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漢語詞類活用中因不明活用的類別而存在大量誤用現象。本文從因表面語法結構相似而導致的一般用法與特殊用法易混、特殊用法的類別易混兩個方面分析詞類活用的誤用現象。
關鍵詞: 古漢語 詞語活用 類別 誤用研究
19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陳承澤所著的《國文法草創》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詞類活用”說。此后很多學者都表達了自己對詞類活用獨特的見解。如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提到:“在上古漢語里,詞類活用的現象比現代漢語更多一些,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黎千駒先生在《古漢語教程》中把詞類活用定義為:“古代漢語里的某些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往往會出現靈活性的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而具有另一類詞的語法功能。這種現象就叫做詞類活用”。雖然他們對詞類活用的定義不同,但是異中有同的是“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表現尤為突出,使用非常廣泛的一種語言現象。它是為了適應語言的表達需要,解決上古詞匯貧乏且使語言簡潔生動的一種手段”詞類活用屬于詞語運用的特殊用法。古漢語詞類活用存在大量因不明活用的類別而產生的誤用現象。提到詞類活用的類別,就會涉及詞類活用的范圍。詞類活用的范圍一直以來都是語法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應該說,古代漢語詞類活用通常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量詞的詞類活用四種類型。本文從因表面語法結構相似而導致一般用法與特殊用法易混、特殊用法的類別易混兩個方面分析詞類活用的誤用現象。
一、一般用法與特殊用法易混
在古代漢語里,有些表示一般用法與特殊用法的動賓短語在形式上完全一樣,然而它們的實際語言結構卻是不同的。
1.一般用法和為動用法易混。例如:《中山狼傳》:“求救于我,我實生之;今反欲咥我,力求不免,我又當死之。”《史記·陳涉世家》:“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以上兩例中的“生之”、“死之”和“死國”的結構形式完全一樣,但“生之”是使動用法,“死之”是動補結構,“死”后面省略了介詞“于”,“死之”即“死于之”,就是“死在狼口里”的意思,是一般用法。例中的“死國”則是動賓結構,就是“為了國事而死”,是為動用法。
2.一般用法和使動用法易混。例如:《送東陽馬生序》:“余朝京師。”《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兩例中的“朝秦楚”都是動賓結構,并且動詞相同,然而“朝京師”是一般的動賓結構,“朝秦楚”則是使動用法,就是“使秦國和楚國來朝拜”。
3.一般用法和意動用法易混。《左傳·隱公三年》:“桓公立,(石碏)乃老。”《漢書·趙充國傳》:“時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兩例中的“老”都是形容詞用作動詞,但前一個“老”是一般用法,是“告老”的意思;后一個“老”是意動用法,“老之”就是“認為他老了”。總之,我們需要辨明形式上一樣的一般用法與特殊用法,避免出現詞類活用的誤用現象。
二、特殊用法的類別易混
因不明活用的類別而導致的誤用有時體現在不明特殊用法的類別這一情況中。在古代漢語里,有時同樣是動賓短語,其語法形式完全一樣,并且其中的動詞同樣是特殊用法,然而它們的實際語言結構卻是不同的。
1.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易混。例如:《呂氏春秋·知度》:“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例中的“愚人”可理解為“認為別人愚”,是意動用法。《老子》:“古之為治者,將以愚民。例中的“愚民”可理解為“使民愚”,是使動用法。“愚人”和“愚民”都是動賓短語,但它們的實際語言結構卻是不同的。表面完全相同的用法卻有不同的特殊用法。如:《老子》:“甘其食,美其服。”例中的“美其服”可理解為“認為其服美”,是意動用法。《國語·越語上》:“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例中的“美其服”可理解為“使其服美”,是使動用法。
2.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易混。例如:《老子》:“安其居,樂其俗。”例中的“安其居”可以理解為“認為他們的住房很安逸。”是意動用法。《五代史記一行傳序》:“……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例中的“安其祿”可以理解為“對俸祿心安理得”,是為動用法。“安其居”和“安其祿”都是動賓短語,在句中都是特殊用法,但它們的語言結構是不相同的。
3.為動用法和使動用法易混。例如:《病梅館記》:“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例中的“泣之”可理解為“為(病梅)哭泣”,是為動用法。《赤壁賦》:“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例中的“泣孤舟之嫠婦”可理解為“使孤舟中的寡婦哭泣”。《詩經·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舞我”可理解為“為我起舞”。“舞幽壑之潛蛟”可理解為“使深壑中的蛟龍起舞”。從表面上看“泣之”、“泣孤舟之嫠婦”,“舞我”、“舞幽壑之潛蛟”都是動賓短語,但它們的實際語言結構卻很容易弄混淆。
總之,我們需要分清因表面形式相似或相同而導致的容易混淆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及容易混淆的特殊用法,避免出現詞類活用的誤用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