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學習已經走進了數學課堂。這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方式,指的是學生對某些數學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或從數學角度對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更注重的是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過程,學習過程中的實踐與體會,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科學素質、科學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關鍵詞: 數學教學 探究性能力 培養方法
數學教育改革,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不但要使學生“學會”數學,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樂學、持學、會學”。因此,重視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性學習能力,是現代教學的宗旨。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呢?下面我談談體會,以拋磚引玉。
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開放性課題探究,營造創造氛圍。
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有利于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克服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是觀眾、聽眾的陳舊教學模式。教師必須改變教學行為方式,尊重學生的個人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做學習的主人,形成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需要興趣維持。具體做法如下。
1.教師可利用學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培養學生的興趣。例如,學完正比例函數與反比例函數,學生對“y與x成反比例,x與z成反比例,那么y與z成什么比例呢?”之類的問題有濃厚的興趣,基于他(她)們對有理數的乘法中“負負得正”的認識,自然產生了“反反得正”的猜想,再運用擁有的正(反)比例的知識自主探索一番,果然猜想成立。
2.合理滿足學生的好勝心。如果在學習中屢屢失敗,學生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教師要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例如:設立數學擂臺賽,做數學游戲等,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固然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途徑,但千萬不要忽視對學生責任感的喚醒。一味地培養興趣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反而易讓學生走進為興趣而學的誤區。在培養興趣的同時應注重責任感的激發,這樣探究性學習才不會與社會、時代需要脫節。
三、通過合理的問題設計保證探究性學習。
四、對探究性的合作學習及時激勵評價,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
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又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對合作學習進行科學的評價,是合作學習成功發展的關鍵。合作學習的評價要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要重視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小組中個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總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是實施新課標的重要手段,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促進學生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作用。教師平時應引導學生主動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問題設計情境化、教學內容生活化、師生互動和諧化、教學效果多維化等諸方面入手,使探究性學習方法和技巧日臻完善。