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新教材能夠全面推廣使用,是因為它在課文內容、課本編寫的結構體系、練習編排,以及教學的要求和方法方面,都比傳統的教材具有較大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1)新教材采用結構、功能的編寫體系,突出了交際功能的培養;(2)課文短小口語化,主題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3)知識的傳授采用漸進式的螺旋結構,改變了傳統教材的塊狀結構,避免了繁瑣的講解;(4)操練形式多樣化,在強化語言運用的同時,兼顧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
新教材比傳統教材有以上這些優點,并不意味著運用這種教材就可以提高英語教育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教師如何運用。在沒有理解編者的編寫意圖、沒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時使用它,是無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筆者認為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突出素質教育,促使學生各種素質全面發展。
那么應該如何轉變教學觀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育教學呢?筆者認為有以下三方面內容需要注意: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語言觀。過去因受傳統教材的限制和教學方法的影響,有一種認為:學生學習英語就是掌握語音、詞匯和語法,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就可以應付各種考試,這樣就算初步掌握了英語。因此,教師應在“講”的方面下工夫,在課堂上大量傳授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力求講深講透,包攬了整個課堂。還有一種認為:學生學習英語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為了提高這些技能,教師要到處尋找資料,大量編寫提綱和練習題,使學生陷入茫茫的題海,壓得學生喘不過氣,進行所謂的“題海戰術”。以上兩種方法的最終結果是多數學生順利通過了各種考試,學習成績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肯定,但是學生仍無法聽懂一些簡單的日常交際用語,更無法進行交際運用,學生所學的都是“聾啞英語”。
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和交際的工具。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為交際而運用英語的能力。每當一種新的知識呈現時,總是載負富有情趣的、有實際意義的具體交際內容。因此,新教材主要注重學生各種素質的培養,以適應從應試考試向素質教育的轉軌。
其次,要把握正確的教學觀。為適應新教材教學要求,在教學觀念上,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教與學、教師與學生、講與練的關系。在教學方法上大膽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藝術手法。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從而實施素質教育。
我們要明確語言是“學會的”,而不是“教會的”。教師在傳授英語基礎知識時,即使講得很清楚、明白,學生的掌握與應用還是要通過實踐方能實現。同時,英語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是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導演”,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和控制者。因此,教師必須把大部分時間放在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上,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培養為交際而運用英語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方法下,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包攬了課堂,講得太多,剝奪了學生課堂上的練,這樣就把學生“請出”了學習英語的主陣地。
在處理好教與學、教師與學生、講與練的關系后,教師必須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力求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利用情景教學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例如,在教學“形容詞的比較等級用法”時,教室里就有很好的實物(如長、中、短尺子,新、舊鋼筆,高、中、矮學生等),利用這些實物創設情境教學,學生學習氣氛非常活躍。采用一些直觀教具(如卡片、掛圖、水果、自制的鐘、表和電話等)進行教學,也是形象直觀、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學“介詞in,on,behind,under用法”時,利用一個小盒子和一個或幾個乒乓球交換它們的不同位置,學生對這幾個介詞的操練就更形象,掌握得更牢固。利用師生間一些簡單的動作和神態,以及一些簡筆畫教學動詞,既生動又便于掌握。總之,筆者總是想方設法把課堂變成一個小舞臺,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和實踐,使所學英語知識達到交際化的目的。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應僅限于純粹的語言教學,還必須涉及社會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及風俗習慣,特別要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能力和情感等進行培養,提高學生的各種素質和能力。
德育是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關鍵。以前做德育工作,似乎是班主任和政治老師的“專利”,其實英語教師也有這份責任,要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挖掘教材潛在的因素,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激發他們愛國熱情和奮發向上、樂于奉獻的精神。
在學生的發展能力培養方面,筆者除了在課內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外,在課外堅持開展諸如“英語即興表演”、“英語情景對話”、“英語故事演講”及學唱英文歌曲等活動。這對學生思維和交際能力的培養有很大幫助。在春秋季節,帶學生郊游,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等構成活生生的彩色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啟發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構思出一些英語語句。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使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輕松、活潑的環境。在與學生相處的日子里,筆者總是把學生當成親朋好友,噓寒問暖,使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有聲有色、有姿有形,輕松愉快地參與英語學習。
最后,要樹立正確的評價觀。新課標的目標是通過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培養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的英語學習打好初步基礎。目前對學生的檢測手段還是通過嚴格的考試,考試內容時有新材料,能力型題目偏少,學生的考分是社會、家長和師生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用綜合評價的觀點,既看到學生的筆試成績,又看到學生的各種能力、各種素質都得到培養,消除培養“為交際而運用英語的能力”的阻力,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
總之,教師要領會和把握初中英語教材的特點,轉變教學觀念,落實素質教育,力求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藝術方法,提高英語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