大成就。
創業要有新理念和思路,要想清楚,在生活當中你們最關注哪個年齡段的人?他們最需要什么?他們最缺少什么?哪些東西可以改進?哪些東西可以更完善?你們又能為他們提供些什么?要在當下生活中多體察他人的想法,多體會他人的感受,從中尋找適合你們發展的商機,并在創意和研發上多下工夫。
此外,易學告訴我們,萬事萬物一直處在變化之中,這種變化是富有生機和活力的。我們在處理各種棘手問題時,要懂得隨機應變。變則通,通則易,這也是《周易》的智慧。有了創意,團隊可以致力于創意設計,可以研發各種時尚產品。天底下,每天有那么多戀愛的人,但戀愛的人傳情達意卻很單調,你們可以研發出各式各樣的愛情禮儀用品,可以結合《周易》智慧,融匯一點古典氣息,設計出具有濃郁中華文化特色的產品。
如今城市里面高樓林立,人住在高樓里難免遇到一件緊急事件,可以設計出各式各樣的安全著陸器,人們若是將其佩戴在身上,即便從很高的地方跳下也不會受傷。這既可以用來緊急避險,又可以衍生出多種多樣的用途,按照這樣的思路,你們會有許多新的創意涌現。
參考文獻:
[1]南懷瑾.易經系傳別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張松輝.人生儒釋道[M].長沙:岳麓書社,2008.
[3]張三白.儒釋道原典三家書[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09.
[4]唐那碧.儒釋道的故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