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味”這三個樸實而厚重的字眼,作為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們的認同。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關注語文味的生成,使教學回歸本色,已成為當今語文教學的一個熱點話題。
關鍵詞: 語文味 本色 語文教學
理想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愉耳、悅目、賞心、怡神的,是散發濃郁的語文味的。特級教師程少堂先生曾說,別的學科之所以沒有提出“歷史味”、“數學味”之類的要求,是因為它們沒有或者很少有語文教學那種嚴重的“串味”現象。在闡述語文味的概念時,他指出,語文味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一”。語文課之所以讓學生聽課興味索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課堂缺乏語文味。
一、亂花迷眼,缺失語文味
就語文學科而言,雖然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許多非語文課的現象,形式上的刻意追求漸漸沖淡了語文素養的本位要求,使語文教學變了味。更有甚者,因為文本中存在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就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自然課、班隊課等,忽視了語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卻了語文教育的本色。語文課遠離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說教里。繁瑣的講解、轟轟烈烈的討論合作、走馬觀花的多媒體展示、空洞的情感說教讓語文課嚴重變味。
二、構建新課堂,讓語文回歸本色
語文是工具,需要學習訓練,需要運用積累;語文是人文生活,要有情感、有審美、有文化積淀。具體來說,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還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落實學習語言文字的目標,把聽說讀寫有機結合,特別是語文課堂中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讀,通過讀體味漢語言的韻味,培養學生的語感,領悟文本的主旨,受到情感與精神的熏陶。
從學習氛圍看,語文課要有和諧的師生場。學生是與教師平等的生命個體,應該受到同樣的關愛和對待——這是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必須樹立的學生觀。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講臺上走下來,走進學生,將更多的展示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還給學生,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場。
三、張揚個性,生成語文味
1.張揚教師個性,生成語文味。
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導者,語文味的生成離不開教師的主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熏陶學生的思想感情,這就肯定了語文教學進行情感教育的特點,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所能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及技能,更是使學生受到審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語文教師應該用個性、人格魅力引發學生的情感潛勢,使學生為之所動,從而轉化為聽課的熱情,這是取得理想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2.張揚學生個性,生成語文味。
程少堂先生特別強調:“語文課教出語文味是手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出語文味,最終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這是從課堂教學的主體這個角度思考語文韻味生成問題的。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備課時心中有學生,上課時目中有學生,從而為學生語文學習個性的發展創造條件。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要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要給課堂留白,留足學生思考的余地,讓學生自奮其力,自求其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語文味,是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人文性和語文教師的教學個性的統一。”程少堂先生對“語文味”的界定,提醒我們,要想語文課有語文味,語文教師必須首先具有語文味,即書卷氣。是否讀書,讀書多少,是一個教師是否有語文味或語文味濃不濃的決定因素。回歸語文的本色,取決于教師自身的“語文味”。在“語文味”習得的漫漫旅途中,我們快樂地徜徉其間,和學生一同成長。
參考文獻:
[1]張佩雯.新課程語文教學論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7.
[2]劉彤輝.什么是一堂好課.中學語文教學,2007111.
[3]陳智成.當前語文教學的困惑和反思.中學語文教學,200806.
[4]程少堂.語文教學如何教學出語文味,200903.
[5]程少堂.語文味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